公元前370年,魏武候去世,魏罃(yīng)在王位爭奪戰中勝出,史稱魏惠王。魏惠王即位后,重用鬼谷子的學生龐涓,對周邊小國不斷征討,魯、宋、衛、韓等國被迫去朝見魏惠王,尊他為盟主,魏國強盛時期龐涓一度率軍攻破了秦都櫟陽,迫使秦孝公回遷舊都。但魏惠王的霸業并沒有持續多久,魏惠王死后不到70年,魏國就被秦國所滅。
魏國被滅固然和秦國的強大有關,但魏惠王放棄了兩個人才也加速了魏國的滅亡,其中一個還直接投奔了秦國,為秦國富強立下了不世之功。這兩個人一個是商鞅,一個是孫臏。
我們先說孫臏,孫臏也是鬼谷子的學生,當時龐涓在魏國深得魏惠王重用,孫臏便去投奔他,想要在戰場上一展抱負。龐涓自知孫臏的才干遠在自己之上,竟向魏惠王誣陷說孫臏是齊國的間諜,結果孫臏被處以臏刑成了個殘疾人,多虧齊國的使者將他藏在自己的車中帶回了齊國,孫臏才沒有被龐涓害死。孫臏到齊國后受到重用,先后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大敗龐涓,馬陵之戰中魏國精銳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主帥龐涓也自殺身亡。魏國從此一蹶不振,最終被秦國所滅。
再說商鞅,他本是衛國人,魏惠王時期任魏相公叔痤的中庶子,公叔痤很賞識這個年輕人,自己病危時曾向前來探視的魏惠王推薦商鞅接替自己的位置,但魏惠王并沒有應允。公叔痤又說:如果大王不用商鞅,那么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要讓他投奔別國。結果這兩個建議魏惠王都沒有采納,后來商鞅到了秦國,輔佐秦孝公進行了兩次變法,秦國由此走上了富國強兵的道路,秦始皇能夠最終統一六國,離不開商鞅為他打下的堅實基礎。
如果商鞅和孫臏能夠得到魏惠王重用的話,商鞅主內,孫臏主外,一文一武,魏國的霸業必將更持久,秦國的統一至少要晚上幾十年。可惜這兩個曠世人才都被魏惠王白白放棄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