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羅平縣白臘山麓的彝家山寨,彝家婦女的服飾,又有著它鮮明的特色,格外引入注目。那色彩,紅艷奪目,它把勤勞、樸實的彝家婦女,打扮得更加婀娜多姿。
據清康熙《羅平州志》載:“……男衣兩截,衣纏大頭,跣足佩刀,婦女頭戴箍,手牙圈,桶裙長衣;干彝,自稱戈仆當男人們幾乎被一式的漢裝淹沒的時候,彝家婦女卻以多彩多姿的民族服飾,顯示著獨特的個性和迷人的特色。
這紅紅火火的服飾,不僅僅是為了漂亮,而是以女性特有的方式展示自己民族的一種文化傳統,記錄著彝家婦女一針一線繡出不用文字記述的神話,繡出這個民族創世紀的史詩和悲歡離合的故事。
繡花、縫衣、做鞋子是一個彝家婦女必備的才能,一家人的穿著是衡量一個婦女是否聰明能干的標志。
戈仆彝服飾分4部分組成,即按土司宮中傳統,有龍裙、虎褲、鳳冠、霞被。龍裙為藍青底,紅、黑、黃、白花紋,繡龍風圖案于上,下系紅線結成的須墜;虎褲,為青藍灰底紅黑花邊寬腰褲,膝以下鑲繡各色花邊;鳳冠為頭飾,用布殼制成套箍,繡花紋圖案,前沿嵌若干銀器首飾點綴,頂部及后系有紅線泡花。霞帔則系于鳳冠后,上平于肩,下垂于臀。腳穿的繡花“板尖鞋”,形似龍舟,做工精巧。
為了掌握全套織繡工藝,彝家婦女不知流了多少汗水和淚水,才練就了這套好手藝。當你走進彝家山寨,就可以看到色彩紛呈的彝族服飾。這些特色明顯的彝族服飾描龍繡鳳,巧奪天工。一套完整的結婚禮服,要耗廢姑娘的大量心血,少則一年半載,多則數年才能做好。
這樣做工精細,圖案鮮美的服飾,彝家少女只有在她們結婚時和重大節日才穿用。在彝家的結婚場上,新娘、伴娘及參加婚禮的姑娘們,身著盛裝,爭奇斗艷,紛紛展示自己手藝的奇巧和天然的美麗,使整個場面絢麗多彩,熱鬧非凡。
戈仆彝婦女們的服飾,反映彝家生活的豐富內涵,盡管社會不斷變革,但它仍然有著獨特的文化價值,構成了羅平旅游線上獨特亮麗的一道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