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家庭教育模式最有利于孩子成長?國際上比較認同心理學家鮑姆林特的研究,他認為,現代家庭教育孩子的模式有三種:第一種叫權威型,對孩子既尊重理解,又嚴格要求。這樣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社會責任感強,有更多成就傾向。第二種是寬容型,也就是溺愛的,這樣的孩子缺乏獨立性。第三種是專制型,這樣的孩子缺乏社會責任感。
多帶孩子參觀博物場館培養獨立性
今后,需要學生自己選擇的東西越來越多,也就是說,主動性的要求越來越強。
談及主動性,德國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講得很透徹,人的固有本質就是人的主動性,教育的最高目標和最終目的,就是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培養獨立性,使人達到自我完善。
那么,怎么培養孩子的主動性?我和多元智能的創始人、哈佛大學教授加德納交流過。他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經常帶孩子到博物館、科技館,讓孩子有盡可能多的機會去體驗,看看孩子對什么最感興趣,什么做得最好,這就是他的潛能優勢。
培養孩子的主動性,通常有七個方法:多體驗喚醒潛能;多讀書開闊視野;創造發展想象力與好奇心的環境;鼓勵質疑;發現和珍惜興趣和特長;突破“習得性無助”的誤區;讓兒童擁有成功的體驗。
在對孩子自制力的培養上,新西蘭的學者對1000名剛出生的孩子開展研究,跟蹤了32年。32年之后發現什么?自制力差的這些孩子,長大后經濟狀況更差,工資相對更低,進監獄的可能性更大。在自制力最差的一組,超過40%的人32歲之前犯罪。而自制力強的一組,長大后身體更健康,患肥胖癥和性傳播疾病的概率更小,連牙齒都更健康,只有12%會在32歲前犯罪。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一是培養孩子尊敬父母和老師。父母和老師一定要有權威性。做父母的要記住一條,不管孩子在學校遇到什么挫折,不要在家里貶低老師——貶低老師的結果是你沒法教育。第二,父母要以身示范,營造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
孩子在2-4歲的時候,父母要敢于對孩子說“不”。為什么?2-4歲的孩子語言能力發展最快,能說300個單詞至1500個單詞,初步理解語言的規則。這時候說“不”,對他有重要的影響。2-4歲的孩子,哪個孩子不好管?但如果你說,別惹他,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大了就好了。這么做就完了,最佳教育的時候你放過了,一放再放,一退再退,你最后要面對的是一個什么道理都不講,任性、跋扈的孩子。這時候,你想管也管不了了。
為什么孩子在10歲前最好教育?因為孩子在10歲前,對父母崇拜的年齡。10-20歲就進入了輕視父母的年齡,越大越難管。因此,父母們要在10歲前就要教會孩子學會做人,做人的核心是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