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判人的智慧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重要著作,從這部書中可以探知儒家思想的大端。其中思想的博大且不多談,僅孔子對人的評判就可見一二。孔子犀利的眼光所到之處賢愚畢現。
先觀其言?!跋扔^其言而揆其行,夫以言揆其行”,可見孔子對人的語言的看重。“剛、毅、木、訥謂近仁”,這是孔子評判一個人是否做到“仁”的境界的四個要素,前三點是品德方面的要求,即堅毅、質樸,而“訥”則是對一個人的語言的表現?!霸G”就是“不善言談”,近于“木訥”,而孔子以“言訥”來判斷人的優劣的標準幾近于固執,因此,他一直提倡“慎言”,他認為“慎言”才能多省、多思,才會不魯莽行事,顏回就是因為“訥于言而敏于行”得到孔子不吝言辭的贊美?!吧餮浴辈粌H是評判一個人品德的標準之一,并且是一個人從政青云直上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這一點在《論語》的許多章節中都有出現。
因此,他一直很痛恨“巧言”之人?!扒裳浴辈皇恰澳苎浴?,《論語》中他反復這樣寫道到“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薄扒伞弊质恰懊篮谩钡囊馑?,這里包含了“心機”、“偽裝”,其中有很多的迎合和阿諛,因此一個滿臉堆笑,極力奉承的小人形象就站在了你的面前。所以孔子從不會以言廢人或以言舉人,君子不因為某人的話說得好就推舉他,其原因就是話說得很好的人也有可能人品極壞。
孔子之所以有這樣的評判,是因為生活中的孔子經常因為一個人的善言而影響他的評斷,或者說蒙蔽了他正確的判斷。我們知道孔子學生中最善言的人是宰我,人很聰明,但在學習上不及其他學生勤奮,上課經常睡覺。孔子便深有感慨地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彼钥鬃釉诜此甲约?,除了“聽其言”之外,還要“觀其行”。
因此孔子更加關注的是一個人的行動力。而注重行動力不是強調不加思考地“行”,而是主張“三思而后行”,只要想清楚了,就要“篤行之”?!捌┤鐬樯?,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孔子以堆山、不長秀穗的莊稼為例形象地表達的自己的觀點,即做事要堅持,要有恒心,反對半途而廢。不僅如此,他還要“察其所安”“視其所以”,如此以來,“人焉跋哉?”什么人在他面前都會無法隱藏。
那么,如何處理言與行的關系也是很重要的。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也就是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說出來。一直以來,我們強調言行一致,注重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承諾別人的是一定要做到,認為“言必行,行必果”是孔子所強調的主要思想,然而這是斷章取義,人們往往忽視了它的下一句話“硁硁然小人哉”??鬃诱J為說話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結果,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里孔子雖然沒有完全否定這種行為,但還是認為這種做法是“淺薄固執”的,不知道怎么隨勢而變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