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北京的私立中學--貝勒爺
老北京的私立中學-- 貝勒爺
文化古城時期,北平的中學,按人口比例說,恐怕是全國比例最多的了。自然無力一一介紹清楚,說來似乎也無一一介紹的必要。如果分分類,大約可分為私立、教會、公立三種,我是私立中學畢業的,不妨先從私立中學說起。
最早的私立中學,是什么時候出現的,這里一下子很難說出精確的年代,但我粗略估計,早在本世紀初,北京就有私人辦的中學出現了。先父漢英公是光緒三十一、二年間到北京的,那時他在家鄉私塾中已經讀完四書、五經,并且已開筆作文了。其時清政府停了科舉,他沒有趕上考秀才,便到北京來上新式學堂,讀的就是地安門外后鼓樓院的求實中學,這是一所私立中學,說明在一九零四年左右,北京已有了私人辦的中學。似乎還不只這一所,還有正志中學、畿輔中學,都是很老的學校。
求實中學不但成立的早,而且延續的時間長,在文化古城時期,這所學校還存在,每年暑假,都刊登招生廣告。我由鄉下出來,到北平考學校時,要來不少招生簡章,其中就有求實中學的。但這所學校,雖然很老,卻影響和名氣都不大,現在說來,知道的人當然更少了。
我讀的中學,校名“志成中學”,當時男女分校,男校在二龍坑內小口袋胡同,女校在豐盛胡同。創辦于一九二四年左右,這所學校在文化古城時期,是一所比較出名的私立中學。其出名之一,是學生多,在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鼎盛時期,學生總人數到過二千七百多人。這在當時公私立學校中,就人數而言,是相當可觀了。不是第一,也是第二,據說東北同鄉辦的北方中學,人數到過三千多,因此也曾出過名。志成似乎比不了它。
其出名原因之二,是因了一樁桃色案件,這似乎并不光彩,但卻因之轟動九城,在報紙的大量新聞中,“志成中學”的校名與這個案子連在一起,不但當時因之大大地出了名,直到若干年后,人們也常常談起此事。就是劉景桂打死志成中學女校體育教員滕爽案。
劉景桂是宣化女師學生,曾出席全國運動會,其未婚夫逯明,在師大體育系作助教。逯明在北平又與志成女校體育教員滕爽講戀愛。劉景桂認為滕爽奪其所愛,便決心除掉這一情敵。由宣化專程來北平,一天去志成女校找滕爽,先在門房間詢問,這時滕爽正在操場上課,劉便在門房稍候,滕爽下課后,聽說有人找,便到門房來看,身上還穿著上課的球衣和球褲,走進門房,二人并不認識,劉問滕:“你就是滕爽嗎?”問清之后,當即從手提包中取出手槍,對滕開了二三槍,滕應聲倒地,這時正在二三節課之間,同學大多在教室外院中,聽到槍聲,都跑到號房來圍觀,號門內及校門洞亂成一團。劉則手持手槍,出校門往東,走到豐盛胡同路口,向一站交通的警察交槍自首。——一同學姐姐,比我們高四個年級,正好是滕爽班上的學生,當時是圍觀同學中的一個,目睹此事,曾多次向我說起??上н@位學姐潘詠梅女士,幾年前因心臟病去世了。如果活到現在,也不過七十歲吧。劉景桂打死滕爽事件,使志成中學的知名度,又提高了不少。連知堂氏在《情書的寫法》一文中,也引用了這一新聞,可見其在社會上多么引起人們的注意了。這一妙文收在《苦竹雜記》一書中,在此不多引了。
其出名原因之三,是這個學校某些班級的學生,學習質量的確不差。不但年年有相當數量的畢業生,可以考上一些名牌國立大學、教會大學,而且也出過幾位著名學者,如有“中國原子彈之父”稱號的鄧稼先氏,遠在美國、載譽世界的原子物理學家鄧昌黎氏,便都是這個中學的畢業生。后來分別考入西南聯大和輔仁大學,又留學新大陸深造,成為著名科學家,可惜鄧稼先氏不幸于數年前病逝了。
當時人們對一些私立學校,收很多學生,收很多學費,形同作生意,是很不以為然的,社會上有一個很難聽的稱號,叫作“學店”。意思是以辦學為手段,以營利為目的的商店,而不是辦教育、培育人材。因為大家都知道,辦教育是要賠錢的。而私立學校,賺得起,賠不起,因為中國私人經濟力十分有限,是無錢可賠的。這樣辦學,廣招學生,就不能保證新生質量;入學之后,人多教師少,試驗設備差,又不能保證教學質量,因而這種學校如何能培養出優秀學生呢?表面上看是比較困難的,但實際上也不是絕對不可能。志成中學有它的竅門,在此約略介紹一下:
文化古城時期,志成辦學已經有一定基礎,在私立中學群中,有些名氣了,它年年廣招學生,初中一般男女生要招四百來名,高中二百來名,學生越多,投考的人也越多。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它用大部分學生作為經費來源,少部分學生作為給它制造聲譽的工具。它從高中一年級開始,有一次分班考試,即按成績分班。成績最好分一班,成績次好、或較差都分在不同班級里。在人數上,則最好的那個班級人最少,一般不超過五十人。其它班級則人很多??傻狡呤嗳?。這樣就是用人多班級收下的學費,彌補人少班級的開支,因為人少班級不但人數少,學費收的少,而且六名免全費、免半費的學生也在這個班。實際這個人少的班,交費的學生也只有四十二三個人。再有這個人少的班級,任課教師和使用教材也不同,教師都是師大附中的同級教師來兼課的。教材和教學要求進度,基本上和附中一樣,這樣就充分保證了這個班級的優異成績,到了考大學時,一般也能像附中學生一樣,考上著名大學。志成中學校長在給學生講話時,向社會宣傳時,也常常以此來夸耀,造成很大影響。而那人數多的班級的畢業生,極少有能考上國立大學的。實際上就是用他們的學費來培養尖子學生了。
私立中學一般都有集團,有背景,志成中學是由冀東籍的師范大學畢業同學為核心創辦的。所有教師有多數都是師大畢業生,而且大多是冀東人、河北人,其它省的人是很少的。它有一個董事會,董事長是作過師大校長的鄧萃英氏、師大教授李泰(上“芬”下“木”)、王桐齡等人也都是董事。在文化古城時期,它的校長是吳鑒,字葆三,冀東灤縣人,師大數學系畢業,他是當時師大校長李蒸的舅舅,有親戚、同學、同鄉的多層密切關系,而李蒸又是留法的、是河北籍元老李石曾支持的人物。吳鑒是志成中學校長,又是師范大學數學系兼課,又是師大女附中的數學教師。他與師大和師大附中關系極為密切,因而在聘請優秀教師上,他有十分有利的條件。他有一個得力辦學助手,就是他數學系的同學趙昆山,作訓育主任,成年住在學校中,替他管學生、抓教學質量。此人一年到頭布鞋、學生服、光頭,每天一大早站在校門口,看學生進校門,誰要遲到,在校門口罰站,他也一起站著講話,直到第一節課下來,才一同進來,晚間,還要查住宿生的夜自修。他還要給高三人少那班畢業生開一門課:“數學演題”,專門解各種類型的數學難題。把所有精力全花在辦學上。
一般私立中學的校舍都是很簡陋的,志成中學自然也不例外,校門口開在小口袋胡同里面路南,這真是個“口袋”,東面一個出口通西皮庫、二龍坑,其狹窄處,也只能過一輛小汽車吧,卡車是很難開過的。西面兩個出口,都是彎彎曲曲的小巷通向溝沿,那就更窄了,兩個自行車也難對面通過。其教室是從蠶業講習所分過來的一個西式四合院,辦公室是一所西式小院,看得出也是蠶業講習所的房子。蠶業講習所是清末官辦的,有一片桑園,還有織機,大門是西式磚雕大門,很氣派,開辦時可能是很風光的,可是后來似乎無人管了,大片房地產不知以什么條件割讓給志成中學了。志成中學唯一自己蓋的房子是一排南北兩面開門窗的實驗室,包括物理、化學、生物都在內。操場也是分開的、不規則形的,用文字幾乎無法介紹清楚,自然也無此必要,總之一切都是很簡陋的。自然這點房舍,容納不了這么些學生,它又在學校對面,租了一大片民房,包括一所據說是“京師著名兇宅”的房子在內,還有一座灰磚綠窗的樓房,全部把這些房舍的圍墻打通開門連在一起,就是這所人數眾多的私立中學的全部校舍了。就是這樣的破破爛爛的中學,也出過有很大世界聲望的科學家??梢娊虒W質量的好壞也不完全靠校舍了。
文化古城時的北平,各種學校也真多,離“志成”不遠,出小口袋胡同東口往北一轉彎,便是二龍坑,馬路一下展寬了,路北便有一所學校,整齊的圍墻、校門,望見里面的操場、教室,還有一座洋樓,這便是以東北籍貫人為主辦的弘達中學,就校舍而言,比志成中學氣派多了,可是“生意”不如志成。雖然在當時也還是一所比較出名的私立學校。據一九三五年資料記載:
北平弘達中學,校長吳寶謙,民國十二年一月成立,初設三三制初中普通科,后奉部令改為四二制,十九年添設高中普通科,甘一年租月壇為二院。學生一千二百人。學費初中二十余元,高中三十二元。校址新皮庫胡同十三號(連著二龍坑的南北胡同)。
弘達和志成,可以說是近鄰,但人數差著一半多。但也已一千多人,實在不少了。因為當時一般公私立中學都只有幾百人,如高初中六個年級,每個年級兩個班,每個班五十人,這樣全校也只有六百人,人數也不算少了。一些著名的中學,大都五六百人。像這種千人以上,甚至二千幾百人的私立中學,簡言之,還是為了多收學費,辦學條件和教學力量實際都是很有限的。
私立中學也有一些是以其特色來號召的。如府右街的四存中學,便是以提倡舊學、提倡文言文、提倡讀“經”而出名的。比方在一般私立中學的國文課中,常常是初一作白話文、初二作文言文、高一作白話文、高二作文言文。要求學生既會寫語體文,又會寫文言文。因為考大學時,像北平北大、清華這類的學校,大都出白話文題目,而南方上海交大、南京中央大學等,則都出文言文題目,高中畢業生必須學會寫兩種文體的文章,但“四存”不然,它反對白話,提倡文言。學生初高中,一律作文言文。
這是河北冀中人辦的中學,標榜的是清初博野顏習齋、李恕谷二位思想家的“四存”學說,即“存性、存學、存治、存人”。北洋政府徐世昌作大總統時,提倡“顏李”學說,辦起了“四存學會”,又辦起了四存中學,開始是徐世昌作董事長,后來張璧作董事長,張在徐作大總統時,曾作過警察總監。校長是作過內務次長的河北蠡縣人齊振林。
在我考初中時,同院有一位小朋友正好在四存讀書,后來我弟弟也上了這所中學,不過那已滄桑之后了。這個學校在班級人數、全校人數上都不如志成多,大體像公立中學一樣,一班只四十來人,校風雖然古板,但對學生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教學質量是有保證的。畢業的學生,最低也能規規矩矩寫篇較為通順的的文言文,成績相對整齊,不像志成中學那樣畢業生成績相差過分懸殊,少數一些拔尖的,而大量成績甚差,甚或不及格的。四存中學辦學方法是不同于一般私立中學,而自有其特色的。就是說傳統的東西更多一些。
四存和志成,都是河北籍貫的師范大學畢業生為核心辦的學校,雖然前者多冀中人,后者多冀東人,但兩校的教師和學生還是時有交流的。志成一位教動植物的兼任老師,就是四存的專任教員,是一位具有明顯河北農村樸素外形的先生,他兒子張云峰,初中在四存、高中在志成,和我同班,可惜這位教師的名字我一時想不起來了。志成的國文教員李子癡,后來專門在四存任教;四存的圖畫教師陳小溪,也曾來志成兼課。
四存的校址在府右街東側,實際就是中南海的紅墻外面,東西窄、南北長的一長條,紅磚兩層樓房為主的校舍,包括小學和中學兩部分,外觀很整齊,但是里面并不大,由我家去廠甸、去中山公園、西長安街等處,必然要經過它門口,我因為從陳小溪老師學過畫,也進去過不少次。比起志成中學七零八落、因陋就簡的校舍來,四存中學闊氣多了。西城私立中學以特色著稱的,除四存之外,尚有藝文中學,校址是南長街南口西側,校門開在長安街紅墻上,這是一所試驗實行“導生制”的學校,也較出名。
在東城有特色的私立中學,首推孔德中學,它正好同四存相反。四存是標榜中國古老的思想家“顏李學派”,把讀《四書》、五經列為必修課,完全是老派的。而孔德則是以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命名的,是純粹西洋的。但它又是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包括小學和中學。四存重視國文課,但只許寫文言文,不能寫白話文。而孔德也同樣重視國文,卻提倡寫白話文。從某種角度講:孔德學校幾乎是北大文學院的附屬中學,北大名教授不少人都在孔德教過課,北大名教授的小孩,大多都是在孔德畢業或在孔德上過學的。最著名的如美籍華人陳香梅,她父親就是北京大學名教授。至于其他名教授的子女,在孔德讀書的,那就更多了。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戲劇家吳祖光都是孔德畢業。
孔德學校是北大名教授馬隅卿氏等位創辦的?!吨没叵脘洝窇涶R隅卿氏文中寫道:
“我與隅卿相識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但直到十四年,我擔任了孔德學校中學部的兩班功課,我們才時常見面。當時系與玄同、尹默包辦國文功課,我任作文、讀書,曾給學生講過一部《孟子》、《顏氏家訓》和幾本東坡尺牘。隅卿則是總務長的地位,整天坐在他的辦公室里,又正在替孔德圖書館買書,周圍堆滿了舊書本頭,常在和書賈交涉談判。……隅卿多年辦孔德學校,費了許多的心血,也吃了許多苦……孔德學校的教育方針,向來是比較地解放的、向前的,在現今的風潮中似乎是難以適應,這是一個難問題,不過隅卿早一點去了世,不及看見他親手苦心經營的學校里,要從新分了班讀經做古文,使他比在章士釗、劉哲時代更為難過,那或者可以說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吧?!?br>這段文章是一九三五年夏天寫的,既談了孔德學校的情況,也了解了中學男女分校的時代背景。
孔德學校的校址在東華門大街路北,北池子南口往東一轉彎進去就是,那是清代的“宗人府”舊址,宗人府是清代皇家第一個單位,在《清史稿》中列《職官志》之首,掌管皇族屬籍、修玉牒諸事,長官照例是王公,所以衙門就在東華門外,地點沖要、房舍很多,作為一個學校的校舍,自是很寬裕的。孔德很重視美育,有繪畫、音樂、刺繡等各種活動班,很受同學歡迎。出校門往東不遠,就是北河沿,轉彎是北大三院,當年這一帶,風景還好,劉半農氏在“北大河”一文中曾贊美道:
“在十年前……河水永遠滿滿的、亮晶晶的,反映著岸上的人物草木房屋,覺得分外玲瓏,分外明凈……”
孔德的校歌在第一首中歌頌“孔德”的主義,在第二首中便贊美這條小河。歌詞道:“啊,我們可愛的孔德,啊,我們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園,你永是智慧的來源。飲我們幸福的甘泉,給我們生命的……”這校歌的作者可能就是劉半農氏。
孔德在名譽上一直是蔡元培氏任校長,可實際長期是馬隅卿負責。在經費上它受到中法庚款的支持,所以有買書的經費,在辦學經費上也較其它私立學校有保證,這是孔德能夠辦的好的另一原因。它原來只有小學、初中,外國語讀法文,畢業之后考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預科。后來才添了高中。
在文化古城時期,南京教育部規定,小學、大學男女同校,中學男女生分校。所以志成中學有男生部、女生部。師大附中、輔仁附中,都分男附中、女附中。另外也有不少專招女生的私立中學,如翊教女中、華光女中、春明女中、協化女中、惠中女中等。其中“翊教”在西單北堂子胡同、“華光”在西單北前英子胡同,“春明”在宣外大街,“協化”在當時市黨部街、“惠中”在東城炒豆胡同。這些都是中國人私人辦的女子中學,各有董事會,其經費都靠學生的學費。校址大多在西城,因幾所著名的教會女中,都在東城。中學還是就近上學的多,所以一些私立女中都集中西城住宅區了。這里不妨舉一所略作詳細介紹。據一九三五年資料介紹翊教女中云: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校長陳仲益,民國十五年九月成立。成立時因地而名,二十年遷今址。學生人數三百余人。學雜費高中卅五元、初中廿六元。校址堂子胡同。
這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有一個著名的外籍學生。日本人山口淑子女士,中國名字李香蘭。日偽時期是著名影星,一九三四年她到北京寄住在后來作了漢奸的潘毓桂家中,以“潘淑華”的名字和潘家另外兩位女兒在翔教女中讀書,直到畢業。山口淑子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這時學習情況道:
“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干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不知因為學校里富家子弟太多,還是因為那時中國的校園的氣氛,學生們的舉止令我吃驚。有的學生一上課就講話,有的則站在桌子邊上喧嘩,根本不聽教師講課。哪里像個'退三尺不踩教師身影’的國度。其中還有學生嘲笑老師。地理老師頭發稀疏,一臉貧相,大家都戲謔他為'三毛兒’。當時'三毛兒’是上海最流行的漫畫主人公。我由于不知道這個漫畫,不知其中的奧妙,只是傻乎乎地瞪眼看。
“但學生們也不是總鬧騰,標致的英語老師就很受同學們歡迎。這位老師給我們上課,使我愛上了英語這門課。原來她們是拒絕無才的老師和強權的老師上課?!?br>這段回憶文字把當時私立女中上課的氣氛寫的很形象。不過所說“三毛兒”,那是記錯了。因為上海張樂平的“三毛”,是四十年代才創造出來的漫畫形象。當時的“三毛”,則是北平實報半月刊所登的漫畫“毛三爺”,當時各私立中學給頭發稀疏的教師起“毛三爺”外號的很多。所以這位地理老師的綽號也應有“毛三爺”,而非“三毛兒”。
私立中學還有幾所是地域性的,如山東人辦的山東中學,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四川人辦的四川中學等,這些學校在經費上多少能得到一些同鄉會的資助,在教師和學生中,是其本省籍的當然要受到一些優待。其中和平門里順城街的山東中學辦的最興旺。畫家王友石,雅號“王鐵樹”,因其畫鐵樹最出名,山東籍,一口山東土話,長期在山東中學任教。好像有個時期還擔任行政職務,長期住在學校中。藝專畢業的潘淵若老先生長期在山東中學教國文。自然在文化古城時期,這些人還都是青年人。
這些地域性的中學,創辦倒是很早的,如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據資料記載,是清代光緒二十九年創辦的,原名“初等豫章學堂”,民國元年改稱豫章中學。
私立中學的教師大都是師范大學畢業的,叫作“師大派”。但也有專門由北大畢業生辦的中學,那就是東城外交部街的“北平大同中學”,一九二三年創辦,校長賀翊新。再由南長街南口路西的“北平華北中學”,也是同時由北京大學一派的人創辦的,首任校長還是蔡元培氏兼任呢。
私立中學的校舍,大多因陋就簡、或借用、或租用,大多是平房,有幾間二層樓就不錯了。自己買地皮蓋校舍的不能說絕無,恐怕也真是極少極少的。北溝沿的平民中學是例外,在中央醫院后面,一幢在當時看來不算小的四層灰色樓房,真有鶴立雞群之勢,徐志摩詩人曾在這所中學作過講演,在魯迅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學校。不過在文化古城時期,它似乎已經“式微”了。
文化古城時期私立中學,大體就介紹這些吧,不能再一一詳細舉例了。
 

鄧云鄉:老北京的私立中學


四存的校址在府右街東側,實際就是中南海的紅墻外面,東西窄、南北長的一長條,紅磚兩層樓房為主的校舍,包括小學和中學兩部分,外觀很整齊,但是里面并不大,由我家去廠甸、去中山公園、西長安街等處,必然要經過它門口,我因為從陳小溪老師學過畫,也進去過不少次。比起志成中學七零八落、因陋就簡的校舍來,四存中學闊氣多了。西城私立中學以特色著稱的,除四存之外,尚有藝文中學,校址是南長街南口西側,校門開在長安街紅墻上,這是一所試驗實行“導生制”的學校,也較出名。

在東城有特色的私立中學,首推孔德中學,它正好同四存相反。四存是標榜中國古老的思想家“顏李學派”,把讀《四書》、五經列為必修課,完全是老派的。而孔德則是以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命名的,是純粹西洋的。但它又是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包括小學和中學。四存重視國文課,但只許寫文言文,不能寫白話文。而孔德也同樣重視國文,卻提倡寫白話文。從某種角度講:孔德學校幾乎是北大文學院的附屬中學,北大名教授不少人都在孔德教過課,北大名教授的小孩,大多都是在孔德畢業或在孔德上過學的。最著名的如美籍華人陳香梅,她父親就是北京大學名教授。至于其他名教授的子女,在孔德讀書的,那就更多了。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戲劇家吳祖光都是孔德畢業。

孔德學校是北大名教授馬隅卿氏等位創辦的?!吨没叵脘洝窇涶R隅卿氏文中寫道:

“我與隅卿相識大約在民國十年左右,但直到十四年,我擔任了孔德學校中學部的兩班功課,我們才時常見面。當時系與玄同、尹默包辦國文功課,我任作文、讀書,曾給學生講過一部《孟子》、《顏氏家訓》和幾本東坡尺牘。隅卿則是總務長的地位,整天坐在他的辦公室里,又正在替孔德圖書館買書,周圍堆滿了舊書本頭,常在和書賈交涉談判。……隅卿多年辦孔德學校,費了許多的心血,也吃了許多苦……孔德學校的教育方針,向來是比較地解放的、向前的,在現今的風潮中似乎是難以適應,這是一個難問題,不過隅卿早一點去了世,不及看見他親手苦心經營的學校里,要從新分了班讀經做古文,使他比在章士釗、劉哲時代更為難過,那或者可以說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吧?!?/p>

這段文章是一九三五年夏天寫的,既談了孔德學校的情況,也了解了中學男女分校的時代背景。

孔德學校的校址在東華門大街路北,北池子南口往東一轉彎進去就是,那是清代的“宗人府”舊址,宗人府是清代皇家第一個單位,在《清史稿》中列《職官志》之首,掌管皇族屬籍、修玉牒諸事,長官照例是王公,所以衙門就在東華門外,地點沖要、房舍很多,作為一個學校的校舍,自是很寬裕的。孔德很重視美育,有繪畫、音樂、刺繡等各種活動班,很受同學歡迎。出校門往東不遠,就是北河沿,轉彎是北大三院,當年這一帶,風景還好,劉半農氏在“北大河”一文中曾贊美道:

“在十年前……河水永遠滿滿的、亮晶晶的,反映著岸上的人物草木房屋,覺得分外玲瓏,分外明凈……”

孔德的校歌在第一首中歌頌“孔德”的主義,在第二首中便贊美這條小河。歌詞道:“啊,我們可愛的孔德,啊,我們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園,你永是智慧的來源。飲我們幸福的甘泉,給我們生命的……”這校歌的作者可能就是劉半農氏。

孔德在名譽上一直是蔡元培氏任校長,可實際長期是馬隅卿負責。在經費上它受到中法庚款的支持,所以有買書的經費,在辦學經費上也較其它私立學校有保證,這是孔德能夠辦的好的另一原因。它原來只有小學、初中,外國語讀法文,畢業之后考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預科。后來才添了高中。

在文化古城時期,南京教育部規定,小學、大學男女同校,中學男女生分校。所以志成中學有男生部、女生部。師大附中、輔仁附中,都分男附中、女附中。另外也有不少專招女生的私立中學,如翊教女中、華光女中、春明女中、協化女中、惠中女中等。其中“翊教”在西單北堂子胡同、“華光”在西單北前英子胡同,“春明”在宣外大街,“協化”在當時市黨部街、“惠中”在東城炒豆胡同。這些都是中國人私人辦的女子中學,各有董事會,其經費都靠學生的學費。校址大多在西城,因幾所著名的教會女中,都在東城。中學還是就近上學的多,所以一些私立女中都集中西城住宅區了。這里不妨舉一所略作詳細介紹。據一九三五年資料介紹翊教女中云: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校長陳仲益,民國十五年九月成立。成立時因地而名,二十年遷今址。學生人數三百余人。學雜費高中卅五元、初中廿六元。校址堂子胡同。


“在十年前……河水永遠滿滿的、亮晶晶的,反映著岸上的人物草木房屋,覺得分外玲瓏,分外明凈……”

孔德的校歌在第一首中歌頌“孔德”的主義,在第二首中便贊美這條小河。歌詞道:“啊,我們可愛的孔德,啊,我們的北河沿。你永是青春的花園,你永是智慧的來源。飲我們幸福的甘泉,給我們生命的……”這校歌的作者可能就是劉半農氏。

孔德在名譽上一直是蔡元培氏任校長,可實際長期是馬隅卿負責。在經費上它受到中法庚款的支持,所以有買書的經費,在辦學經費上也較其它私立學校有保證,這是孔德能夠辦的好的另一原因。它原來只有小學、初中,外國語讀法文,畢業之后考中法大學孔德學院預科。后來才添了高中。

在文化古城時期,南京教育部規定,小學、大學男女同校,中學男女生分校。所以志成中學有男生部、女生部。師大附中、輔仁附中,都分男附中、女附中。另外也有不少專招女生的私立中學,如翊教女中、華光女中、春明女中、協化女中、惠中女中等。其中“翊教”在西單北堂子胡同、“華光”在西單北前英子胡同,“春明”在宣外大街,“協化”在當時市黨部街、“惠中”在東城炒豆胡同。這些都是中國人私人辦的女子中學,各有董事會,其經費都靠學生的學費。校址大多在西城,因幾所著名的教會女中,都在東城。中學還是就近上學的多,所以一些私立女中都集中西城住宅區了。這里不妨舉一所略作詳細介紹。據一九三五年資料介紹翊教女中云:

北平翊教女子中學,校長陳仲益,民國十五年九月成立。成立時因地而名,二十年遷今址。學生人數三百余人。學雜費高中卅五元、初中廿六元。校址堂子胡同。

這是一所高、初中完備的女子中學,有一個著名的外籍學生。日本人山口淑子女士,中國名字李香蘭。日偽時期是著名影星,一九三四年她到北京寄住在后來作了漢奸的潘毓桂家中,以“潘淑華”的名字和潘家另外兩位女兒在翔教女中讀書,直到畢業。山口淑子在其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蘭傳》中記這時學習情況道:

“我從東北來投親,作為一個中國人,潘家的干女兒上了翊教女子學校,名叫潘淑華……上學時三人同路,放學時有時只剩我一個人。那時候,我常順路去北海公園,在無人的小島上練習漢語發音或查字典,也曾去過遠處的太廟。

“不知因為學校里富家子弟太多,還是因為那時中國的校園的氣氛,學生們的舉止令我吃驚。有的學生一上課就講話,有的則站在桌子邊上喧嘩,根本不聽教師講課。哪里像個‘退三尺不踩教師身影’的國度。其中還有學生嘲笑老師。地理老師頭發稀疏,一臉貧相,大家都戲謔他為‘三毛兒’。當時‘三毛兒’是上海最流行的漫畫主人公。我由于不知道這個漫畫,不知其中的奧妙,只是傻乎乎地瞪眼看。

“但學生們也不是總鬧騰,標致的英語老師就很受同學們歡迎。這位老師給我們上課,使我愛上了英語這門課。原來她們是拒絕無才的老師和強權的老師上課。”

這段回憶文字把當時私立女中上課的氣氛寫的很形象。不過所說“三毛兒”,那是記錯了。因為上海張樂平的“三毛”,是四十年代才創造出來的漫畫形象。當時的“三毛”,則是北平實報半月刊所登的漫畫“毛三爺”,當時各私立中學給頭發稀疏的教師起“毛三爺”外號的很多。所以這位地理老師的綽號也應有“毛三爺”,而非“三毛兒”。

私立中學還有幾所是地域性的,如山東人辦的山東中學,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四川人辦的四川中學等,這些學校在經費上多少能得到一些同鄉會的資助,在教師和學生中,是其本省籍的當然要受到一些優待。其中和平門里順城街的山東中學辦的最興旺。畫家王友石,雅號“王鐵樹”,因其畫鐵樹最出名,山東籍,一口山東土話,長期在山東中學任教。好像有個時期還擔任行政職務,長期住在學校中。藝專畢業的潘淵若老先生長期在山東中學教國文。自然在文化古城時期,這些人還都是青年人。

這些地域性的中學,創辦倒是很早的,如河南人辦的豫章中學,據資料記載,是清代光緒二十九年創辦的,原名“初等豫章學堂”,民國元年改稱豫章中學。

私立中學的教師大都是師范大學畢業的,叫作“師大派”。但也有專門由北大畢業生辦的中學,那就是東城外交部街的“北平大同中學”,一九二三年創辦,校長賀翊新。再由南長街南口路西的“北平華北中學”,也是同時由北京大學一派的人創辦的,首任校長還是蔡元培氏兼任呢。

私立中學的校舍,大多因陋就簡、或借用、或租用,大多是平房,有幾間二層樓就不錯了。自己買地皮蓋校舍的不能說絕無,恐怕也真是極少極少的。北溝沿的平民中學是例外,在中央醫院后面,一幢在當時看來不算小的四層灰色樓房,真有鶴立雞群之勢,徐志摩詩人曾在這所中學作過講演,在魯迅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學校。不過在文化古城時期,它似乎已經“式微”了。

文化古城時期私立中學,大體就介紹這些吧,不能再一一詳細舉例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北京最早私立中學的那些事兒(上篇)
“志成園丁譜”之二十八:志成中學校長吳鑒
北京市中學校排號順序小知識
鄧云鄉‖ 北平時期的學府述略
百年崇實,崇實百年——北京東城交道口北三條手機速寫中
一線老師來談談公立中學和私立中學的差別,其實就一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县| 金阳县| 汝城县| 民勤县| 会宁县| 贵南县| 平乐县| 兰溪市| 麦盖提县| 瑞丽市| 安乡县| 塔河县| 墨江| 贵港市| 江山市| 和平县| 南京市| 吉首市| 保康县| 浦江县| 甘德县| 望城县| 望江县| 呼玛县| 丰宁| 宜良县| 蓬莱市| 开原市| 黔西| 武宣县| 马鞍山市| 禹州市| 闵行区| 贺兰县| 龙泉市| 鄯善县| 淮安市| 海丰县| 桃园县| 辉县市| 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