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這個問題問了鄧小南先生,她的回答經整理如下:
問:尚書內省參與政務文書運行的女官系統和皇后以下的妃嬪系統是否是截然分開的?
答:是分開的,但是不是徹底分開。女官系統和妃嬪系統的品秩、服色等都完全不一樣,但同時兩者之間不像外朝文官武官調換那樣困難,孝宗朝就有這樣的例子,畢竟都是皇上的人,他想換就可以換。(按:仁宗乳母林夫人、度宗春夏秋冬四夫人等人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尚書內省“六尚”系統的女官)
問:選拔這些“批答畫聞”的女官,對她們的家庭出身和文化水平有沒有特殊要求?
答:出身就是良家子(按:司馬光治平元年所奏,“前世皆擇良家子以充后宮,位號等級各有員數,祖宗之時,猶有公卿大夫之女在宮掖者。其始入宮皆須年十二三以下,醫工診視,防禁甚嚴。近歲以來,頗墮舊制。”)
她們應該是在入宮后接受相關文化教育的。我們雖然不清楚具體情況,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隋唐是怎樣教育宮女,宋代是怎樣教育宦官的,那就可以推知宋代大概也是這樣給女官提供文化教育的。
“只是皇后身邊的乳娘之類”這個說法可能并不是特別準確,總體來講,這些女官的來源還是蠻多元化的。
首先第一大來源肯定是正常的宮女采選,北宋最初是從干部家庭中挑選優秀女生,經過身體檢查后進宮服務。
公卿大夫之女在宮掖者,其始入宮皆須年十二三以下,醫工診視防禁甚嚴。
這種采選過程在北宋發生了很多次,你可以將其視為最主要的采選渠道。
初,哲宗既長,宣仁高太后歷選世家女百余入宮。
從理論上來講,這些人都是皇帝的預備后宮,其中比較討人喜歡、家庭地位稍高的女孩子可能以后就成了皇帝的嬪妃;而一些聰明能干的姑娘可能就漸漸變成了女官。因為這些姑娘入宮時的年紀比較小,因此進宮后還要有專人對其進行教育。其中當然有能逆襲的逆天存在,比如說哲宗的皇后孟氏,十六歲入宮后一下子就被哲宗的媽跟奶奶相中了,于是專門栽培,最后成了皇后;再比如說仁宗朝的馮氏,九歲入宮后一直默默無聞,后來被仁宗相中生了倆娃,才得了個名分,結果在宮里收了個養女又被神宗看中了!于是一點點的從宮女逆襲,最后“在禁掖幾六十年,始終五朝,動循禮度。薨,年七十七,贈賢妃。”
此外,還有一類來源是被封王的成年皇子登基后帶過來的。當然,直接帶來一個班子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把自己用的順手的女官直接帶到宮里來納入女官體系這個還是很常見的,比如說高宗朝有位劉尚食,就是高宗自帶進宮的(注1)
上皇朝內人有兩劉娘子……其一乃上皇藩邸人,敏于給侍,每上食,則就案所治脯修,多如上意,宮中呼為尚食劉娘子。
當然,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的入宮方式還包括裙帶關系入宮——比如說大家熟悉的“貍貓換太子”的主角仁宗皇帝,劉娥在把他從李宸妃那兒搶過來之后并沒有親自看護他,而是讓自己的親信楊淑妃來看護小皇子。而這個楊淑妃恰巧有個窮親戚死了以后姑娘沒人管,于是被送到了宮中來服侍楊淑妃——結果小姑娘長大以后受寵于仁宗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張貴妃
張貴妃,河南永安人也。祖穎,進士第,終建平令。父堯封,亦舉進士,為石州推官卒。時堯封史堯佐補蜀官,堯封妻錢氏求挈孤幼隨之官,堯佐不收恤,以道遠辭。妃幼無依,錢氏遂納于章惠皇后宮寢。長得幸,有盛寵。妃巧慧多智數,善承迎,勢動中外。
不過這不算什么,更八卦的是張貴妃年紀大一點之后也玩起了這種養成游戲,收了一個四歲的小幼齒當姑娘養,而這小丫頭長大之后也被仁宗皇帝給看上了!母女.avi了解一下……
周貴妃,開封人。生四歲,從其姑入宮,張貴妃育為女。稍長,遂得侍仁宗,生兩公主。
每當我看到這里是,我都不禁掩卷長嘆,張貴妃之所以能在色中惡鬼宋仁宗那里得到那么高的地位絕對不是蓋的,她太了解男人了……(注2)
剩下的一些渠道還包括各國進貢的女子等等。不過總體來說,上邊的幾個采選渠道依然是最主要的,而在這之外,隨著北宋皇帝們后宮規模的不斷擴大,一些地位比較低下的女性也有機會經人牙子之手被買賣到宮中,這個來源就比較駁雜了。學者們一般喜歡引用司馬光的話說
近歲以來,頗墮舊制,內中下陳之人競置私身,等級寖多,無復限極,監勒牙人使之雇買,前后相繼,無時暫絕,致有軍營、市井、下俚婦女雜處其間,不可辨識。
但實際上,人口買賣也是很常見的
殿直張榮垂拱殿起居唐突自陳,先因罪勒停,有女賣入禁中,詔貸其罪,令內東門還其女。
由于北宋后宮的管理制度內外隔絕,導致外臣甚至沒法知道宮中尚書內省的具體情況,只能靠財政開支來揣測人數,因此想要詳細的了解宮中女官的培養機制是不可能的。一般來說,以“姿容”被選入宮中的,多半是要睡到皇帝龍床上去的;而比較聰慧的則有機會進入女官系統,那些容貌也不出色、腦子也不太靈光的則只能做最底層了。
說道教育問題,這個沒有特別詳細的記載。但可以確定的是宮中一定存在著相應的教育及培養機構——不然十幾歲的小姑娘直接扔到宮里,純靠天賦領悟工作技巧這不是扯淡么?更不用說她們還隨時可能被皇帝看上春風一度、日后飛上枝頭變鳳凰了。實際上,尚書內省里是有專門教育機構的:仁宗乾興元年,女官尚儀之下設司籍二人,總管“經籍教學、紙筆幾案之類”,輔佐司籍的人員有典籍、掌籍各二人,女史十人,之后徽宗可能是因為自己御筆特別多的緣故,又專門開了個司教,雖然教學內容無從考據,不過考慮到唐明兩朝的情況,應該是經、史、子、集、易、律法、算術、吟詩、書法都會有所涉獵,各種女德教育當然也少不了,要是比較有野心的同學自然還會在取悅男人的技巧上勤學苦練……
不過說到底,尚書內省也只是一個“秘書處”性質的機構,對女官們的學識要求是要低于外朝的。而宋朝的祖宗家法也限制了她們再進一步的可能。因此俗話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考慮到尚書內省里的女官也隸屬于皇帝后宮的一部分,一旦有機會得到皇上寵愛,自然身份就可以轉為嬪妃——宋徽宗尤其喜歡這么干,他的劉貴妃、馮美人都是從尚書內省的女官轉為嬪妃的。而這其中最著名的轉職者當屬仁宗皇帝的生母李宸妃了,她從劉娥身邊的宮女起家,之后在女官系統中做到司寢——結果就真的睡上了真宗皇帝的龍床,生下了仁宗小皇帝,在大中祥符三年四月,被封為崇陽縣君,大中祥符九年二月進了才人,死后被追封為皇太后。她一生的經歷充分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人這一生的命運,有的時候真的不能只靠個人奮斗,還是要考慮歷史進程的……
這些女官在入宮前后,都要接受系統的教導,比如宮廷禮、各種規章制度,讀書寫字、批閱章疏,而且既然是女官,也有一定的升遷制度,有品階,有俸祿可拿。
我記得教導這些女官的,應該是內廷的宦官吧?
她們中很多是出自大戶人家的,有一定的教養,文化水平也比普通人家的女子高,入宮的話,還能養家糊口,甚至,萬一被皇帝臨幸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