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值線的類型
1.等高線2.等溫線3.等壓線4.等降水線5.等深線6.等鹽度線7.等太陽高度線8.等震線9.等潛水位線等等10.等太陽輻射線11.等地租線12.等物候線13.等日照時數線14.等時線15.等pH線
二.等值線的共性特征
(1)同線等值:據此可比較不同點的數值大小。
(2)等值距相同:要根據圖中提供的數據,判讀相臨兩條等值線的差值(可多看兩組)。
(3)等值線是閉合曲線,但在一幅圖中因受圖幅限制,某等值線不一定閉合。
(4)等值線不相交(除陡崖外)。
三、等值線的一般判度方法
1.讀數值:同線等值,相鄰兩條等值線的差值全圖一致(也可為零)
2.讀疏密狀況:間距密——變化大;間距小——變化小
3.看走向和彎曲狀況:
高低低高規律:高的向低值方向彎曲(山脊、高壓脊、暖流等);低的向高值方向彎曲(山谷、低壓槽、寒流等)
4.局部閉合狀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概括為“五看”
等高線
等溫線
等壓線
看數值和極值
①區域地勢起伏大小②海拔最大、最小值
①所在南北半球:向北遞減為北半球;向南遞減為南半球②區域氣溫差的大小
①判斷高低氣壓中心②區域氣壓差大小
看延伸方向
地形走向
①與緯線平行(太陽輻射)②與海岸線平行(海陸位置)③與等高線平行(地形地勢)
看疏密程度
①坡度陡緩:密陡疏緩②坡面凸凹:凹坡是高密低疏;凸坡是高疏低密
①溫差大小:密大疏小②冬季密,夏季疏③溫帶密,熱帶疏④陸地密,海洋疏
風速大小:密集風速大、稀疏風速小
看彎曲方向
①山脊:凸向低數值處②山谷:凸向高數值處③鞍部:兩山或兩谷之間
①向高緯凸:夏季的陸地、冬季的海洋、暖流經過和地勢低的地方②向低緯凸:冬季的陸地,夏季的海洋,寒流經過和地勢高的地方
①高壓脊:凸向低壓處
②低壓槽:凸向高壓處
看局部閉合
①山頂、山峰:中間高,四周低;②盆地、洼地:四周高,中間低;③判斷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①盆地閉合曲線:夏季炎熱中心,冬季溫暖中心;②山地高原閉合曲線——冬夏均為低溫區;③判斷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①高氣壓中心:中間高,四周低;②低氣壓中心:四周高,中間低;③判斷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四,幾種常考等值線的判讀
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等高線圖的基本特性。。
①數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線的數值,讀出任一點的海拔高度;比較兩點的海拔高度可換算溫差;以兩地的水平距離測算地面實際距離;根據兩地的海拔高度可計算出相對高度。如陡崖的相對高度計算公式為:(x-1)d≤△H<(x+1)d,式中x為陡崖處匯集的等壓線的條數,d為圖中的等高距。
②形態上的特性:地表呈現各種各樣的形態,每一種地貌形態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線圖上會以不同的形態表示出來。看等高線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緩;看等高線的形狀,可確定地貌類型(五種基本地形、山脊、山谷)。
(2)等高線的基本特點
①同線等高:同一條等高線上的各點等高,并以海平面作為零米。相鄰的兩條等高線間的高差相同。
②全圖的等高距一致:等高距即指兩條相鄰等高線之間的高度差。例如三條等高線的海拔為500米、600米、700米,則等高距為100米。
③等高線是封閉的曲線:無論等高線怎樣迂回曲折,終必環繞成圈,但在一幅圖上不一定全部閉合。
④兩條等高線不能相交:因為一般情況下,同一地點不會有兩個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懸崖,等高線可以重合。
⑤等高線疏密反映坡度緩陡:等高線稀疏的地方表示緩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間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勻坡。有時候圖上看不出密集與稀疏時,可根據“坡度=垂直相對高度/水平距離”來決定。
⑥等高線與山脊線或山谷線垂直相交:等高線穿過山脊線時,山脊線兩側的等高線略呈平行狀。等高線穿過河谷(山谷線或集水線)時,向上游彎曲,成反V字形。
⑦示坡線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線是與等高線垂直相交的短線,總是指向海拔較低的方向,有時也叫做降坡線。
⑧幾條特殊的等高線:
0米線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線;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廣闊平坦——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密集,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為高原地形。
(3)熟練判斷等高線圖上的基本地貌類型(見附表)
(4)等高線圖的綜合判讀與應用
①大壩壩址的選擇:
庫庫區宜選在河谷、山谷地區或選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這些地區不僅庫容大,而且有較大的集水區域
②與河流水文結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斷河流的位置及流向;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判斷落差、流速和含沙量
③確定運輸線路:
建鐵路、公路應建在坡度平緩的地區,翻山時應選擇緩坡,并通過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勢,充分考慮路線的長度、坡度、少過河建橋;避免通過高寒區、沙漠區、沼澤區、永久凍土區、地下溶洞區等。
④引水輸油線路的選擇
遵循從地勢高處向地勢低處的原則。輸油管道的選擇,路線盡可能短,盡量避免通過山脈、大河等。
⑤與農業生產結合:
根據等高線地形圖反映出來的地形類型、地勢起伏、坡度緩急、結合氣候和水源條件,因地制宜地提出農林牧漁業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區發展耕作業,山地、丘陵地區發展林業、畜牧業。
2.等溫線圖的判讀
等溫線圖是用若干條等溫線來表示一個地區氣溫分布的專用地圖。這種圖能幫助人們形象地確定氣溫分布的空間概念,了解氣溫遞變方向和規律,并進而分析各地區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等溫線分布圖的判讀,要注意分析下列各項。
(1)判斷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溫線的度數逐漸減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斷陸地、海洋位置:冬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冬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低),海洋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高)。 夏季陸地上的等溫線向高緯彎曲(表示夏季的陸地比同緯度的海洋溫度高),海洋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彎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緯度的陸地溫度低)。
(3)判斷月份(1月或7月):判斷月份時,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節的差異性。
1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
7月: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南半球陸地上的等溫線向北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向南彎曲。
(4)判斷寒、暖流: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低,故等溫線向低緯彎曲。暖流中心比同緯度的其它地區水溫高,故等溫線向高緯彎曲。
(5)判斷地形的高、低起伏:陸地上的等溫線向低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升高;等溫線向高緯凸出的地方,說明該處地勢降低。在閉合等溫線圖上,越向中心處,山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小;盆地等溫線的數值越大。
(6)判斷溫差的大小:一般情況下,不論時空,等溫線密集,溫差較大,反之,溫差較小。從世界和我國氣溫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溫線密,夏季等溫線稀。因為冬季各地溫差較夏季大。②溫帶等溫線密,熱帶地區等溫線稀。因為溫帶地區的氣溫差異大于終年高溫的熱帶地區。③陸地等溫線密,海洋等溫線稀。因為陸地表面形態復雜,海洋的熱容量大,所以陸地的溫差大于海面。
圖上沒有南極點;太陽直射南半球時,相反。
3.等壓線圖的判讀
等壓線是指某個水平面上的氣壓相等各點的連線。等壓線圖的判讀,首先要識別氣壓場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斷風力大小及風向,最后分析天氣變化。分析等壓線圖基本思路如下。
(1)判斷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小的為高壓中心;在等壓線上的數值由中心向四周變大的為低壓中心。
(2)判斷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氣壓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壓區為下沉氣流,天氣晴朗;低壓區為上升氣流,多陰雨天氣。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氣壓高,高空氣壓低;地勢高氣壓低,地勢低氣壓高。
(3)判斷高壓脊(線)和低壓槽(線):
高壓脊(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高指向低處為高壓脊(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脊)。
低壓槽(線):等壓線中彎曲最大處,其數值由低指向高處為低壓槽(類同于等高線圖中的山谷)。
(4)判斷鞍部:鞍部國兩個高壓和兩個低壓的交匯處,其氣壓值比高壓中心低,比低壓中心高。
(5)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斜交,在高空中,風向與等壓線平行。
風力大小:取決于水平氣壓梯度力。在同一幅圖中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等壓線越稀疏,風力越小。
4.潛水等水位線圖的判讀
⑴潛水、潛水位和等潛水位線的概念
⑵潛水等水位線的應用
①潛水的流向。潛水是沿著潛水面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動的。因此,垂直潛水等水位線從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潛水的流向。
②潛水的埋藏深度。將地形等高線與潛水等水位線繪于同—張地圖上時,等水位線與地形等高線相交之點,二者高程之差,即為該點的潛水埋藏深度。
③潛水與地表水的相互關系。潛水等水位線上的等值線向數值大的方向凸出,說明河流水位低于潛水水位,則潛水補給河流水;相反,河流水位高于潛水水位,河流水補給潛水。
④利用潛水等水位線合理布置水井和排水溝。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潛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溝,—般應沿等水位線布置水井和排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