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是以山川自然景色為主要描繪對象的畫種。山水畫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宋以后一直被視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畫科。宋以后,元代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第二個『高峰』。由于元朝處于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漢族的文人士大夫在政治上受到極大打壓,故轉而投身文學藝術的創作。學者耿明昭在《榮寶齋》雜志發表《中國山水畫之濫觴及其美學積淀》,文章中有如下考證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
『元山水畫作為一種精神載體,所表現的已不是完全客觀條件下的自然風景,有更多人格化的因素,透過作品表現出了深厚的人文內涵和超絕的意境。』因而可以說,元代文人藝術家尤其追求道家思想所強調的審美心境—平淡天真,空明澄澈,努力將『無我之境』轉化為『有我之境』,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因此,元代的山水畫『意境深遠』,極力追求繪畫的詩意及意境,強調自我心性的抒發與表達。
東晉 顧愷之 洛神賦圖(宋摹本)
元代山水畫與老莊生命哲學的關系是不言而喻的,而元代藝術家筆下的山水風貌又籠罩和統攝了明清山水畫壇數百年。由此看來,老莊哲學思辨一直貫穿并延伸于整個中國山水畫史。到了明清時期,這種『摹古』及『復古』的思想體系變得越來越僵化,以致于在審美心境上有所倒退。但無論是哪個朝代,其山水畫的發展都潛移默化地受到老莊哲學思辨及審美心境的影響。
隋 展子虔 游春圖 80cmx43cm 故宮博物院藏
以老莊哲學思辨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中國審美心境的養成源于老莊思想的激發,并在歷朝歷代的美學家那里得到新的滋養,為其注入新鮮活水。博大精深的老莊哲學創建了中國文化語言中的『大美』境界,其空明澄澈、超然物外的審美認識進一步深化了文藝創作中的審美意識,對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的養成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五代 董源 瀟湘圖 141.4cmx50cm 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繪畫史上最重要的畫科——山水畫萌芽并得以發展,自然山水作為獨立審美對象進入人們的視野,與之相關的山水畫作品被自覺地創作出來。中國山水畫之所以能在魏晉時期產生并發展,是因為政治的失意和文化的繁榮促使越來越多的文人士大夫抽身于政治而尋求山野;同時,崇尚玄學的老莊思想占據社會主流,為山水畫奠定了美學根基。
北宋 郭熙 窠石平遠圖 167.7cm×120.8 故宮博物院藏
在老莊生命哲學的影響下,山水之美被發現、發展,放逸林泉、游歷山川成為時代風尚,催發人們在山水之間追尋生命意識和自我價值。自然山水在融入人的生命意識后,漸而升華為『精神的山水』,并通過山水畫將『山水』作為天地之化身,以表達畫家對天地大美的獨特感受。誠如頁朗先生所說:『中國美學要求藝術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現全宇宙的氣韻、生命、生機。』
南宋 米友仁 云山墨戲圖 195.8cmx21.4cm 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米友仁 云山墨戲圖 195.8cmx21.4cm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山水畫自魏晉時代起登上中國繪畫的歷史舞臺,并逐漸占據畫壇主流,成為最具代表性的繪畫形式。無論是哪個時代的山水畫,都受到了老莊生命美學的催生與感染,追求生命意識和心性的神韻,是中國山水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