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異域同方——絲綢之路文物精品展”在由安徽博物院開展。本次展覽展出文物珍品190余件(套),年代自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8世紀(jì),再現(xiàn)了古代絲路上文明的交流、碰撞與融合。
絲綢之路是一條商貿(mào)通道,它起于長安或洛陽,西越隴山,穿越河西走廊,深入中亞、西亞到達(dá)地中海;或南越秦嶺、北穿草原,成為連接歐洲、北非的交通線;它是一條文明的融合之路,馳名世界的古文明,均分布于絲路沿線,它穿過兩河文明,在中國與地中海文明之間搭建起交流的橋梁;它也是一條連接世界各國之間友誼,體現(xiàn)各民族相互團(tuán)結(jié)的見證之路,它加深了歐亞大陸的交流,將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連接成為看似分散,實(shí)則密不可分的牢固整體。人類文明正是在這樣的連接中,多元互動、交融共生,從而走向繁盛。
據(jù)介紹,本次展覽共分四個部分,展品涵蓋了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兩河流域和以及中亞、西亞等廣大地區(qū)的古代文明成果,種類涵蓋希臘彩陶、羅馬與波斯玻璃器、波斯金銀器、絲路金銀幣、中亞織錦以及印度佛教造像等,呈現(xiàn)了各地不同的文化、藝術(shù)、宗教、工藝、風(fēng)情、民俗特色。
展覽將展至2023年2月5日。
重點(diǎn)文物
第一部分 海納百川——古代環(huán)地中海文明
女性陶像
敘利亞
公元前2000年
高14.4厘米、寬5厘米
敘利亞北部的女神塑像。她將孩子抱在胸前,身體被簡化表現(xiàn),軀體部分被拉成細(xì)長的平板狀,頸部有巨大的首飾點(diǎn)綴。
人物像注口陶器
敘利亞
公元前1800年左右
高23.5厘米
陶器上坐著一個將右手放在頭上的人,他滑稽地張開了大口,瞪大雙眼,身體前傾,嘴巴被作為陶器的出水口。
黑彩陶器
希臘
公元前6世紀(jì)下半葉
縱28.2厘米、寬31厘米、高26.2厘米
古希臘古典時代由雅典人制造的康塔羅斯酒杯,以黑繪技法凃飾。酒杯上繪有一個騎著馬的少年,左右兩側(cè)都立有持杖長衣的老年人。酒杯的另一側(cè)繪有一只很大的水鳥,兩頭豹子分別立于水鳥的左右相對而視。
牛頭形紅彩陶來通
南意大利
公元前4世紀(jì)
高20厘米
這件陶來通是一頭黑色公牛頭部的形狀,外層的涂料含有較多的鐵,散發(fā)出金屬的光澤。酒壺上面采用紅繪技法,描繪了希臘神話中著名的一幕:變身為天鵝的宙斯正在誘惑絕世美女麗達(dá)的場景。
女神像
南意大利
公元前7-前6世紀(jì)
縱8.3厘米、寬12.2厘米、高23.5厘米
圓筒形的女性塑像。她佩戴著高高的織帽,長長的編發(fā)垂在胸前,嘴角掛著傳說中古典式微笑。這種帽子多為德墨忒爾(大地與谷物女神)所有。
香油瓶與金底座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前4-前3世紀(jì)
高18.6厘米、寬5.1厘米
芳香精油容器,下方配有金制的臺面。容器上的花紋是用溶解后的有色玻璃纏繞在玻璃瓶上,趁其尚未冷卻用金屬絲之類的器具向垂直方向平推,從而制作出似鳥類羽毛狀的花紋。
吊提梁玻璃瓶
東地中海地區(qū)
公元4-5世紀(jì)
高23厘米、寬7.3厘米
連體瓶周身纏繞玻璃繩,瓶口上端裝有較大的兩層把手。這種用玻璃繩點(diǎn)綴的復(fù)雜裝飾,需要玻璃匠人擁有非常高的制作技術(shù)與成熟的溫度控制。該瓶是羅馬時代熟練的玻璃吹制匠人打造的一級珍品。
第二部分 文明曙光——兩河流域與伊朗地區(qū)
石制滾筒印章(英雄戰(zhàn)爭圖)
美索不達(dá)米亞
公元前22世紀(jì)左右
高2.8厘米
古代美索不達(dá)米亞的印章多種多樣,圓筒狀的印章就像滾筒一樣,能夠在粘土上滾動印出圖案,筒身以珍貴的石料制成,刻有連續(xù)的花紋。花紋中與獅子及人面牛身怪物戰(zhàn)斗的人物形象,表達(dá)了人們對英雄的崇敬。
彩陶人物頭像
美索不達(dá)米亞
公元前14-前12世紀(jì)
縱3.3厘米、寬4.5厘米、高6厘米
古代美索不達(dá)米亞的彩陶制品。彩陶是以石英粉為主要原料的古代燒制品。人像耳朵上有三個孔,能看到眼睛和眉毛有鑲嵌技法的痕跡。
牛形陶器
伊朗西北部
公元前12-前8世紀(jì)
高28厘米
從伊朗的西北部里海南岸、吉蘭省(馬魯里科)的王侯同葬墓中發(fā)掘出大量的陶器與金屬器具,多采用各種動物形狀,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基本都是在酒宴或是祭祀典禮上使用的器具。
天馬形銀來通
伊朗
公元前4世紀(jì)左右
高27厘米
在古波斯以及西亞地區(qū),來通是在儀式上使用的禮器。展品前端是有翅膀的馬(即天馬)的前半軀體,乍看如同角杯, 實(shí)際上在馬的前足間有流出孔, 通過流出孔可以將葡萄酒倒入杯中。
帕提亞乳釘紋玻璃碗
伊朗
公元 2-3 世紀(jì)
高8.7厘米、徑11.5厘米
淡綠色的玻璃碗,整體銀化,呈現(xiàn)彩虹的光彩,碗身有大塊乳釘紋環(huán)繞,應(yīng)為工匠使用薩珊王朝時波斯的吹制玻璃技藝制成。在中國河北省也有類似的文物出土。
第三部分 互鑒共生——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地區(qū)
女神石坐像
阿富汗
公元前1900年左右
高10厘米
阿富汗巴克特里亞青銅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地母神像,臉部為白色石灰?guī)r,帽子或頭發(fā)和衣服為綠泥石。神像所穿的是當(dāng)時蘇美爾的傳統(tǒng)服飾卡吾那凱斯,在服飾上受到了美索不達(dá)米亞地區(qū)文化的影響。
金王冠
阿富汗
公元前2世紀(jì)-公元2世紀(jì)
高7.5cm 、徑17.5厘米
金冠制作可以說是希臘風(fēng)格金屬工藝的傳統(tǒng),使用橄欖枝葉做裝飾也是希臘藝術(shù)的特點(diǎn),該王冠吸收了上述的風(fēng)格。金冠中央鑲嵌了從阿富汗北部山岳地帶的礦山上開采的青金石,實(shí)屬罕見。阿富汗的青金石開采歷史悠久,又出口到西方的埃及和美索不達(dá)米亞地區(qū),被人們視若珍寶。
舍利容器與供養(yǎng)品
犍陀羅
公元1世紀(jì)初
高12.2厘米、徑12厘米
覆缽型舍利盒為石質(zhì),之中還有大小四個分別用金,銀做成的圓筒形帶蓋容器,套裝在一起。內(nèi)容物分別為金,銀,瑪瑙,礦石等做成的供養(yǎng)物。還有一件展開的金箔片,上刻有一篇佉盧文的供養(yǎng)文。
佛傳浮雕(誕生?出城?成道?初轉(zhuǎn)法輪)
犍陀羅
公元1-3世紀(jì)
高15厘米、寬34厘米
佛傳浮雕加底座(長41.5,寬41.5,高35.5)
方形體的內(nèi)側(cè)有著矩形的貫穿型鏤空,被認(rèn)為是佛塔底座上放置舍利容器的地方。四面繪制著佛傳圖,包括佛陀誕生、出城(夜半逾城)、跏趺坐結(jié)無畏印的佛陀禮拜帝釋天、成道、初次說法(初轉(zhuǎn)法輪)等。柱子后的法輪代表著佛陀的教諭。
觀音菩薩半跏思惟像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jì)
高78.5厘米、寬36厘米
石質(zhì),為頭戴本特冠飾的剎帝利形象的菩薩像,左手持蓮花,倚坐在蓮花之上的藤椅中,右腳壓在左腿膝上。藤椅兩端雕刻的男女形象代表布施者。
佛陀立像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jì)
高109厘米、寬36厘米
佛陀立像加底座的尺寸(長40,寬29.5,高123)
佛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施無畏印意味著救贖,圓盤狀的背光表現(xiàn)的是伊朗思想中無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觀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腳上的手法源于希臘美術(shù)。大衣裹住兩肩也是犍陀羅立式佛像的特征。蓮花寶座象征著清凈,即天上世界的存在,也有“永遠(yuǎn)的佛陀”和“出現(xiàn)在未來的佛陀”的含義。臺座中央是比丘對著舍利容器進(jìn)行禮拜。
佛陀立像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jì)
高109厘米、寬36厘米
佛陀立像加底座的尺寸(長40,寬29.5,高123)
佛像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提衣服一角。施無畏印意味著救贖,圓盤狀的背光表現(xiàn)的是伊朗思想中無量光世界里人即神的觀念。佛像重心落在一只腳上的手法源于希臘美術(shù)。大衣裹住兩肩也是犍陀羅立式佛像的特征。蓮花寶座象征著清凈,即天上世界的存在,也有“永遠(yuǎn)的佛陀”和“出現(xiàn)在未來的佛陀”的含義。臺座中央是比丘對著舍利容器進(jìn)行禮拜。
佛傳浮雕(誕生)
犍陀羅
公元2-3世紀(jì)
高28厘米、寬32厘米
佛傳浮雕加底座(長36,寬13,高35)
石質(zhì),是一件佛傳故事題材的浮雕作品。是描寫在藍(lán)毗尼園,摩耶夫人腋下生出太子的場面。中間為摩耶夫人,右腋下為剛出生的太子,左邊為雙手接太子的帝釋天。
佛塔形玻璃舍利盒
犍陀羅
公元2-4世紀(jì)
高6厘米、寬1.9厘米
舍利塔塔身為玻璃制,其它部分為金制。舍利塔由4重塔剎、塔瓶和方形塔座構(gòu)成,是典型的犍陀羅式舍利塔。
第四部分 夢回敦煌——平山郁夫筆下的絲
三藏法師玄奘的道路
阿富汗
1968年
33.5×25.5厘米
1968年夏天平山郁夫首次訪問阿富汗時使用過的素描本,極具紀(jì)念意義。后來平山郁夫?yàn)樽穼と胤◣熜实淖阚E,頻頻往返于絲綢之路,旅行總數(shù)超過了150次。這冊素描本記錄的正是平山郁夫?yàn)樽穼し鸾淘搭^踏上絲綢之路的開始。
釋迦涅槃像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
1979年
71×30厘米
水彩素描臨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釋迦牟尼涅槃的塑像。釋迦牟尼身體右側(cè)朝下,橫臥于
敦煌莫高窟
1994年
33.5×26.2厘米
平山郁夫非常喜歡從鳴沙山俯瞰莫高窟和遠(yuǎn)眺三危山這一壯觀的構(gòu)圖形式。在1985年發(fā)表了以同樣構(gòu)圖和視角描繪的成對大作《敦煌鳴沙》《敦煌三危》,這兩部作品現(xiàn)藏于成川美術(shù)館。“敦煌石窟是被大自然——鳴沙山以及相對而立的三危山所環(huán)抱保護(hù)著才能留存至今的。”這也是畫家采用這一獨(dú)特構(gòu)圖的原因。
菩薩像
敦煌莫高窟第57窟 初唐
1999年
93.5×33.7厘米
素描作品所臨摹的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初唐時期)南壁中央說法圖的脅侍菩薩。該菩薩像姿勢為三屈法,表情優(yōu)雅端莊,線條流暢溫和,重心稍傾于右足,腰微微彎曲。頭部戴有寶冠、耳飾,身體部分佩有胸飾、瓔珞、腕釧、臂釧等裝飾品。菩薩寶冠中央可見化佛,故推測該像為觀世音菩薩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