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干有個化曜系統,七政四余里很重要,比如甲年對應火星,乙年對應月孛,簡而言之是:甲火、乙孛、丙木、丁金、戊土、己月、庚水、辛炁、壬計、癸羅。一直在思考這個化曜的原理是什么。太陽不參與十干化曜,從五行上講太陽也屬火。金星無余氣。大概可以看出這么些規律:
甲己合配火和月,相當于日月合,甲的納甲在乾,與戌六合之卯正好為火之垣,己納甲在離,午為日之垣,未為月之垣與其六合;
乙庚配孛和水星,二者五行皆水,乙納甲在坤,其中申以及其六合為水垣,配孛,庚納甲在震,為卯,但無論卯還是卯之六合戌都不是水垣,震卦屬木,也對不上水星的五行,但庚是從申遁出,申乃水垣;
丙辛配木星和紫炁,二者五行皆木,丙納甲在艮,寅或其六合亥正好為木星之垣,辛納甲在巽,巳或其六合為水垣,并不對應紫炁為木的五行,只是巽卦本身屬木,可以想成是震卦的延伸;
丁壬配金星和計都,二者五行無直接關聯,但丁納甲在兌,酉或其六合正好屬金,壬納甲在乾,戊土居于乾,除此之外,跟一貫認為的計都屬土無甚關聯。不過乾可以理解為父君之位,日所代表,現在所說的計都對應的其實是宋朝之前的羅睺,宋朝之前定義的羅睺合朔日時可出現日食;
戊癸配土星和羅睺,二者五行無直接關聯,戊納甲在子,子及其六合正好為土星之垣,癸納甲在坤,己土居于坤上,坤中有未,又為母位,月所代表,現在所說的羅睺對應的其實是宋朝之前的計都,宋朝之前定義的計都合望月時為月食。
就感覺各種路徑都有一定規律,但又找不到一條統一的路徑。尤其是羅、計這二曜有種“硬入”的感覺。
而且我最近又看到圖一,是玄空和先后天八卦結合推出的天干化曜圖,這里面推演出來的十干化曜里說的羅睺應為土之余氣,計都應為太陽火之余氣…但是我們現在使用的果老體系,一貫都是以羅睺為南交點火星余氣,計都為北交點土星余氣的。
因此我查了不少資料,最后可以確定的是:宋朝以前,羅睺是指月球從黃道以南往北上時與黃道的交點,即白道與黃道的升交點,如圖二所示,外側這個交點即是升交點。這個在密宗經典和一行禪師的著作里是很明確的。當時沒有爭議。之后據說是袁天罡、李淳風又把月球從黃道以北往南下時的交點,即白道與黃道的降交點,單獨定出來,稱為計都,成為與羅睺相對的一組暗曜。這個劃分跟西方占星現在使用的北交點和南交點是一致的,即羅睺(升交點)對應北交點,計都(降交點)對應南交點。
注意,印度占星中的羅睺也是指升交點,只是其中的“計都”并非白道與黃道降交點的概念,而是指月球的遠地點,也即我國星占所說的月孛、西方占星所說的莉莉絲。
袁、李乃道家中人,道家的經典里明確提到了羅睺為火之余氣,這跟印度占星的劃分法一致。相應地,計都為土之余氣,這也跟印度占星里的“計都”一致,但是要注意印度占星里的“計都”并不是我國星占中所說的計都,而是月孛。所以我國的羅睺、計都概念并非是完全從印度照搬的。
那么為何我國在宋朝之前把羅睺定為火余,而計都定為土余?其實也很簡單明了,之前論地支六合時,我們知道黃道平面分為十二等分后,南方午、未為中天,日月之宮,太陽居午,為火之精;而北方子、丑離中天最遠,對應太陽系所在位置,則為土星之垣。月球軌道相對于黃道有個微小的仰角,在黃道北面高于黃道南面。而月球與太陽都是由南向北逆時針運行的。如圖二所示,羅睺為月球與黃道升交點(圖二下方這個交點),月球是從黃道南面(即南方午未之宮)往北上運行,所以拖帶著南方太陽火之余氣,但隨著其運行至西地,火氣不斷退減,所以羅睺為火之余氣;而計都為月球與白道降交點(圖二上方這個交點),月球是從黃道北面(即北方子丑之宮)又往南下運行,所以拖帶著北方子丑土星之余氣,但隨著其運行至東地,土氣不斷退減,所以計都為土之余氣。類似中國古人對紫炁這顆暗曜的描述方法:“吉星木星運行經過后留下的氤氳之氣 ”。這個推理,和圖一(根據玄空和先后天八卦推出的十干化曜)是吻合的。
想想看,羅睺被我們道家被稱為天(神)首,而計都被稱為天(神)尾,在歐洲古籍中也被叫做龍之頭,龍之尾,就非常有道理了。我們可以想象一只龍,沿著月球白道運行, 因為月球白道與黃道有夾角,當它快經過羅睺時,它是仰著頭北上的,頭朝北,像在仰視天神而朝覲(道家以北方北極星為尊), 所以是天首;等它快經過計都時,則是低頭南下的,尾巴朝北,所以是天尾。
但是,要注意的是因為交點在黃道上的循環,當升交點不斷地往黃道北面移動,直到越過黃道正北之后,此升交點也就變成了降交點,而原來的降交點相應變成了升交點。 所以確切的說法是,月球從黃道南面往北穿越黃道的交點就是升交點(火之余氣),從黃道北面往南穿越黃道的交點是降交點(土之余氣)。也就是說,升交點(火余)永遠在從黃道午宮之中點(經巳、辰、卯、寅、丑)到黃道子宮之中點之間,而降交點(土余)永遠在從黃道子宮之中點(經亥、戌、酉、申、未)到黃道午宮之中點之間。
搞清楚這些非常重要。用到十天干化曜時,我們其實不需要管它到底叫羅睺還是計都,只要記住壬年對應火之余氣(升交點),而癸年對應土之余氣(降交點)即可。使用目前的占星軟件,不要拘泥于該軟件把這兩個點叫羅睺計都還是南交北交,而是依據該交點在黃道宮位的具體落點來確定其屬性以及力量強弱。
這樣一來,十干化曜的原理也清楚多了。因為太陽不參與天干化曜,太陽為火之精,以火代日,則甲己年分別對應火星和月亮,對應日月之合;乙庚年分別對應月孛(水之余氣)和水星,同屬水之合;丙辛年分別對應木星和紫炁(木之余氣),同屬木之合;丁壬年分別對應金星和火之余氣,因火星已經同月配對,火之余氣為“落單”出來的,剛好與無余氣也“落單”出來的金星配對(很有意思的是,民間盲派所用的九星照命法中,羅睺恰好是被歸為五行屬金的);戊癸年分別對應土星和土星余氣,同屬土之合。Loop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