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四余星盤
七政(七正)
土星:又名鎮(zhèn)星,是五星中移動最慢之星。
木星:又名歲星。
火星:又名熒惑。
金星:又名太白。
水星:又名辰星。
“九曜”,即在“七曜”之外,再引入“羅睺”、“計都”兩“隱曜”,是為“九曜”。
太陽系行星圖譜
四
在“羅睺”、“計都”之上復(fù)加“月孛”、“紫氣”兩“隱曜”,合稱“四余”,再與“七政”一起,稱“七政四余”。
“十一星”就是指“七政”、“四余”,又合稱為“十一曜”。
“十一曜”,即“七政四余”中的“四余”星曜“羅睺”、“計都”、“月孛”、“紫氣”在我國天文上同時提及的話,有說法認為形成以下指代:月球沿白道由黃道南過升交點入北時,稱“羅睺”;再由黃道北過降交點入南時,稱為“計都”;月球沿白道運行至遠地點稱為“月孛”;運行至近地點時稱為“紫氣”。 “四余”“隱曜”都和月行軌道相關(guān)。
羅、計之爭
“羅睺”及“計都”均為梵語的音譯,傳說“羅睺”本為統(tǒng)領(lǐng)眾魔的龍,曾與天神們聯(lián)合對抗惡魔,但在高奏凱歌之際,他卻趁大家不備,偷喝了圣液,不料其罪行被太陽和月亮看見,就向眾神告發(fā),于是天神趕去奮力將“羅睺”的頭切下,然而此時圣液已在“羅睺”的體內(nèi)發(fā)生作用,令其得以如同星體般永恒不滅,自此“羅睺”的頭以及他的身體——“計都”,即成為日、月兩曜永不妥協(xié)的敵人,只要環(huán)境許可,他們即試圖吞噬太陽和月亮,造成日、月食的現(xiàn)象,而計都的尾巴有時亦會以彗星的行貌出現(xiàn)在世人之前。
另一個傳說為:
“羅睺”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惡魔,相傳為“達耶提耶王毗婆羅吉提”與“達剎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稱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護神;他長有四只手,下半身為蛇尾,好為非作歹。“天神”與“阿修羅”攪乳海之時,“羅睺”喬裝改扮,混在天神隊伍里偷喝甘露,結(jié)果被“日神”和“月神”發(fā)現(xiàn),向“毗濕奴”打了小報告,“毗濕奴”當即用神盤砍下了“羅睺”的頭和手臂。但因為“羅睺”已經(jīng)喝了甘露,所以他的頭長生不死,為了報仇,就經(jīng)常吞噬太陽和月亮,從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為日、月食的由來。“羅睺”星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體則化為“計都”星,皆為不祥之星。這就是古印度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現(xiàn)威脅著每個人的星稱為“計都”;搶奪太陽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食的星稱為“羅睺”。西天竺的《七曜攘災(zāi)決》,是在公元九百年左右被翻譯傳入中國的,此書中具體介紹了“羅睺”、“計都”兩隱曜為:“羅睺,遏羅師者,一名黃幡,一名蝕神頭,一名復(fù),一名太陽首。常隱行不見,逢日月則蝕,朔望逢之必蝕,與日月相對亦蝕……計都,遏邏師,一名豹尾,一名蝕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陽首,常隱行不見。”
在中國,“羅睺”之名普遍認為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七百一十八年所譯的《九執(zhí)歷》中,所謂“九執(zhí)”即是指“九曜”。
那“羅睺”、“計都”為何稱為“隱曜”?
所謂“隱曜”,就是指人的視覺中無法看到的星曜,同行星及恒星的目視可見不同,實質(zhì)上,“隱曜”是古天文學(xué)上的軌道術(shù)語,“在天只有氣而無形”就是描述“隱曜”相當準確的說法。中國古代天文中的“隱曜”,大多數(shù)與日、月所被觀測的運動有關(guān),要提到“羅睺”、“計都”在天文學(xué)上的指代,就要先簡單談?wù)勌煳膶W(xué)上所說的“黃道”與“白道”。
當?shù)厍蚶@太陽公轉(zhuǎn)時,相對的,從地球上看起來太陽就會在天球上進行移動。移動的軌跡就稱為“黃道”,《宋書·志第十三·天文一》中有:“黃道,日之所行也。”而月球繞地球公轉(zhuǎn)的軌道,稱為“白道”。“黃道”和“白道”相交于兩點,分別稱為“月北交”和“月南交”。普通來講,在中國“羅睺”和“計都”知道的是“黃道”和“白道”的交點。
月孛和紫氣之謎
月孛(元代)
四餘行度:
日月風持旋轉(zhuǎn)為晝夜。金木水火土居方隅重。
羅睺計都月孛三宿動。四斗分界七星拱北斗。
角亢為首二十八員將。盈虧變怪人間主禍福。
天罡河魁紫氣照人美。一四天下帝釋為主宰。
根本智佛所化大千界。百億日月五星列諸宿。
主持方隅災(zāi)福氣候等。眾生逆境皆是爾自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