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的策略是傾向于重買入,輕賣出。
前一篇文章里我提到要聊聊資金配置問題。今天就合并起來聊。
1:重買入,輕賣出
我個人的策略在文章中提到過很多次,只是沒有真正的總結過。我經常說的是優質,低估,分散,長持。而很多朋友不理解里面的一些細節。
首先,優質,我的判斷是基于市值和成交金額,加歷史業績的方式判斷,比如市值要大,因為市值大說明是成熟企業,為什么選成熟企業,這是基于對自身能力的判斷,參考文章的標題。
成交金額也要大,不能一個1萬億的股票每天成交額只有3,5億,這種成交額太小的企業,大概率定價權過于集中,比如農業銀行每天走勢如鋸齒,它的定價權集中于那些靠一分錢差價做量化的投資者手里,這個不展開了,股市生態里的一個生態位。而類似于平安,招行,它們的波動更合理,博弈更充分,定價就是合理的,短期難以有超范圍的波動。
再說說低估,很多朋友糾結于到底如何估值。實際上幾乎沒有人能把估值這件事講清楚,我們習慣于把股票分類,有的類型估值是5倍市盈率,有的是50倍,實際上,估值是一件沒有太大意義的事情。比如有些股早已經超過歷史最高市盈率,但它仍然在漲,而有的股早就低于歷史最低,卻還在跌。
我對估值有2個認識
第一,我們唯一能把握的,把估值量化的,只有寬基指數,對于寬基指數來說,常常有買到8倍,甚至更低的市盈率的機會。這個估值,相當于你花10000元購買了某個理財產品,它每年給你帶來12.5%也就是1250元的收益。對于個股來說估值可能不靠譜,但是對于社會全體企業來說,綜合盈利能力是相對穩定的。
第二,個股的估值甚至行業估值通常是掌握在擁有定價權的人手里。比如基金行業的審批和引導,都是定價權的表現。比如完全開放外資投資,也是對定價權的改變。
所以我認為估值很難量化,我們能做的只有2點,第一,用絕對低估來判斷底部,比如我剛才提到的,寬基指數市盈率低于8。第二,用情緒來判斷高估。
什么叫輕賣出,繼續往下看。
2:高估值陷阱
至于如何用情緒判斷高估,這本身就是一個市場行為學的范疇,只能逐漸積累經驗。
有研究表明低估值的價值股長期回報率顯著高于高估值的成長股。原因是人們通常會對未來的高成長報以不切實際的預期,而對當下的價值卻視而不見。這也符合生活中對人性的觀察。
根據我的觀察,大部分股民,會在高估值成長股加速上漲階段,盲目買入,由于是加速上漲,買入后通常快速得到賺錢的正反饋,進而強烈的增強自信心,以至于網絡上很多樂觀的觀點出現在趨勢的頂部,而由于過分吹票,自我洗腦,造成很難及時認清現實。
3:長期思維,個人投資者的策略基礎
有一位很有經驗的朋友告訴我,他對投資的認識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要有源源不斷的收入,可以投入到投資中去。我非常認同這個觀點。
實際上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真正需要的是一個簡單,易于執行的策略。而非看起來非常專業的策略。基金這類機構,通常會將策略復雜化,以顯示它存在的必要。我印象非常深的某個私募基金,曾經全倉茅臺,很多人質疑既然你就是全倉茅臺,那我為什么不自己買,而要買你的基金呢。這就是機構投資者的困擾之處。
在股票投資領域常見的3種策略,第一是利用短期的交易性機會。第二是發現行業的中期趨勢。第三是買入并超長期的持有。
而對于機構來說,通常是無法實施買入并持有的策略,因為機構必須要假裝自己做了些什么,不然沒有投資者會有耐心投入這樣的策略中。
所以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買入并持有實際上是一個收益并不低,并且性價比很高的策略。
基于長期思維,我總結3個策略
1,根據某個寬基指數的市盈率,進行指數基金和現金之間的平衡(也可以是債券等等)
比如滬深300的市盈率波動范圍大概在10到20之間,當下滬深300的市盈率剛好大概在15倍附近。假設我們有10w元現金。我們就可以5w買入滬深300指數基金,另外5w買入某種固定收益類的產品。每半年我們來看一下它們的比例,如果股票行情好,那么我們的基金會升值到比如7w,這時我們就可以重新做一個平衡,賣出1w基金買入固定收益類產品。這樣倉位又恢復到5比5.
這樣我們就可以做到在高位減倉,在低位加倉,而不是像大部分股民那樣追漲殺跌。
2,長期定投
這種策略不是在高位少買,低位多買。定投策略不是完美的擇時,而是承認自己沒有能力,或者缺乏情緒控制力。定投不會一次性向市場投入大額資金。它只是一種配置儲蓄的方式。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指數基金作為我們未來不同的資金儲蓄,比如使用中證紅利作為養老儲蓄,用中證500作為教育儲蓄。等等。
長期定投難點在于放棄主觀選擇。實際上我經常說,股市未來的方向是很難預料的,我們對行業的研究,對估值的研究,對企業的研究,從長遠來看,都是時而有效時而無效的。放棄主觀研究,是一個非常好的投資理念。
3,選擇優質股權或者基金做合理的組合,重買入,輕賣出。
這又回到文章最初的問題,為什么輕賣出。假設我持有10只優勢明顯的企業的股票。它們可能某一個在某一年由于負面信息而表現的趨勢不佳,它的倉位會因為其他股票的上漲而自動縮小。這就是我說的輕賣出。因為賣出本身是一件很難以估值或者其他的條件來量化的事情。
無論是放棄主觀,還是分散,低估,這些都是基于長期思維這個底層邏輯。放棄在專業領域戰勝對手,我們唯一的競爭優勢就是耐心,利用好長期投資行為。
嫉妒是最不利于投資的情緒,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嫉妒都會帶來情緒的波動。我們只需要關心自己,不需要與他人比較。
長期思維可以幫助正在虧損的投資者,也可以給手握現金而不敢下水的人以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