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跨境結算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之間因國際貿易(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國際投資等發生的國際間債權債務借助一定的結算工具和支付系統實現資金跨國和跨地區轉移的行為。目前線下跨境貿易和線上B2B跨境貿易基本以傳統銀行結算為主,而線上B2C跨境貿易則由國際信用卡組織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所主導,以Paypal、Amazon Pay、國際支付寶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在跨境貿易結算中日漸嶄露頭角。今年4月份,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印發<支付機構外匯業務管理辦法>的通知》,主動適應跨境電子商務新業態的業務特點,完善支付機構跨境外匯業務相關政策,進一步促進了跨境電子商務結算的便利化。
隨著互聯網跨境電商的興起,跨境支付結算日益走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白領媽媽們熱衷于海淘,小微商戶也發掘出了海外零售的商機,過去由線下主導的跨境貿易,如今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跨境電商B2B、B2C貿易中。伴隨著貿易跨境的平民化趨勢,跨境支付結算的通道也在多元化、便利化。盡管銀行在過去幾百年里壟斷了跨境貿易的結算業務,但在互聯網及信息技術的推動下,第三方支付在跨境結算方面展現出竿頭日上的驚人勢頭。
近期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達9萬億元,同比增長11.6%。而國際市場的體量更大,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B2C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同比去年增長27.5%,預計2019年將突破8000億美元。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摩拳擦掌申請跨境支付牌照以期分得一塊蛋糕。
雖然跨境電商平臺針對的用戶群體與傳統銀行的高資產高凈值的優質客戶存在差異,但其不斷增長的趨勢,不得不引起各方的注意:一是支撐這種迅猛增長背后的技術為很多包括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所覬覦;二是其合規問題和洗錢隱患被監管部門所關注。
01支付機構VS傳統銀行--優勢
傳統跨境結算主要指銀行間通過匯款、托收、信用證等國際結算工具,依托全球銀行間成熟的SWIFT系統和清算體系,具有安全、穩定、可靠等特點。并且在競爭促使下,各大銀行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不斷優化流程、提升服務,結算周期比過去大大縮短,對于大額跨境貿易來說,無疑是最安全放心的選擇。然而,對比新型結算工具,傳統銀行跨境結算顯然存在手續復雜、周期長、費用高等弊病,難以滿足“高頻次、小額化”的中小企業跨境商業往來需求。銀行在跨境電商B2B領域,主要還是依照傳統一般貿易方式,提供資金結算、外匯管理及貿易融資支持。利用在全球的分支機構,為跨境出口大賣家開設海外銀行帳戶(一般是香港帳戶),進行全球資金收付和外匯管理服務。一些具備影像試點資質的銀行打造的線上支付結算系統,設有上傳出口相關單證掃描件的入口,可理解為銀行服務的線上化,但其跨境支付結算與電商平臺交易、貨物交付暫時還是割裂的。而針對跨境電商零售(B2C)企業通過郵政包裹或快遞直接將貨物郵寄給境內外消費者,如果沒有經過報關、商檢等一般貿易流程,銀行則無法依據外貿資金管理規定為企業直接提供資金進出和結售匯服務,而僅作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合作銀行,做國際收支申報和結匯登記。
而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最大特點就是方便快捷。以國際支付寶為例,其在線跨境交易的基本流程是:速賣通賣家在平臺上開設網店,發布產品;平臺的海外買家搜索到該產品時,經過與賣家磋商后,可以直接在線下訂單。買家付款到速賣通平臺,通過“國際支付寶”這個第三方支付工具;賣家確認買家已經付款后,賣家發貨;買家收到貨物之后,確認收貨;速賣通平臺放款給賣家。這種交易流程,速賣通平臺通過“國際支付寶”第三方支付服務,起到了交易的支付保障的作用。它不僅減少了買賣雙方因為語言溝通不通暢,害怕易流程麻煩而造成的訂單流失;同時在線交易能有效解決傳統貿易中買家擔心付款后收不到貨、而賣家擔心發貨后收不到錢的兩難問題,有利于買賣雙方建立信任,減少溝通成本,促成快速成單。
由于整個流程是在線上完成的,無須客戶交紙質指令到銀行柜臺辦理,提高了結算效率。并且,與傳統結算方式相比,它們不需要銀行作為支付的中介,因為平臺自身已經介入買賣雙方的貨物是否及時發、貨物質量是否與描述相同等的糾紛處理;而傳統的結算方式,銀行作為支付中介,是完全不介入買賣雙方的貨物買賣合同履行項下的糾紛的。同時,第三方機構還可以跨境貿易平臺為基礎,圍繞客戶提供出口退稅、VAT繳費、供應鏈融資等一系列增值服務。
正是由于電子化、無紙化、低門檻和低成本,滿足了小額高頻的交易需求,使得第三方支付機構越來越多地成為中小賣家跨境貿易的選擇。
02支付機構VS傳統銀行--痛點
那么說到弊端,真實性和合規性仍然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最大的短板。一是由于跨境電子商務交易信息以電子形式進行傳遞,而電子單證可被不留痕跡地輕易篡改,無紙化和虛擬化導致交易真實性審核的困難。二是跨境電子商務的模式和資金收支靈活分散得多,如小包、快遞等國際物流,無法取得海關報關單等合法憑證,缺乏與資金流相匹配的貨物流數據,增加了外匯監管的難度。三是跨境業務不僅要符合中國相關部門的監管要求,更要兼顧目標市場當地政府的法律法規、金融監管與反洗錢政策。僅合規操作這一項,支付機構跨境業務要滿足國際反洗錢要求,就得斥資購買不少第三方機構的反洗錢黑名單。然而,隨著支付機構外匯結算業務的放開,必然有一小撮人利用虛擬交易、螞蟻搬家等通過支付平臺變相洗錢或者向境內外轉移資金。
其次,受限于單筆5萬美金和現行外管制度,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一般不涉及跨境B2B支付結算的,外管局許可跨境外匯支付試點的第三方支付機構開展B2C支付業務,B2B仍屬于傳統銀行的事。自建B2B平臺僅可以實現線上收單,線上完成支付及購匯的過程目前還不完善,企業間的跨境支付實際大部分都是線下去做的。
另外,與傳統國際結算有統一的國際慣例(例如UCP600,URC522)不同,各電商平臺的跨境支付規則都是由各自平臺制定的,而且不時有修改,需要賣家實時留意。比如物流方式必須是平臺指定的快遞方式(如DHL、UPS、FEDEX等),不支持海運的物流方式。不同平臺的收款時間也各不相同,很多平臺都設定了買家保護期,甚至設置“預留款”,這種收款時間的規定,導致賣家收款時間比較長,影響了貨款的資金周轉速度。
最后,第三方跨境結算通道受制于境內機構在境外的影響力有限,境外用戶還是習慣于使用認可度較高的信用卡、當地銀行或其他當地支付工具,應用推廣是難點。
總體而言,即使線上達成訂單交易,B2B業務整個結算體系仍然十分傳統繁瑣,因金額較大,很難適用電子商務通常“先款后貨”的方式,仍須沿用傳統的銀行增信結算如信用證、保理、T/T等,輔以合同、發票、報關單等單證銀行結匯,尚未實現國際貿易結算的線上化。
03可能的合作方案
針對碎片化的海量B2B訂單,如何將物流數據信息,資金流數據信息以及商流數據信息重新進行整合,從而形成一套全新的電子商務化的國際貿易體系,同時又能降低成本,以迎合靈活多變的線上交易要求,的確是一個各方面需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一種可能的解決方案是銀行通過與物流倉儲企業合作,將跨境電商平臺與銀行數據對接,將傳統線下B2B貿易支付環節實現線上操作。具體做法是:平臺將供應商貨物買斷并將貨物放入保稅區,提前通關。采購商開設國內離岸帳戶(屬于境外賬戶),通過平臺下單。銀行根據報關單、平臺訂單數據開展跨境資金收付和結售匯服務。這種模式將平臺交易與貨物交付、跨境支付結合起來,幫助供應商與采購商解決貨物通關和跨境支付的問題,為跨境電商小額交易開辟了合規的線上貿易渠道。還有一種就是直接打通平臺的庫內操作系統與銀行結算系統的數據通道,實現在線交易、在線通關、在線結算以及實時貨權交割。通過將賣家電子錢包與銀行、海關體系的聯通,高效地將原有貿易真實性佐證要素線上化了,從而能夠滿足交易碎片后的諸多要求。同時,可以實時向銀行提供通關信息,使得銀行能夠完成實時結匯。
日前,交通銀行全球支付-跨境電商平臺已正式上線,通過系統直連實現多項電子平臺跨境外匯收支服務場景。8月2日,銀聯用戶通過銀聯電子統一支付平臺,經由交通銀行全球支付-跨境電商平臺實現首單線上支付,標志著交通銀行為支持跨境電商外匯支付,拓展該領域金融服務功能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意義
整合物流倉儲企業、電商平臺與銀行資源實現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匹配,對于未來跨境結算模式具有重大的創新意義。在此基礎上,才有可能進一步探討退稅融資、采購融資、庫存質押融資等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產品。銀行與“關檢匯稅”等政府主管部門系統化的互聯互通,并利用電商平臺的“創新高地”、基于跨境業務需求作進一步突破嘗試,能夠為電商企業提供快捷化、陽光化的金融服務,同時也能更好地配合國家做好“反洗錢、防熱錢”的金融監管,形成新的更高效靈活的交易和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