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 作
一、南山伏虎
[預備]
立正,抱肘(雙手握拳,置于腰間),拳眼向外(圖一)。
[動作]
1.右腿向右側橫跨一大步,呈橫襠步(右腿屈膝下彎,腳尖正對身前,左腿伸直,腳尖里扣)。右拳自右腰側向右上方弧形提起,虎口向上,手臂微屈,左拳同時自腰側劃小弧形置于小腹前,虎口向里(圖二)。雙目平視,姿勢擺定后,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3—9次,呼吸均勻自然。
2.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3.同1,方向相反。
4.還原。
二、北海降龍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左腳向前一步,腳尖點地;右腿在原地微微屈膝。右手上舉在頭右側,左手落下至小腹前。雙手掌心自然張開相對。注視正前方。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3—9次(圖三)。
2.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3.手腳交換,姿勢同1。 4.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三、金龍合口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右腳向右邁開一步,距離同肩寬。兩手五指相對似合抱球狀置于胸前,手指互相用勁抵住。姿勢擺定后,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3—9次(圖四)。
2.將雙手移向左側,頭稍向右轉,呼吸3—9次(圖五)。
3.然后將雙手移向右側,頭稍向左轉,呼吸3—9次。
4.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四、鷂鷹抓食
[預備]
1.立正,抱肘。
2.右腿向右側橫跨一大步,呈馬步式,兩腳分開的距離相當本人腳長的3倍,腳尖正對前方,膝尖與腳尖垂直,上身正直,臀部收斂,身體重心落于兩腿之間(圖六)。
[動作]
1.右拳變掌,手心向下,自右腰側向左前方插出,手同時,前臂漸向內旋轉,呈伏拳手掌向下(圖十)(圖十一)。
2.反掌手心向上,五指屈曲(圖九)。收回右腰側呈抱肘式。做時眼隨手轉。
3.左拳打出,姿勢同1、2,方向相反。共進行6-12-24次。
4.還原。要求呼吸自然均勻,不用氣。
五、金剛亮臂
[預備]
馬步抱肘
[動作]
1.右拳向正前方打出,出拳時手掌向上, 在臂伸直的同時,前臂漸向內旋轉,呈伏拳手掌向下(圖十)(圖十一)。
2.還原。
3.左拳打出,姿勢同1,
4.還原。連續進行6-18次。眼視前方,注意配合呼吸,打出時吸氣,收回時呼氣。
六、久扎金槍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身體向右轉的同時,右腿向右前方跨出一大步,腳尖向前,右腿屈膝下彎,大腿與地面呈水平,左腿伸直,左腳尖斜向前方,腳跟不離地,呈右弓步式(圖十二)。
2.右手握拳向前方平沖出,右臂伸直,左手亦同時伸出,左肘微屈,兩拳前后差一拳距離。目視前方。姿勢擺定后,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3—9次(圖十三)。
3.兩拳收回腰間,仍呈抱肘式。
4.轉體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5.向相反方向進行,姿勢同上(圖十四)。反復做3—9次。
七、開弓射雕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左手握拳向左方平伸,成側平舉,右手握拳置于左臂內側,頭轉向左側(圖十五)。右腿向右側跨出一大步,呈橫襠步,與此同時.右臂向右移動,使右拳止干右朐前,目視左前方(圖十六)。姿勢擺定后,以均勻緩慢速度呼吸3—9次。
2.還原。
3.動作同①,方向相反。
4.還原。呈立正抱肘式。兩側交替做3—9次。
八、掌劈華山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左手變掌在胸前向前劃小弧置于右胸前,右拳變掌,五指并攏,右臂從右后繞上劈落于小腹前(似用斧劈下)。與此同時,右足前跨半步,右膝微屈,足跟提起,足尖落地,呈虛步狀,左腿原地不動,左膝微屈,呈半蹲。目視右手(圖十七)。
2.右腿向右前方跨出一大步,呈前弓式。右足尖向右前方,右膝屈曲,大腿與地面呈水平。左腿伸直。與此同時,右手由小腹前伸向右上方,左手由右胸前落向左下方。右手掌心向左,左手掌心向右,停于左髖關節之后方。頭向右傾斜,面部轉向左后,目視左后方(圖十八)。姿勢擺定后,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3—9次。
3.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4.動作同l、2方向相反。兩側交替做3—9次。
九、夜行飛鏢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右腿向右跨一大步,呈橫襠步。左拳下置于左髖旁,右拳變掌置于左腰前,似掏鏢狀,頭向左轉,目視左前方 (圖十九)。
2.右手從左腰前向右上方弧形伸展,頭向右轉(圖二十)。
3.右手向左屈肘屈腕,似甩鏢狀。眼神隨右手轉移,最后目視左前方(圖二十一)。姿勢擺定后,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3—9次。
4.還原,呈立正抱肘式。
5.動作同l、2、3,方向相反。兩側交替做3—9次。
十、舟夫背纖
[預備]
立正,抱肘。
[動作]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兩手握拳向左右分開呈側平舉(圖二十二)。
2.身體向左旋轉,頭,腰與兩腳均協同旋轉。右手握拳沿水平方向自右至左劃弧置于右耳前。左手收于左腰間抱肘。左足亦同時以足跟為軸,足尖離地,向左旋轉(圖二十三)。
3.還原,呈l姿勢。
4.動作同1、2,方向相反(圖二十四)。兩側交替做3—9次。呼吸均勻自然。
十一、力托千斤
[預備]
1.立正,抱肘。
2.右腿向右跨一大步(圖二十五)。
[動作]
1.兩拳自腰間向上翻起,高于肩平,拳眼向里(圖二十六)
2.兩臂伸直上舉,兩腿屈曲呈馬步式(圖二十七)。
3.兩臂落下,兩膝伸直還原至動作l。
4.還原至預備2。
5.動作同1。
6.兩手握拳上翻不動,身體向右旋轉,右腿屈曲,左腿伸直,足跟不離地,呈右弓步(圖二十八①②)。
7.兩手盡量舉向上方,胸部挺起,兩腿仍呈右弓步(圖二十九①②)。
8.兩臂落下,還原成動作6。
9.還原至預備2
10.動作同6、7、8,方向相反。
11.還原至預備2。
兩側交替做3—9次。上舉時吸氣,下落時呼氣,其余自然呼吸。
十二、猿手通臂
[預備]
1.立正,抱肘。
2.右腿向右跨一大步。
[動作]
1.右手自右腰間向右外掄轉360°后,拍打右大腿外側 (圖三十①②⑧)。兩側交替連續各做3次,做時,兩腿隨身體左右擺動,眼神始終隨手運轉而轉移。
2.還原,呈預備2。
3.左手動作同l,方向相反。
4.還原,呈預備2。這樣一外一內可以八拍作一節,以均勻緩慢的速度呼吸,共做3~9次。
5.然后雙手同時上舉在頭頂交叉,分別從兩邊落下,拍打左右小腿外側(圖三十一①②⑧)。
十三、掄舞石撅
[預備]
1.立正,抱肘。
2.雙手握拳,右手側平舉,左手屈肘,左拳置于右胸前。眼看右前方(圖三十二)。
[動作]
1.左足向左跨一步,距離稍寬于肩,足尖向左前,足跟離地呈虛步,雙膝微屈(圖三十三)。左拳自右胸前由前向左掄出呈側平舉,拳眼向上,右拳原位不動,眼看左前方(圖三十四)。
2.身體向左前旋轉180°,右足同時上跨一步;左足尖隨體左轉180°,足跟不離地。左拳向左下掄至腹前,右拳同時自右上方向左下掄270°,與左拳交叉于腹前,拳背向外(圖三十五①②)。
3.右手自腹前向朽上掄出側平舉,左手自腹前同時自左上掄出側平舉、右足足尖著地,左膝微屈(圖三十六)。
4.右手向左下劃,停于左胸前,左手向右上至左下掄;轉360°,停于左側呈側平舉,兩手握拳,拳眼向上(圖三十七①②)。身體向右后旋轉80°,動作同2、3、4,方向相反。
5 .身體向右后旋轉180。,動作同 2、3 、4,方向相反。
6.還原呈預備2。
以上動作都是連續的,做時眼神始終隨手而轉移。
注意事項:
1.心靜用意。練十三太保功時要始終保持心平氣和、松靜自然。完全用“意”來引導動作。做到“松肩下氣”。下氣就是要氣沉丹田;松肩則不僅是肩部放松,而是要使所有的動作隨著肩部放松而放松,同時每一個動作要做得柔和,在柔和之中再逐漸求得剛韌,達到剛柔相濟,外觀十分柔和,而內在卻是氣充力堅。首先要把頭腦靜下來,全身的關節、周身的肌肉放松,用意而不用拙力、僵硬的力去指導動作。動作不能因放松而精神懶洋洋的,要練得從柔和到輕靈,再從輕靈到穩重的較高境界,使其既有韌性又有內勁。
2.動作緩慢,均勻并逐步達到持久。十三太保功的動作架勢多數來自武功之中的樁法,與其有近似之處,但又有特點。如弓步登山勢,馬步騎馬勢,站著樁完成呼吸與動作,而且在動作進行中還要結合呼吸,以腹式呼吸為主,要求氣沉丹田。站樁的時問由少到多,開始時可以練幾秒鐘或幾次呼吸,逐步增加,總的練功時聞,能保持半~一小時左右就足夠了,要根據《千金要方》中指出的精神:“體欲小勞而莫大疲”不能過度。 3.內外相合—一“六合”。所謂六合分為外三合與內三合。外三合指肩與髖、肘與膝、手與足合;內三合是指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要求動作非常協調,左右上下前后配合得很好,姿勢非常自然舒展;內三合就是要用心意來指導氣與力的運用,意到何處,內部的氣也運到何處,外形隨之而動,力亦隨之而至,進一步還要達到內外合一,心身合一。 4.練功姿勢要正確。姿勢的正確首先包括外形的要求,只有外形姿勢正確,體內的意氣才能運行通暢,而形指于勁力方能順達。初學可能比較生硬,可先達到大體上的要求,以后逐步糾正提高。對自學者來說,最好能隔一個時間對著鏡子練習幾次,以便糾正錯誤動作,或者兩三個人在一起,相互糾正動作與姿勢。 5.要注意眼神。練功時的眼神是很重要的。一般講“目為靈竅”,因為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目系上入于腦,腦為髓海,髓之精為瞳神,所以又有“目為心之窗”的說法。練少林長拳的拳師強凋“拳如流星,眼如電”,太極拳家要求“眼隨手轉,光兼四射”。十三太保功要求眼隨手轉。眼神與動作配合得協調,可以達到神貫意注。久而久之就能使人目光炯炯有神。 6.持之以恒,功到自然成。中老年人練功的目的是健身防病治病,練功之效決非一日半時所得,只有持之以恒才能使體質得到增強,轉衰弱為強壯,化未老先衰為常葆青春。在身體過度疲乏時可以適當少練或暫停1—2天,在疾病的急性期、亞急性期,需要暫停數日待穩定后再練,不必勉強硬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