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忠慶
“新浙派”寫意花鳥畫在近現代花鳥畫衍變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它起始于上個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蔚然而成風氣。黃賓虹、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等名家聚集浙江,可謂人才濟濟、高手如云,他們以深厚的傳統底蘊和清新的創新意識,使“新浙派”寫意花鳥畫在江浙滬乃至全國畫壇獨占鰲頭。雖然,“新浙派”寫意花鳥畫家們的繪畫風貌不盡相同,但是他們卻有著共同的藝術理念,即“傳統出新”“以中化西”。這一基本藝術格調的形成,既是自唐宋以來形成的浙江古代文化傳統在近現代轉型的結果,也是近現代美術教育體制的特殊產物。
傳統淵源和畫派形成
浙江文化傳統源于古老的吳越文化,有著極為鮮明的地域特色。自唐宋時期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南移以來,浙江的經濟、文化和教育一直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享有“文獻名邦”“人文淵藪”之譽,誕生了諸如王充、沈括、朱丹溪、王陽明、黃宗羲、朱彝尊、龔自珍、章太炎、吳昌碩、王國維等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形成了兼具承襲傳統和除舊創新精神的浙東學派、陽明學派和浙西學派。浙江積淀深厚的文化傳統,是“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思想基礎和美學淵源。
“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藝術傳統可以上溯至南宋院體花鳥畫。自靖康之難、宋室南渡后,杭州成為南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南宋畫院花鳥畫延續宣和畫院花鳥畫典雅雍和、工致嚴謹的風格,創作繁盛,名家輩出。及至明季以降,戴進取法南宋畫院風格形成獨特的藝術風貌,從學者甚多,誕生了中國繪畫史上第一個以地別命名的繪畫流派——浙江畫派,即明浙派。后經過吳偉、張路、藍瑛以及徐渭的承襲和發揚,逐漸形成了具有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筆墨形態。雖然明浙派自明代中期吳門畫派興起后,日漸沉寂,然其影響極為深遠。譬如承襲了明浙派繪畫傳統的趙之謙、任伯年、蒲華、吳昌碩等近現代畫家,推動了海上畫派的發展,以至于有“所謂海派,實際上是浙派進入上海的一個產物”之說。有意思的是,上個世紀30年代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50年代,許多深受明浙派影響的上海畫家定居杭州,和同樣深受明浙派影響的浙江畫家共同造就了“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繁盛。
可以這樣說,明浙派寫意花鳥畫傳統是“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藝術淵源和技法基礎。
近代時期,花鳥畫家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上海為中心的江浙畫家群、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畫家群、以廣州為中心的南方畫家群。雖然涌現了諸多浙江籍畫家,有的還成了海上畫派花鳥畫的主流畫家,但是在近代花鳥畫壇并沒有杭州的一席之地。“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崛起肇始于1928年國立藝術院(后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的創立,正是伴隨著國立藝術院國畫系力量的壯大,浙江寫意花鳥畫家群體才日漸聚集。國立藝術院的教學理念、教育方針以及教育制度,深刻地影響著浙江寫意花鳥畫家的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這一切為上個世紀50年代“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繁盛奠定了基礎。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新浙派”寫意花鳥畫是近現代浙江美術教育體制的特殊產物。
國立藝術院成立后,由主張借助西洋繪畫改造中國傳統花鳥畫的林風眠出任院長,而且主政長達近十年。他以兼收并蓄的學術態度,力主中國傳統花鳥畫通過革新獲得新生,而絕非要湮滅傳統花鳥畫。故而,林風眠既聘請潘天壽為國畫教授,又于國立藝術院成立的第二年合并中國畫、西畫兩系為繪畫系,致使傳統寫意花鳥畫的繼承和發展在國立藝術院較為緩慢。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被迫西遷,并與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合并,改名為國立藝術??茖W校,林風眠辭職,滕固任校長,中國畫和西畫分科,潘天壽任國畫科主任。1944年,潘天壽出任國立藝術??茖W校校長,抗戰勝利后學校師生返回杭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劉開渠出任校長,再度將中國畫科和西畫科合并為繪畫系。1950年,改名為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1958年,改名為浙江美術學院,第二年潘天壽出任院長。
潘天壽堅定地捍衛中國繪畫傳統,他不失時機地將中共中央所倡導的“弘揚民族文化”理念,融會到浙江美術學院的教育教學中,并在1961年的全國高校文科教材會議上,提出中國畫系分設人物、花鳥、山水三科的建議,獲得了高教部的支持。這使寫意花鳥畫在新中國美術教育體系中有了生存依據和發展空間。
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浙江美術學院,云集了擅長寫意花鳥畫的黃賓虹、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擅長沒骨和小寫意的陸抑非,擅長文人畫的陸維釗等。他們以深厚扎實的傳統寫意花鳥畫功底和前瞻創新的藝術實踐,使“新浙派”寫意花鳥畫在全國花鳥畫壇獨領風騷。
黃賓虹、吳茀之寫意花鳥畫
黃賓虹、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是“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代表性畫家。他們以承繼和弘揚寫意花鳥畫優良傳統為藝術宗旨,以捍衛傳統寫意花鳥畫的生存和發展為歷史使命,通過沉寂艱苦的藝術實踐,推動著寫意花鳥畫在近現代時期的自我革新和衍變,形成了與海上畫派花鳥畫、嶺南畫派花鳥畫和京津畫派花鳥畫迥然不同的藝術風貌。
黃賓虹(1865—1955),名質,字樸存,別號虹若、虹廬、虹叟等,以所居潭渡村濱虹亭而號濱虹,后改賓虹,原籍安徽歙縣,生于浙江金華。曾支持康、梁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1907年逃亡上海,先后擔任《國粹學報》《國畫月刊》等刊物編輯,以及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等職,做了大量搜集、整理、出版美術遺產的工作;任教于昌明藝術專科學校、新華藝術??茖W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37年,黃賓虹應北平古物陳列所和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之聘,到北平鑒定書畫和擔任教授?!捌咂呤伦儭北l,全民抗戰開始,黃賓虹被迫滯留北平。在此期間,他潛心研究書畫藝術,不斷探索,成為近現代山水畫大家。畫風由清新淡雅轉為黑密濃厚,用筆著墨講求層層積染,形成了“渾厚華滋,舍丘壑而觀筆墨內美”的藝術風貌。
芍藥圖 黃賓虹 作
1925 年后,黃賓虹對寫意花鳥畫的興趣日漸濃厚。滯留北平期間,他醉心于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并將“渾厚華滋”的山水畫筆墨融入其中。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了近千件黃賓虹寫意花鳥畫作品,其中無年款的作品因其筆墨技法特點,大部分被鑒定為創作于那個時期。黃賓虹曾將自己的寫意花鳥畫作品寄給好友,獲得廣泛認可。定居香港的黃居素在收到黃賓虹《山茶梅花小鳥圖》后,回信稱:“此間好友閱者咸極贊嘆傾服,因向少見先生作花鳥,故益驚異耳?!?div style="height:15px;">
1948年,黃賓虹來到杭州,任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國畫教授,次年任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教授,直到1955年去世。
雖然黃賓虹真正在杭州任教的時間不長,但是在杭州的八年正是黃賓虹繪畫藝術達到巔峰的時期,寫意花鳥畫創作極為頻繁,風格更加成熟。譬如,他在88歲時繪制的《芍藥圖》,紙本設色,縱80厘米、橫36厘米,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畫面構成極為簡約,兩朵芍藥花一粉一黃,隨著枝葉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色澤和潤,姿態怡然。畫家在畫面右上方款署:“含剛健于婀娜,脫去作家習氣。論畫者,以似而不似為上,熟中求生亦是一法?!贝苏Z體現了黃賓虹寫意花鳥畫的基本藝術風格。圖中那豐潤渾厚的筆墨和彼時的黃賓虹山水畫筆墨相同,然兩者意境格調略有不同,正如黃賓虹的好友張宗祥所說:“賓老專寫的是山水,花卉是他陶情適性之作,但是請看,他所畫的花卉,那一種筆法,那一種設色,甚至那一種布局,有沒有和以上各家相同之點?可以說完全另辟了一個世界,看起來覺得淡、靜、古雅,使人胸襟舒適,卻又無須要宋人那樣'認桃無綠葉,辨杏有青枝’的句子來刻畫出紅梅來,一見就知道是他畫的那一種花?!钡拇_,《芍藥圖》所展現的圓融之境界和童真之情態,豈是一般畫家所能企及?
堪稱“新浙派”寫意花鳥畫代表作的,還有黃賓虹作于1951 年《擬王翹花卉圖》、作于1952年的《老圃秋榮圖》、作于1953 年的《擬元人寫意圖》,以及1955年去世前繪制的《天牛牡丹圖》等。
擬元人寫意圖 黃賓虹 作
吳茀之(1900—1977),初名士綏,改名谿子,字茀之,浙江浦江人,幼承家學,讀書之暇,常常臨摹清代花鳥畫家蔣廷錫和惲壽平的傳世佳作。1922年,吳茀之入學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受到潘天壽的賞識,兩人由此建立亦師亦友的關系。由于深受吳昌碩的影響,吳茀之轉意于寫意花鳥畫,兼習徐渭、陳淳、石濤、朱耷、揚州八怪、任伯年、趙之謙、蒲華等諸家之長,加之深入生活,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獨具個性的寫意花鳥畫風格。
1929年,吳茀之任教上海美術??茖W校;1932年,與潘天壽、諸聞韻、張書旂、張振鐸在上海組織白社畫會,決心以揚州畫派的革新精神推進傳統寫意花鳥畫的革新和發展。他在潛心書畫創作和畫論研究的同時,舉辦畫展,出版畫集,與潘天壽等人在上海諸收藏家處賞鑒歷代名畫真跡,畫藝大進。1939年,吳茀之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41年,任教于福建省立師專;1944年,應潘天壽之聘,任國立藝術??茖W校國畫系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吳茀之和潘天壽在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校民族繪畫研究室和彩墨畫系工作;1957年,吳茀之任該院教授,兼中國畫系主任,和潘天壽一起首創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書法的分科教學,強調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此時,吳茀之寫意花鳥畫風格更加成熟,技藝更加精進,筆墨挺勁、格調高雅,《竹節海棠圖》《松色不改秋圖》《勝雪圖》《螃蟹圖》《蓖麻圖》和《籬菊圖》等極具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斷問世,成為“新浙派”寫意花鳥畫的重要畫家。
吳茀之作于1972年的《籬菊圖》,描繪了竹籬之側菊花盛開的場景,畫家用老辣的筆觸淋漓盡致地表現了菊花傲霜凌秋的清高意蘊。畫面氣勢逼人,體現了吳茀之寫意花鳥畫創作的一貫風格。他作畫伊始往往落筆如疾風驟雨,大略布局一氣呵成,之后細細收拾,有時竟能花去幾個小時。此圖中菊花用寫意筆法勾形著色,用墨綠色的葉子襯托,顯然繼承了吳昌碩豐富熱烈中寓和諧清雅的著色傳統,然而,較之吳昌碩,其色彩更加強烈,顏色疊加,艷而不俗。正如劉海粟曾言:“(吳茀之)作畫潑辣苦潤,清麗俊逸,逐漸自創一家,不再是缶廬的'看門人’?!?div style="height:15px;">
諸樂三(1902—1984),原名文萱,字樂三,號希齋,別號南嶼山人,浙江安吉人。自幼聰穎敏慧,嗜好詩文書畫,19歲赴上海求學,得兄長諸聞韻幫助入住吳昌碩家,成為吳昌碩入室弟子,畫藝大進。吳昌碩曾夸贊道:“樂三得我神韻?!辈①浽娫疲骸苞Q鹿有源水,滬江無盡春。霜紅尋到否,期爾一流人。”1922年,諸樂三任教于上海美專,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國畫教授。此外,還先后任教于上海昌明藝專、上海新華藝專、中華藝術大學等院校,并加入白社,與諸多名家研習繪畫技藝。
1946年,受潘天壽之聘,諸樂三執教于國立杭州藝術??茖W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諸樂三與潘天壽、吳茀之等人主張“中國畫的教學應以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為根本”,為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的建設做出了貢獻。其生前曾任浙江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
諸樂三寫意花鳥畫承襲吳昌碩寫意花鳥畫篆隸金石入畫的傳統,筆墨氣勢磅礴、蒼郁遒勁,設色古雅清新、艷而不俗。同時,他遠師青藤、白陽、石濤、八大,近學任伯年、蒲華等海上畫派花鳥畫名家,蹊徑獨辟,形成了古樸嚴謹的藝術風貌。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諸樂三深入生活,大量寫生,收集素材,拓展表現題材,探尋新的藝術創作模式。諸樂三寫意花鳥畫題材廣泛,梅、蘭、竹、菊、松、荷、水仙、牡丹、葡萄以及翎毛、草蟲等無不入畫,并創作了許多反映農村生活的具有時代意蘊和泥土氣息的作品,如《玉米蓼花圖》《絲瓜圖》《白雞紅柿圖》《秋廚佳味》《棉叢圖》《冬筍圖》《南瓜圖》《粒粒珍珠圖》等。正如他在《棉叢圖》中所題:“花開吉貝白茸茸,閃爍銀光耀碧空;老筆紛披無俗慮,牡丹不畫畫棉叢?!?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