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古港 光明之城
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迎來一波大繁榮時期,在西方概念的“大航海時代”出現之前,中國是最出色的海洋國家之一,泉州的地位無異于今天的紐約或上海。因為當時的刺桐港是名符其實的東方第一大港。人們也許要問:宋元時期的大港時代,為什么花落泉州?
唐朝中后期,由于政局、稅率等因素的影響,連接東西方的商道陸上絲綢之路受阻,客觀上推動了東南部港口城市的發展。新的對外貿易形態成形,海路的優勢日漸顯現,處于中國東南沿海核心位置的泉州,終于站在了大時代的風口。
羅馬不是一天建造起來的,宋元時期的泉州也不是一天內就崛起的,而是與三次北方大移民有著密切的關系。
“八王之亂”發生后,晉人紛紛衣冠南渡,給閩越地區帶來先進的文化與技術,泉州境內的兩條江河分別被命名為“晉江”和“洛陽江”,可以稱其為不忘初心的范例。唐代實行靖邊政策,陳政、陳元光父子率眾自河南固始南下泉州、漳州。唐末,王潮、王審邽、王審知兄弟帶領萬人入閩,北方士族南遷帶來了中原文化。王氏入閩“招懷離散,均賦繕兵”,30年間,一境晏然,良好的社會環境與經濟發展潛力吸引了大批北人南遷。
不能不提及的還有兩座跨海大橋:始建于1053年的洛陽橋和始建于1138年的安平橋。由于跨越波濤洶涌的海面,工程耗費巨大,建設相當艱難,前者用了7年時間,后者更是用時13年之久。兩橋堪稱中國古石橋雙璧,蔡襄主導建設的洛陽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橋梁,首創筏型基礎、養蠣固基,是世界上把生物學原理應用于橋梁工程的先例。安平橋長達2255米,俗稱五里橋,是世界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被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譽為“代表人類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洛陽橋(陳英杰 攝)
▲安平橋,又名五里橋(陳起拓 攝)
經濟實力的增強推動了城市的發展,宋代泉州城歷經八次修筑,元代則把羅城南擴至江邊,與翼城相連,使城周增至30里。北宋時期,泉州的港區已從城南江濱逐步向晉江入海口的后渚方向延伸,建成了可以停靠更大型商舶的江口碼頭。1127年,泉州港與廣州港并駕齊驅。1220年,泉州港超越廣州港,成為中國當時最大的海港。
市井十洲人 梯航萬國商
走在泉州古城的城南片區,仿若時光倒流。連綿的紅磚大厝,緊閉的傳統木門,殘舊的西式窗臺,拐過一個街角,境主小廟前燃著一束香,騎樓下的老人做著老街坊的小生意……這緩慢的節奏與蕭條的街市,換在宋元時期,卻是光明之城最高光的中央商務區。
北宋時,市舶司尚設城外,南宋時擴建南城門,便于商船貨物直接進出城中。元代時,城南形成規模可觀的番坊,為波斯、印度、阿拉伯、東南亞等地的外來人口聚居之地。為了解決外國人子女就學問題,官府還設立“番學”,類似今天的國際學校。這個街區至今還叫聚寶街,其中的青龍巷曾經銀號林立,堪稱當年的金融街。
列入世界遺產的德濟門遺址就在城南片區。這處1948年毀于火災、2001年經過考古發掘重見天日的遺址,展現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建筑,壕溝、拱橋、城墻清晰可辨,修城官磚、碑刻上留下了時代的印記。最珍貴的是出土的13、14世紀印度教、基督教、猶太教等宗教石刻。泉州是全國發現印度教寺遺存的唯一城市,石碑上的泰米爾文表明,當年的聚寶街一帶,活躍著大批來自印度南部的商人。
可以想象,城南片區中的車橋頭一帶,古時外國人摩肩接踵、車水馬龍的情景。交易的商品包括奇珍異寶、絲綢、香料、茶葉、瓷器、藥材等。“一城之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藩琛貢,皆于是乎集”。
時間的年輪轉到了元代。誰也不曾想到,在馬背上打下江山的蒙古人,比宋人更加徹底地支持海上貿易。《元典章·市舶則法》明確,任何官員、商人都可以從事海上貿易。1278年,元朝統治者順應民心,下詔制封林默娘為“天妃”,泉州媽祖廟易名天妃宮,從此成為庇護航海安全的主神。元代海外貿易再度進入大發展階段。偏安海隅的泉州,梯航萬國,四海舶商,躍居世界大港之首。
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泉州的人文性格得到了最好的歷史錘煉,形成了敢于冒險、兼容并蓄、重利求義、戀鄉崇祖、愛拼敢贏、輸贏笑笑的敢為天下先精神,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源。
半城煙火 半城仙
繁華都市,萬商匯聚,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又反過來與經濟互動,反映在宋元泉州,那就是眾神共歡、香火繚繞、絲竹相和、書聲朗朗。世界上的重要宗教幾乎都能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獲得尊崇。當然,所有神的眷顧都伴隨著人的奮斗。
如果恰逢每月農歷廿六“勤佛日”到訪開元寺,你一定會為人山人海的祈福場面所震撼,朱熹所言“此地古稱佛國”一點不假。開元寺是福建最大的佛教叢林,寺中有一棵中國最老的千年古桑,大雄寶殿懸掛“桑蓮法界”四個大字,與眾不同。開元寺內的東西塔既是中國石塔的代表,也是泉州古城的標志。在明代發生的震級達到八級的泉州灣大地震中,市區民房倒塌無數,唯東西塔巍然屹立,毫發未損,不能不說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跡。
除了宗教,眾多的民間信仰也是泉州文化的一大特色。泉州籍人類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銘銘認為:“在傳統國家的這一別致的邊陲,文化多元曾達到的程度,大大出乎習慣于將傳統國家與封閉社會對等看待的學者的意料之外。”
開放包容,相互尊重,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泉州古老的和平精神給予現代社會的深刻啟示。涂門短短一段街區,不同宗教的寺廟可以相鄰而居幾百年。這一獨特的城市文化景觀,讓人感慨萬千。聯合國的目標不也是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和平共處、和睦共榮?而這,在宋元時期的中國泉州已經做到了。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2021.0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