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和它的最大支流漢江在武漢交匯,將武漢主城區分割為武昌(相當于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陽(今漢陽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硚口區)三部分,稱“武漢三鎮”。
來源:學習強國 每日人文地圖
在漢江以南、長江西北一帶,除漢陽區外,在地圖上還能看到蔡甸區、漢南區等行政區。但假如從外地來到漢陽或者蔡甸,會發現一些奇怪的現象,比如,“漢陽大街”、“漢陽一中”不在漢陽區,而是在蔡甸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百度中檢索“漢陽縣”,百科詞條卻會跳轉至“蔡甸區”,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關聯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于漢陽區和蔡甸區曾經同為漢陽縣的一部分。
“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所謂“漢陽”,即“漢水之陽(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漢陽,分明是在漢江之南,這是為什么呢。
如今的漢江從漢陽以北匯入長江
據《尚書·禹貢》記載:
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于大別,南入于江。
孔安國在《尚書傳》中的注釋:
泉始出山為漾水,東南流為沔水,至漢中東流為漢水。
這里的嶓冢是山名,指的是漢水的發源地,位于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境內,“漾”即漾水,和后面的沔水、滄浪之水,其實指的都是漢水,只不過是流經不同地域的不同稱謂罷了。
漢水東流,經過三澨(說法不一,或為水名),從大別山的南面匯入長江。此處的“大別”并不是指的我們所熟知的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大別山,而是現在位于漢陽的龜山和鳳凰山的古名(現在的龜山電視塔上右下方的石壁上還刻著“大別山”三個字)。這也說明了古時漢水與現在漢江匯入長江之地并不相同。
據漢陽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寫的《漢陽縣志》:
隋開皇九年(589),沌陽縣隸屬沔州(后更名復州)。開皇十七年(597),沌陽縣改稱漢津縣。大業二年(606),因漢津位于漢水北岸,依“山北為陰、水北為陽”的舊例,改漢津為漢陽。此后縣名一直沿用歷時一千三百八十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漢陽縣屬沔州漢陽郡,縣境西部劃入漢川縣,縣治、郡治、州治由蔡甸臨漳山移至魯山(今漢陽區龜山西頭南側),并筑漢陽城。
一般認為,古時漢陽位于漢水以北,漢水從漢陽以南匯入長江,明代成化初年,漢水改道從漢陽城北入江,但漢陽之稱卻一直延續了下來。
由圖可見漢陽城位于大別山(龜山/魯山)以南 來源:《嘉靖漢陽府志》
武德年間所筑漢陽城位于魯山南側、漢水北側,符合“山南水北為陽”的慣例的。但漢陽縣在隋朝立縣之時,縣治并不在魯山的漢陽城,而在臨漳山(今城頭山)。那么改漢津為漢陽時,“漢陽”可能指的是臨漳山以南,漢水以北,而漢水改道對“漢陽”這一名稱產生影響的也并非匯入長江入口段的位置改道,而極有可能是臨漳山附近的改道。
蔡甸區臨嶂古城垣 來源:百度地圖
清代張行簡纂《漢陽縣志》關于漢陽縣域的記載:
漢陽縣領于湖北布政司之漢陽府,府城治在西北司治西北十里,由縣治東北三千三百五十里,驛達于京師。縣境東及東南均七里至武昌府之江夏縣,以江水中分界。南二百四十里,西南一百二十里,均至同府之沔陽州界,西九十里至同府之漢川縣界,西北八十里至同府之孝感縣界,北五十里東北四十里均至同府之黃陂縣界,東西廣九十三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可見清朝時期,漢陽縣地域之廣,與黃陂、孝感、漢川、仙桃接壤,大體上包括了今天武漢的漢陽區、蔡甸區、漢南區、東西湖區(部分)等地區。
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成立以來,行政區劃的多次調整變動共同推動了現在的武漢區劃的形成。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漢以后,在武漢新設立漢口市,并把漢陽城區并入漢口市,漢陽縣城區和農村開始出現分離。
1927年,漢陽縣城區與由夏口廳改為的漢口市和由江夏縣改為的武昌市合并成立武漢市,這也是武漢市名稱的由來。
1930年4月,漢陽城區回歸漢陽縣。1937年和1945年9月,漢陽城區與省會區先后兩次合并(中途被日軍占領),成立武昌市。1946年7月,漢陽城區回歸漢陽縣。清末及民國時期,漢陽縣治所仍設在漢陽城。
1950年,漢陽中心區先后改為漢陽城區、武漢市第六區,1952年8月改稱漢陽區。1968年4月,成立漢陽區革命委員會。1980年2月,撤銷漢陽區革命委員會,恢復漢陽區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