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在2002年學習黃元御的四圣心源后悟到的一張圖,中氣在脾胃之間,中氣在斡旋的時候產生了戊土和己土,己土得到一點陽氣萌動就往上升。升到一半的時候就化成肝木,全升就變成心火了,陽多陰少就成離卦了。再往下就陽中生出一點陰了,戊土得陰而降,降到最低下就是純陰了。但是極盛的陰中有開始生陽,這就是一氣周流的狀態,我覺得這張圖能把黃元御的理論解釋清楚。
咱們繼續學習勞傷解的精神部分,前面三個方子是黃元御思想的核心,黃芽湯就是固中氣,黃芽是左升開始時的那一點。地魄湯是完全的右降,這三個方子頭一味都是甘草,升降的關鍵在戊己土。把這三個方子領悟透了就能能開方治病了,先診斷他是左路不升還是右路不降,診斷清楚了就在這三個方子基礎上加減就行了。
他不如張仲景的地方是把人體看成一個平面了,沒有分成六經傳遍的層次,他只是調理人體氣機的左升右降。但是也在張仲景的范圍之內,所以有很多老大夫一生用一個方就治了病了。黃元御的傳人麻瑞亭一生就用了一個下氣湯加減治了很多疑難雜癥,尤其是
血液病效果非常好,自己也活到九十多歲的高壽。
神胎于魂而發于心,而實根于坎陽;精孕于魄而藏于腎,而實根于離陰。陰根上抱,是以神發而不飛揚;陽根下蟄,是以精藏而不馳走。陽神發達,恃木火之生長,而究賴太陰之升;陰精閉蟄,資金水之收藏,而終籍陽明之降。太陰陽明,所以降金水以吸陽神,升木火以噓陰精者也。
心藏神的來源是魂和腎精,右降成肺金的氣魄,腎精又是從肺魄降下來的,根源于金生水。肺金右降是從離中的真陰開始的,上面有一點真陰就不至于陽氣往上脫,有一點陽氣在下面就不至于腎精下脫了,就可以往上走了。這就是陰極變陽、陽極化陰,陽氣的升降歸根結底還是在脾胃上,不管是精神層面還是在物質層面,根本原因還在中氣旋轉上。你治病開方不違背這個原則,從宏觀上把握住了就不會出錯了,沒效果也不會壞事。真正到臨床上癥狀很難辨清楚,學了黃源于的理論就敢出方子了,就是調一下左升右降的藥味和藥量多少或大小的關系。一些很平淡的藥效果都非常好,這么幾個方子就能治很多病,只是來回換一兩味藥。
陽明不降,則火金浮升,而神飄于上;太陰不升,則水木沉陷,而精遺于下。蓋陽中有陰,則神清而善發;陰中有陽,則精溫而能藏。脾陷則精不交神,胃逆則神不交精。陽神飛蕩,故生驚悸,陰精馳走,故病遺泄。陽神不能潛下來就會往上走,膽木往上逆升就會克到心火,君相二火在上面就會心慌、心悸、氣短。現在西醫的名字叫膽心綜合癥,這和中醫就符合了,也不是心臟病,就是心臟神經官能癥一類的病。
西醫的病情統計很好,這是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中西醫有很多地方是不謀而合的,黃帝內經說宗氣可以貫心脈、行呼吸,就是西醫說的心肺的小循環,氧氣通過肺打到心臟里面,作用是一樣的。
陰升陽降,權在中氣。中氣衰敗,升降失職,金水廢其收藏,木火郁其生長,此精神所以分離而病作也。培養中氣,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長,則精秘而神安矣。 精神上的問題也得考慮中氣。
神發于心而交于腎,則神清而不搖。神不交精,是生驚悸,其原由于膽胃之不降。乙木上行,而生君火,甲木下行,而化相火。升則為君而降則為相,雖異體而殊名,實一本而同原也。相火之降,賴乎胃土,胃氣右轉,陽隨土蟄,相火下根,是以膽壯而神謐。相火即君火之佐,相火下秘,則君火根深而不飛動,是以心定而神安。
神往上交于心,隨精往下交于腎,否則就會有點動靜就心里亂跳,睡不著覺就是神不安了。都是神不能潛藏而往上走了,就是因為膽木不降。他說到臟腑、氣血、營衛、精神都是這一套中氣升降理論,相火非常重要,一定要把它潛藏下來,潛得越深越好,相火潛下去了君火才能穩定。因為甲木根植于胃土,乙木根植于戊土,所以膽和胃的關系很大,肝和脾的關系很大。所以治肝病一定要健脾,降膽火一定要降胃氣。相火降下來膽氣才能壯,泰山崩于前而不畏懼。
胃土不降,相火失根,虛浮驚怯,神宇不寧。緣君相同氣,臣敗而君危,故魂搖而神蕩也。陽神秘藏,則甘寢而善記,陽泄而不藏,故善忘而不寐也。胃土之不降,由于脾土之濕。足陽明化氣于燥金,性清降而收斂,金收而水藏之,故陽蟄于坎府。濕則胃土上郁,收令不行,故火泄而陽飛也。
相火降不下來神就往上飄,人如果老是心神不安就是因為右路不降,相火敗了君火自然就受到影響了。陽神能潛藏了就能睡得香甜,不容易忘記事情。記不住事都是腎陽不潛,往下跑了。中醫就是一個診斷學,通過一點現象就能知道他身體的狀況了,補腎陽就能讓他記憶好了。非常了解人體氣化的原理就能見微知著了,這種證相一出頭就能見病知機了,高手看病不一定是望聞問切、按理法方藥辯證施治,看一眼方子就出來了,往往這種靈感出來的方子效果特別好。張仲景說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拘泥,那一證就是關鍵的一點病機。脾陰太多克到胃土了,濕氣太旺就降不下去了,或者是把中焦一下就擋住了。
火炎于上,腎水沉寒,陰凝氣結,久而彌堅,歷年增長,狀如懷子,是謂奔豚。奔豚者,腎肝之陰氣聚而不散者也。水寒木枯,郁而生風,搖撼不已,則心下悸動。悸見臍下,則根本振搖,奔豚發矣。奔豚上騰,侮土陵心,發作欲死,最為劇證。數年之后,漸而火敗土崩,則人死矣。
不能下降就往上反逆,陽氣潛不到下面腎就成了真正的寒水了,坎中一點真陽沒有了就成純陰了。寒主堅,時間長了寒氣就凝聚成形了。陰氣過重好像懷孕一樣,其實都是寒水凝到下面了,寒氣上沖心火好像有個小豬往上拱一樣,發作欲死。水寒了就不能生木了,木氣不能得到水溫的滋養了,得不到疏泄就會生發過旺。就好像大自然中的臺風一樣摧枯拉朽,厥陰風木和厥陰心包就影響到了心臟,
大凡脾腎寒濕,無不有驚悸之證,驚悸不愈,必生奔豚積塊。此皆中氣虧損,陰盛陽虛之病也。庸工不解,以為心血不足,乃以歸脾、補心之方,清涼滋潤,助陰伐陽,百不一生,最可傷也。少陽相火,其性甚烈,而驚悸之家,則陽敗而火熄,非少陽之旺也。其相火極旺,如小建中、炙甘草兩證,乃少陽
傷寒將傳陽明,故以芍藥、生地,瀉膽胃之燥熱,內傷中此證頗少也。
都是脾腎寒濕、相火不降造成的,但后世溫病派認為是心血虧,就去用熟地、當歸、阿膠補心血,這樣會增加脾濕病會更厲害,越加量病人越不好。不是少陽過旺而是陽氣不足,可以用小建中湯加大白芍清降相火,炙甘草湯里面用大量的生地、麥冬、阿膠補心血。他在這里出了一個金鼎湯的方子。
金鼎湯用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桂枝三錢,芍藥三錢,龍骨二錢,牡蠣三錢。金鼎和后面的玉石是對工的,這是
傷寒論里面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多了茯苓和右降的半夏,茯苓可以去掉中焦的濕氣。這個方子有點像
傷寒論里面的右降的柴胡加龍骨牡湯,只是沒有用柴胡,主要治療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膩,
傷寒后誤用下法,傷中氣導致膽火上沖,造成胸滿。影響到心火就會驚悸、煩心,膽木不降乙木就不升,不能疏泄就會小便不利。
就會走到太陽、陽明、少陽的三陽合證,
大便干燥但是以少陽為主,所以就加大柴胡走三焦系統,能走血分和氣分,可以理血散結,重用能清熱解表,張仲景用北柴胡八兩就是六七十克,輕用南柴胡像四逆散能疏肝,再少用還能生清陽,比如李東垣在補中益氣湯或逍遙散里用十克以下就解決了。再加上人參、大棗、生姜走中焦,桂枝解太陽的表。
附錄:
麻瑞亭用下氣湯通治百病之我見
麻瑞亭老先生對黃元御老先生的下氣湯加減后的湯方在此稱為下氣升血湯。先看下面的比較。
比較表:
方劑始創者
麻瑞亭
黃元御
藥物作用
方劑名
下氣升血湯
下氣湯
組成
云茯苓9克
茯苓9克
健脾滲濕,治在脾助其升。
(相同部分)
粉甘草6克
甘草6克
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法半夏9克
半夏9克
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炒杏仁9克
杏仁9克(泡,去尖)
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炒杭芍12克
芍藥6克
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組成
粉丹皮9克
貝母6克
(不同部分)
制首烏20克
五味3克
廣橘紅9克
丹皮,首烏: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橘紅: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貝母,五味:入氣分,斂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氣澀,入手太陰肺經。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清金瀉熱,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達木郁而清風,行瘀血而瀉熱,排癰疽之膿血,化臟腑之癥瘕。
首烏:味甘,性澀,氣平,入足厥陰肝經。養血榮筋,息風潤燥,斂肝氣之疏泄,遺精最效,舒筋脈之拘攣,偏枯甚良,瘰疬癰腫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瘧如神
橘紅: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陰肺經。降沖逆而開痹塞,瀉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經絡。
麻老將黃元御治右路氣滯藥改為治右路氣滯與升左路血陷并舉。
陽密乃固之我見:麻老的下氣湯脫胎于黃元御的下氣湯,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氣湯為主方,一生愈病無數,可以說一個下氣湯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氣湯究竟好在哪里?
黃元御的下氣湯是名符其實的下氣,幾乎所有的藥味都是右路降藥,它就是一個降藥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獨立存在,升與降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圓運動,升降要平衡,升也是為了降,沒有升,降也難以實現,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烏,盡管用了升藥,但依然是降大于升,目的還是以降為主,但有了升藥的幫助,就如同我們用了兩個力臂去旋轉一個轉盤一樣,效果比單純的用降藥要好得多,這符合物理學原理,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么可以用此方作為治療各種雜病的主方呢?因為人體氣機以降為順,只有通過降才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的循環。不能用升為主,以升為主容易虛陽外越,相火離位;也不能以調撥中焦為主,調撥中焦,鼓舞脾胃,盡管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還是上面的物理學原理,動力臂太短,不省力,氣機轉起來費勁,所以要以降為主,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為順的做法。
其三,與全息湯相比較,丹皮必用,生地換首烏,桂枝也算升藥,其余降藥力量占8成以上,所以全息湯也符合以降為順的機理,也是左右兩路同時調整。
其四,從病理上講,治病應該先去除阻滯,清除病理垃圾,等人體內部清靜了,再去恢復氣機運動的復原,所以第一步應該是以通為主,第二步恢復一氣周流,氣機的升降出入循環,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陽氣的興衰,只有在能攻的時候才能去攻,該守的時候只能守。
這樣的思路就將火神派、黃元御與全息湯等三大理論統一了。
下氣湯解析(摘自 《麻瑞亭治驗集》)
下氣湯,載黃元御所撰之《四圣心源卷四》。原方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藥6克、橘皮6克,治氣滯在胸腸右脅者,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化裁為云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
云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后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藥雖平淡無奇,然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多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而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濕,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癥自可向愈也。
濕氣盛者(水氣病、脾虛脹滿),以豬荃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濕氣盛而腹脹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豬苓皮9一12克,易茯苓。歷節(如風濕或類風濕),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如血壓偏高),以炒白術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滿,而妨食納,且甘草補氣升壓,故易之).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脾濕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發。血虛者(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潤燥以補血虛。心動悸,脈虛數或結代者(如心臟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潤血以復脈。血瘀頭痛,經絡瘀阻,肢體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經澀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經活絡以怯瘀。月經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當歸9一12克易首烏,溫經補血以調經。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腎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烏,溫中暖下以祛寒。陳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紅少苔,夜熱煩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烏,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廣陳皮9一15克易橘紅,順氣以止咳。膽胃氣滯,胸脅痛疼者(如膽囊炎、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9克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鵝枳實6克,易橘紅。肝郁脅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櫞片6一9克,易橘紅,舒肝以開胃。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胸膈脹悶,俯仰俱難者,以瓜簍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氣以除壅。咳唾痰涎,膠粘難出,胸悶氣短者.以炒簍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飲以寬胸。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月經澀少,色黑有塊,胸悶心煩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氣,化瘀以通經。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墮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此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也,總而謂之”舟”。
憑脈察舌,據癥據病,于主方內加入主治某癥某病之品,而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癥之方,且據各癥各病之兼癥,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諸內傷雜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郁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參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參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腎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加炒杜仲12克、川續斷15克、骨碎補9一12克、炒干姜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咳而痰少者,以廣陳皮12克易橘紅,加前胡12克、川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參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及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以全瓜蔞9克易杏仁,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廣木香4克、白蔻仁6克。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廣郁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蓮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縮砂仁9克、赤丹參15克、軟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胃脘痛(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以炒白術9克易甘草,加廣郁金9克、延胡索9克、烏賊骨12克、炒干姜3克、白蔻仁6克、三七粉3克,(分沖).??…。此各病之主方也。據各病之兼癥,而加減相應之藥。如心悸而下寒較重者,另當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以補骨脂9克易白茅根。腎寒而膀膚熱澀者,另當以建澤瀉9克易甘草,仍用首烏.以北沙參30克易干姜.加焦山桅3克......。此隨證隨病之加減仇。統而謂之“尋”
麻瑞亭與“下氣湯”
中醫世界│首頁作者:孫洽熙
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氣湯”,不但常見病,諸多疑難重癥,他都是用“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而治癒的。然“下氣湯”教科書不載。為探其秘奧,諸多同道,尤其是從學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實習進修人員、全國性三期麻瑞亭醫術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學員,均對此湯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見仁見智,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並施之臨床,受益頗大。筆者也係研究應用“下氣湯”者之一,現將研究應用心得簡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奧之萬一,供同道參考,拋磚引玉。
“下氣湯”載於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為氣滯而設。其組成為甘草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五味子二錢、芍藥二錢、橘皮二錢。其功能為“治氣滯在胸隔右肋者”,可見此方為肺胃氣滯不降,咳嗽胸悶、胃呆脇脹而設,以之清肺氣而降濁陰也。通過數十年的臨床應用,麻老去其斂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烏,理氣化痰之橘紅,化裁為: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抗芍1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烏20克
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氣湯”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雖仍名曰:“下氣湯”,而其功能主治,顯然擴大為既能降濁又能升淸之方劑。所以以之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疑難重癥,療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據如下:
茯苓,功能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三味和合,共奏調理脾胃、扶助中氣之功。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化源開而氣血自充旺暢遂。營與血,本為一物,在臟則曰血,在經則曰營。氣與衛,亦為一體,在腑則曰氣,在絡則曰衛。化源既開,氣血充旺,營衛自然暢遂,周流回環,表氣秘固,而禦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烏,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肝膽互為表裡,乙木鬱陷則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涼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橘紅、杏仁,右歸氣分,功能淸肺理氣,化痰降逆,治在肺而助其降。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辛金不降則庚金必陷,庚金下陷,大腸氣滯,二味以理氣潤燥之功,兼能調大便之結澀。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肺和胃、調和氣血陰陽之功,則胃降而善受納,脾升而善消磨,肝升而血流揚,肺降而氣清頋。脾胃沖虛,氣血調暢,火自降而水自升,心腎自能交泰,營衛自能秘固,則八風之外感、七情饑飽勞逸之內傷所導致的臟腑氣機紊亂諸疾,自然因此方之撥亂反正功能,輕者覆杯而癒,重者漸而康復。藥雖平淺無奇,而療效卓著,乃因此方握中央以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切當內傷雜病之病機也。深究之,乃因麻老深明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重癥,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致使氣滯血瘀,火逆而上熱,水陷而下寒之至理,唯有首調脾胃,以開化源,疏肝調血,淸肺理氣,兼之淸上溫下,交通心腎,方能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正序,而達癒疾之目的。因之此調理之法,理法方藥成龍配套,療效之卓著,乃其自然者也。
醫者均知,功能相近或相同的中藥甚多,然其往往有所小異,而非盡同,且同一種藥物,因產地之不一,炮製之各別,功能也不盡相同。歷代醫哲,用藥均十分考究,既是其醫術精湛之一端,也是其療效卓著之原因也。從麻氏下氣湯之用藥,可見麻老精熟藥性,選藥精當,諸凡藥物產地、品質、炮製諸事,無不精審考究。
茯苓以雲南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雲茯苓。
甘草以粗壯去皮者為優,名曰粉甘草,乃去皮而呈粉紅色者,枯細者無法去皮,所以選用粉甘草。
白芍以杭州產者為道地產品,生者較涼,以酒炒之則其涼性大減,且酒性溫串,利於肝血之溫升,所以選用炒杭芍。
丹皮以粉紅色者為上品,疏利之性較緩,所以選用粉丹皮。
首烏生者性涼而滑大便,蒸製後則涼性大減而潤血之性顯著,所以選用制首烏。
橘紅以廣東化州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廣橘紅。
杏仁生用有毒,所以選用炒杏仁。(橘紅、杏仁功能化痰順氣,此方用之,並非專為咳嗽吐痰而設,意在清肺順氣,而祛內傷病因脾濕而化生之痰澱。)
清半夏性猛而時有麻口之弊,法半夏性緩而絕不麻口,所以選用法半夏。
其加減化裁時選用之建澤瀉、焦白朮、炒蒼朮、生薏仁、炒赤芍、黃芩炭、生地炭、川桂枝、老芎、大熟地、廣陳皮、炒枳殼、炒枳實、炒杜仲、川鬱金、川黃連、炒元胡、北沙參、綿茵陳、軟柴胡、煨生薑、炒乾薑、生龍骨、煆牡蠣、懷山藥、焦山梔、炙米殼、赤丹參、甘枸杞等等也然。
麻氏下氣湯,可謂是其治療內傷雜病、疑難重癥之基本方,經用此方治療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所致之胸膈脹悶、納差胃呆、脇腹脹痛,療效甚佳,然於氣滯血瘀較重、心腎不交、上熱下寒、多臟腑氣機紊亂等疾,療效不盡如意,因之原方諸藥據脈證改易,對具體的病證,在改易的基礎上加入對證之藥,組成諸多專用於某證、某病之系列方劑,以應變化萬端之疾,而成完璧。此湯改易情況,概述如下:
若水氣為病,如慢性腎炎,腫脹尿澀,應利尿泄濕,則茯苓改豬苓或茯苓皮、豬苓皮。
若脘悶泛酸,或血壓偏高,應溫胃除酸,順氣降壓。粉甘草甘甜,性頗壅滯,令人中滿,且甘能助酸,補氣升壓,於此不宜,則粉甘草改白朮。
若肺胃烘熱,苔膩口渴,應清降肺,則粉甘草改薏仁。
若氣虛面浮,納差胃寒,血壓偏低,應溫中補氣,扶弱升壓,則粉甘草改炙甘草。
若水氣病,則粉甘草改建澤瀉,伍豬苓而利尿。
若血熱脈弦,目赤舌紅,應涼血泄熱,則炒杭芍改生杭芍或炒赤芍。
若頭暈口苦,血壓偏髙。脈現寸關大而弦促者,應平膽降火,降壓除暈,則粉丹皮改黃芩皮。
若血瘀舌暗,怔忡心悸,脈現寸關大而結代者,應潤血復脈,養心止悸,則粉丹皮改生地炭。
黃芩性寒,有“除中”之弊,致使胃寒而不食;內傷雜病,尤其疑難重癥,最怕“除中”,化源斷絕,所以非胃熱善納,而宜生黃芩泄火者外,概用黃芩炭或炒黃芩,既能收清降相火之功,又免“除中”之弊。
生地性涼寒胃,非血熱營瘀,瘡疹癰癢,表病而未及裡,宜用生地涼血者外,概用生地炭,既能收養心復脈之功,也防“除中”之虞。
若陽虛血寒,肢冷面浮,血壓偏低,脈現尺關大而沉弱者,應溫經祛寒,暖血升壓,則粉丹皮改桂枝。
若中下虛寒,腹冷泄瀉,經血紫黑,帶下淸稀,慢性腎炎,蛋白漏泄,脈現寸關大而尺沉微者,應溫暖肝腎,崇陽固銳,則制首烏改肉桂。
若巔頂刺痛,周身疼痛,月經艱澀不利,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則制首烏改川芎。
若月經過多,色淡不鮮,崩漏不止,諸般出血,應暖血補虛,溫經止漏,則制首烏改當歸身。
若盜汗骨蒸,心悸舌紅,脈現寸關大而弦細者,應滋陰除蒸,涼血止悸,則銷首烏改熟地。
若咳嗽痰少,肺氣不淸,應清肺止咳,則廣橘紅改廣陳皮。
若胸盈膈塞,脘脇滯痛,大便頭乾或乾結,應破氣止痛,利便除滿,則廣橘紅改炒枳殼或炒枳實、鵝枳實、靑皮,兼輯酸缺乏者,則廣橘紅改佛手或香椽。
若痰多不利,胸膈脹滿,應利氣消脹,化痰寬胸,偏於胸膈脹滿者,則炒杏仁改全瓜蔞,偏於痰涎淸稀者,則炒杏仁改炒蔞仁。
若肺氣不降,大便結澀,應順氣潤便,則炒杏仁改鬱李仁。
若肺胃燥熱,消渴飲冷,脈現關寸大而滑促者,應清降肺胃,潤燥止渴,則炒杏仁改天花粉。
淸半夏、法半夏,均有墮胎之弊,生半夏非止墮胎,且有毒,丹皮疏利活血,也有墮胎之弊,早期妊娠,反胃嘔吐,或胎動不安,有流產、小產史者,應和胃止吐,順氣安胎,則法半夏改姜半夏,以免墮胎之弊。黃芩、白朮乃安胎之聖藥,改粉丹皮為黃芩炭,改法半夏為炒白朮,則更為合宜。
專用於某癥、某病之系列方劑,總計一百餘個。雖係窺管,難觀全豹,然以意推之,可得麻氏下氣湯變化之法則及其尤要者也。舉其要者如下:
胃脘痛(如胃痙攣、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烏賊骨、炒乾薑、白叩仁。若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若苔膩口渴,改炒乾薑為北沙參。若胃酸缺乏,改烏賊骨為焦山楂。若潰瘍出血,加三七粉(另包,沖服)。
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膽結石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炒枳殼、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川揀子、廣木香、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肺熱苔膩,加北沙參,若關尺脈大,加軟柴胡。若大便乾結,加炒大黃。急性膽囊炎,脘脇脹痛難忍,加厚樸以破氣消脹,加半支蓮以消炎止痛。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抗芍、粉丹皮、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半支蓮、白花蛇舌草、縮砂仁、北沙參。若肝大、硬化,加炙鱉甲、煆牡蠣。若脾大,加蘇澤蘭。若腹水。改雲茯苓為豬苓,改炒白朮為建澤瀉,加木防已、車前草。若門靜脈曲張或吐血便血、改粉丹皮為當歸身,加貢阿膠(烊化)。
若眠差心煩,加生龍骨。黃疸(如甲肝),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天花粉、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綿茵陳、北沙參、白叩仁、焦山梔、淨連翹。若發熱,加軟柴胡,若失眠心煩,加生龍骨。若尿黃不利,加炒黃柏。
咳嗽(如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炙冬花、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痰多不利,改廣陳皮為廣橘紅,改炒杏仁為全瓜蔞。若顏面虛脹,改粉甘草為炒白朮,改北沙參為炒乾薑。若支氣管擴張,吐血,加炒白芨、藕節、三七粉(另包,沖服)。若乾咳無痰,加炙五味。若腎不納氣,大便稀軟,脈現寸關大而滑促者,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炒乾薑。
眩暈(如單純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黃芩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明天麻、生龍骨、煆牡蠣、白叩仁、焦山梔。若頭痛,加雙勾藤。若心慌心煩,加柏子仁。若血壓高,加代赭石、茺蔚子。若血壓低,改炒白朮為粉甘草,去煆牡、明天麻。
心悸胸痛(如冠心病、胸痹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血壓高,改生地炭為黃芩炭,加雙勾藤、生龍骨、煆牡蠣。若失眠心煩,加炒棗仁、生龍骨。若血壓低,心動應衣,改炒白朮為炙甘草,改全瓜蔞為炒杏仁,改焦山梔為白茅根,加紅人參(另煎)、補骨脂。
心悸咳嗽(如肺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咳喘虛汗加山萸肉、炙五味。若咳嗽胸痛,加玉竹。
心悸、歷節痛(如風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雞血膝、白茅根。若心悸虛汗,血壓偏低,加紅人參(另煎)。若關節腫痛,加木防已、北防風、路路通。若失眠多夢,加炒棗仁、生龍骨。
心悸氣短(如心肌炎),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部金、桂元肉、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心慌氣喘,加西洋參(另煎)。若胸悶咳嗽,加川貝母。若胸痛心慌,加赤丹參。
水氣病(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癥等),其方為雲茯苓、建澤瀉、炒杭芍、粉丹皮、上肉桂、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車前草、冬葵子、白叩仁、蘇澤蘭、炒芡實。急性腎炎,尿黃者,改上肉桂為制首烏,加瞿麥、焦山梔。慢性腎炎,腫脹溺澀者,改雲茯苓為豬苓,加木防己。若溺赤者,加炒蒲黃,若血壓高者,加茺蔚子。若心慌氣短者,改粉丹皮為生地炭,加柏子仁。
血虛(如缺鐵性貧血、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其方為雲茯苓、炙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紅人參(另煎〉、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鹿角膠(烊化)、雞內金、白茅根。紫癜,改炙甘草為粉甘草,改炒杭芍為炒赤芍,改生地炭為粉丹皮,加紫浮萍,赤丹參,去紅人參。若陽虛畏寒,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肉豆叩。若鼻衄、肌衄,加三七粉(另包,沖服)。若尿滴瀝不盡或夜尿多,加補骨脂。若眠差夢多,加炒棗仁。若月經量多,紫黑成塊,少腹冷脹,加棕櫚炭、炒小香。
月經不調(如月經前錯、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月經前錯,色淡量多,改赤丹參為貢阿膠(烊化)。若月經後錯,心煩易怒,改全當歸為粉丹皮,加炒元胡、生龍骨。若月經量多,滴瀝不盡,加棕櫚炭、三七粉(另包,沖服)。若白帶量多,淸稀滴瀝,加炒芡實、炒小香。若白帶量多,色黃氣嗆,加半支蓮、炒芡實。若血崩脈微,肢冷汗淋,改粉甘草為炙甘草,改全當歸為當歸身,改川鬱金為山萸肉,改赤丹參為紅人參(另煎)、改白茅根為茅根炭,加炒蓮房、棕櫚炭、鹿角膠(烊化)。
臟腑氣機升降圖
↑
↑
小腸
(丙火)
火
心
(丁火)
三焦
(陽)
相火
心包
(陰)
↓
↓
↑
↑
↑
大腸
(庚金)
金
肺
(辛金)
胃
(戊塵)
土
脾
(已土)
膽
(甲木)
木
肝
(乙木)
↓
↓
↓
↑
↑
膀胱
(壬水)
水
腎
(癸水)
十二經絡循行升降圖
肺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肝
↓↑↓↑↓↑↓↑↓↑↓↑
經絡循行升降與臟腑氣機升降,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麻瑞亭先生,1903年生于山東安邱,享年95歲。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第五代傳人,行醫70年。深明《黃帝內經》微言大義,不斷實踐升降出入的氣化學說。在西安市中醫醫院懸壺濟世,德高望眾。晚年領銜點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170多萬字,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陜西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二等獎。1991年至1992年,為來自全國22省市121名學員傳秘講學,俱收為門徒,堪稱桃李滿天下。
我曾於1967年春至1968年春,師從著名老中醫、主任醫師麻瑞亭實習,隨師就診,受益非淺,深感先師運用“下氣湯”治療內傷雜病之神奇,值得推薦,發揚廣大。
1察其源流,識其演化
“下氣湯”原載于黃元御所撰《四圣心源》。原方為甘草6克(
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系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對常見慢性病、難治病尤見功效。
2用藥守原則,治病識機理
“下氣湯”主方中之云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后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清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善守主方,隨癥加減,膽欲大而心欲細,方可收功。為便于臨床應用,我曾賦“下氣湯”歌訣一首如下:內傷雜病不和順,法宜升陽降濁陰。半夏甘草伴雲苓,胃逆降而脾陽升。杭芍首烏共丹皮,滋腎疏肝入血分。橘紅杏仁理肺氣,八味和合顯奇功。此方藥雖平淡無奇,然理在一個調字,機在調中,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謹守“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勿助脾濕”的原則,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升降之常,則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病可愈。噫!醫圣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湯也;先賢東垣補中之名方,補中益氣湯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氣湯,誠謂是調中之方劑。調中者,是在調理中氣的基礎上兼及四維,使正氣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愈。此非比美于圣賢,意在明建中、補中、調中之別,知下氣湯制方愈疾之機理也。
3謹守主方,隨癥加減
麻瑞亭先生勤學獨悟,業醫一生,愈病無數,主要取決于黃元御醫術,得力于他創新的“下氣湯”主方,并靈活應用,加減化裁,因而醫跡卓著。他善于憑脈察舌,據癥據病,于主方內加入主治某癥某病之品,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癥之方,開創了治諸內傷雜病之新路。所謂“撥千鈞之舟者,一桪之木也”。如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芩炭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若脾濕肝郁,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易杭芍,曖肝以助升發。又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之胃病、慢性腎炎者,以上肉桂易首烏,溫中暖下以去寒。再如膽胃氣滯,胸脅疼痛之膽囊炎、膽結石者,以炒枳殼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或鵝枳實易橘紅。肝郁脅痛之急慢性肝炎者,以佛手片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胃脘疼痛,胃酸缺乏,食少疲困者,以香櫞片易橘紅,舒肝以開胃。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蔞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若見濕氣盛之水氣病、脾虛脹滿者,以豬苓片易茯苓,建澤瀉易甘草;歷節風濕者,以土茯苓易茯苓,建澤瀉易甘草;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苡仁易甘草;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以炒白術易甘草。此為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之要例。
先師臨床又善據各癥各病之兼癥而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內傷雜病。如主癥兼有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郁金、延胡索、柏子仁、北沙參、白蔻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心悸而下寒較重者,另當以上肉桂易首烏,以補骨脂易白茅根。
先師診斷用藥,既守傳統醫學的辨證施治,又重視現代醫學的診斷證明。如診斷證明冠心病患者,則於“下氣湯”主方增一味丹參或三七,實驗證明丹參有降壓作用,擴張冠脈,減小阻力,并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對肝病患者,以其輕重查清乙肝系列,肝功能、B超、病毒定量,甲胎蛋白,后以下氣湯為主方辨證加減:納差者加白蔻仁、腹脹運遲者加雞內金、縮砂仁,肝脾腫大者加蘇澤蘭、炙鱉甲,黃疸者加茵陳,轉氨酶高者加板蘭根、半枝蓮,脅痛重者加丹參、桑枝等等活用藥性之法。以“下氣湯”之加減治肝病,此實乃《金匱要略》所云,“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他重于實踐,勤于思考,對傳統中藥的功效,每創新意,拓寬臨床用藥的范圍。體現了“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之活法。諸如將婦科調經藥澤蘭用于腎炎消除尿蛋白;將白檀香、半枝蓮、桉樹葉用于泌尿系感染,消除尿中之血球、膿球,列為腎盂腎炎常規方藥,療效可靠。
3臨床醫案
楊某,男,36歲,河南開封市某廠工人。當地醫院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無效,于1974年2月18日慕名來西安求治于麻瑞亭。自訴:頭昏耳嗚、心慌氣短,乏困無力,經常鼻衄,牙齦出血,午后發熱。診脈:細濡、稍革、滑動、關寸大,舌苔白澀膩。體溫39.2℃。查血:血色素2.2%,網織紅細胞0.5%,紅細胞112萬/mm3,白細胞4500/mm3,中性42%,淋巴58%,血小板5.4萬/mm3。收容住院治療。辨證:中氣虛敗,肝脾不升,肺胃不降,上熱下寒,精血不藏。診斷:再生障礙性貧血。治則:健脾舒肝,清肺和胃,溫腎潛陽,滋益精血。處方:云茯苓9克、炒白術9克、炒杭芍15克、上肉桂6克、生地炭30克、全當歸12克、炒杏仁9克、山萸肉15克、法半夏9克、復盆子15克、貢阿膠9克(烊化)、煆磁石12克、柏葉炭12克、北沙參12克、制附片9克、炒干姜9克、紅人參9克(另煎)、三七粉3克(分兩次沖服)。服藥30劑后,精神好轉,食納增加。隨癥加減用藥,輸血5次1000毫升。住院11個月,無明顯不適。查血:血色素7.9%,網織紅細胞1.2%,紅細胞401萬/mm3,白細胞7700 /mm3,血小板6.5萬/ mm3。血常規基本正常,12月29日出院。八年后來院復查。自訴飲食正常,精神好,能勝任工作。查血:紅細胞550萬/ mm3,血紅蛋白13.5%,網織紅細胞0.8%,血小板8.6萬/ mm3,白細胞10800/ mm3,淋巴37%,單核3%,脈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根膩。處方:(
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系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后隨訪,體健如常人。
按:先師善治再生障礙性貧血。他認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中醫血虛勞損證,系因脾腎虛寒,中氣不健,化源不足,肝脾不升,肺胃不降,陽浮于上,陰沉于下,氣血生化匱乏所致。黃元御曰:“血源于腎統于脾,藏于肝,注于心。氣源于胃,藏于肺,納于腎。腎主骨,骨生髓,髓為血之源”。麻瑞亭以此論作為治療血虛勞損之機理,確立“健脾暖腎,滋肝養血,益氣和胃,斂肺降逆,益精填髓”之治療原則。
名醫麻瑞亭一生講究臨床實效,在臨床實踐中探索出的“下氣湯”,因人因病化裁,治療70多種常見雜癥和疑難病,獨俱慧眼,療效可靠,經得起重復驗證,難能可貴,值得倡導和贊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