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之間,遼闊的歐亞大陸東、西兩端,兩支燦爛的農業文化蓬勃發展。東面是以黃河中上游為中心的仰韶文化,西面是以黑海西部和西北部為中心的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她們都以發達的農業為基礎,經濟和社會組織高速發展,出現面積達10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聚落、大型公共建筑和絢麗的彩陶。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兩個相隔萬里的文化的彩陶紋樣有很多相似性。
早在1921年,中國考古學的重要開創者瑞典學者安特生在發掘河南澠池的仰韶遺址后,就依據這些相似性,提出中國文化西來的假說,引起中國學術界的熱烈探討。經過考古學家90多年的艱苦探索,中國文化的本土起源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庫庫特尼-特里波利和仰韶文化的相似性仍然是學界熱切關注的問題。關注的焦點有兩個:其一,在絲綢之路開通數千年之前,是否已經存在跨越歐亞的“彩陶之路”,成為東西方之間交流生產技術和意識形態的重要通道;其二,分別孕育出這兩支考古學文化的黑海地區和黃河中上游地區為何后來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在此背景下,2017年5月,羅馬尼亞文化中心邀請兩位羅馬尼亞考古學家訪華,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舉辦庫庫特尼文化和仰韶文化彩陶展及學術研討會,意在推動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拓展視野,站在世界文明的視角,在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對中華文明獨特性的深入探討。
5月24日下午 “彩陶—橫跨歐亞的史前藝術浪潮:庫庫特尼-特里波利與仰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社科院考古所舉辦,來自羅馬尼亞和中國的考古學者就這一研究課題展開研討。
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國立博物館館長拉克拉米奧阿菈·斯特拉圖拉特女士和羅馬尼亞科學院雅西分院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科爾內麗婭·拉扎羅維慈女士詳細地闡述了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c.5200 to 3500 BC) 的發現和研究。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羅馬尼亞銅石并用時代重要的考古學文化,目前在羅馬尼亞境內發現該文化遺址約2500處,烏克蘭境內發現約2000處,其文化分布面積達35萬平方公里,東部遺址出土彩陶比例超過百分之七十五,且制作工藝高超。從建筑上來看,多為木骨泥墻,房內常設火塘、磨石、窖穴等用于生產或貯藏用途。在高等級聚落遺址中也發現壕溝等防御設施及用于向敵人投擲的陶球;同時發現部分房屋毀于大火,可能是戰爭引起。此前學界普遍認為的庫庫特尼-特里波利人群趨向于和平的推測因此要重新考慮。羅馬尼亞學者表示目前對遺址及其防御設施的研究正在進一步深入,如使用地磁、電法、雷達等物探方法對遺址進行全面勘探。遺址中出土有大量石器工具、紅銅器以及與附近地區交換所得的燧石等石料。出土的典型器物為彩陶,一般以白、紅、黑等顏色繪出幾何紋,燒成溫度約在950-1000攝氏度,從微痕分析得知從中期開始使用慢輪修整法。出土的大量人形陶塑和動物雕像中,人形陶塑多為女性特征,可能是母親女神,推測是與宗教相關的遺物;動物雕塑多為牛、羊、豬、狗等。此外,陶器和雕塑上還可見刻畫符號,可能是用于記錄數字的系統。但遺憾的是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尚未發現大型墓地。演講最后,羅馬尼亞學者介紹了對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衰落原因的討論,指出目前學界的普遍認識是氣候惡化所致。
與正在經歷繁華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的羅馬尼亞一樣,此時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開始綻放起文明之花。在尚未發現兩種文化直接交流的證據下,如何理解雖相距萬里,但年相若、紋相似的中西彩陶呢?來自陜西歷史博物館、社科院考古所、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的四位學者對此展開交流與討論。
陜西歷史博物館副館長王煒林研究員首先闡述了廟底溝彩陶的擴張進程:先向東到達黃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再向西到達黃河上游地區,再到塞外的內蒙古中南部,又向南發展到長江中游地區,在這些區域都可以看到廟底溝文化彩陶的影子。隨后,他又從農業的發展、聚落增多與分化、大型禮儀性建筑的出現、男權地位的確立、禮制的萌芽等方面探討了彩陶傳播的動因,并討論了彩陶的擴張對中華文明一體化進程的影響。
社科院考古所李新偉研究員以河南靈寶鑄鼎原周圍地區廟底溝時期遺址為例探討了仰韶文化遺址數量和等級差別,分析了馬家窯文化陶器紋飾特色。隨后將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陶器上的弧線三角紋、花瓣紋、斜樹葉紋,網格紋、雙旋紋以及出土的人形雕塑與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陶器上的相似紋飾進行比較。他強調在討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與庫庫特尼-特里波利文化間是否曾產生交流之外,更應關注這兩個地區不同的發展道路。兩地的彩陶文化衰落后,都發生了人群的遷移和社會動蕩整合,但黑海沿岸地區在羅馬帝國之前沒有形成高級政體,而在中國,動蕩整合的結果是陶寺和二里頭這樣的早期國家的出現。相似的發達的農業社會卻產生了不同發展結果,由此可以獲得對中國文明形成的獨特過程的深入認識。
中國人民大學韓建業教授在以《彩陶之路與中西文化交流》為題的演講中,以哈蘇納文化Hassuna、 薩馬拉文化Samara、哈拉夫文化halaf 、哲通文化Djetun、白家文化、跨湖橋文化為例,分析了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亞、中亞和中國的彩陶差異;以特里波列-庫庫特尼文化、納馬茲加一期文化Namazga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為例,分析了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亞、東南歐和中國黃河流域彩陶間偶然的相似性。韓建業指出彩陶之路是距今5000多年以來形成的以彩陶為代表的中西農業文化之間的交流通道,并以人群的遷徙為主要交流方式。約距今5500年以后中亞的鋸齒紋彩陶等對中國西北地區的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存在一定影響,以當地農業文化為基礎發展而來的彩陶文化,其早期交流多是雙向的、互動的過程,比如中國西北地區的家羊、家黃牛、小麥、尖頂冠形符號、舞蹈紋、陶偶等先后西傳而來,而中國彩陶文化也漸次分南道、北道西行,影響到費爾干納盆地和克什米爾地區。他表示加強新疆南部等地區的考古工作,是進步一解決中西彩陶文化交流問題的關鍵。
北京大學李水城教授認為中國西北地區的彩陶文化和早期中西交流彩陶的出現除了技術支持外還要受到社會、經濟和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無論中外,彩陶發達的地方都是黃土地帶,這或許與黃土更適宜制作精致的淺色陶器有關。此外,黃土土質適宜發展旱地農業,因此早期彩陶往往與旱地農業和定居生活相關聯,凡彩陶流行之地往往是農耕社會較早出現的地區。如近東的安那托利亞、兩河流域、黎凡特等地。而中國最早的彩陶出現在西北渭河流域,此地也是最早種植粟、黍、大麻等旱地農作物的地區,馴養豬、狗等家畜。“彩陶生產極大推動了手工業的專業化和社會分工,由此加速了社會復雜化進程。”他還提出,彩陶發達的地區往往伴隨豐富的鹵水資源,可能與產鹽相關。隨后,李水城教授將特里波列-庫庫特尼文化Cucuteni-Tripolye、薩馬拉文化Samara、哈拉帕文化Harappa、米哈伊洛夫卡Mikhailovka文化和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陶器進行對比分析,他表示同一時代的同一風格是由背后的社會環境所造成的,“表面相似的真正原因其實是內在資源和環境相似”他說。
研討會上學者各抒己見,以彩陶為主題,圍繞中西彩陶交流的話題闡述了自己的理解與思考。中羅兩國學者以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精神,以考古學文化為橋梁紐帶,共同搭建中羅文化友好交流合作的新平臺,共同追溯和研究歷史。
同時,在5月24日上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羅馬尼亞文化中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是歷史的偶然,還是同根同脈——走近庫庫特尼文化和仰韶文化》展覽開幕式在北京羅馬尼亞文化中心舉行。北京羅馬尼亞文化中心主任魯博安先生、羅馬尼亞摩爾多瓦國立博物館館長拉克拉米奧阿菈·斯特拉圖拉特女士、羅馬尼亞科學院雅西分院考古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科爾內麗婭·拉扎羅維慈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考古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李新偉研究員、河南澠池縣委常委張曉紅女士及相關領域考古學者、學生參加開幕式。本次展覽將持續一個月時間,共展出宣傳版面33幅、彩陶39件,展現出兩國同時期彩陶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審稿:李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