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清末洋務派和湘軍重臣。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謚文正。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有《曾文正公全集》。楹聯著述有《曾文正公楹聯》、《曾文正公聯語選錄》等。
一、題聯
如《郭嵩燾日記》所稱:“滌公最善為楹聯,氣魄之雄,吐屬之雅,人無能及者。”又如曾題瓜州鹽棧聯“兩點金焦,劫后山容申舊好;萬家食貨,舟中水調似承平。”江伯怡謂為居高望遠,以小見大。其題名勝風景聯多以奇氣噴薄之姿,抒雄放蒼矯之才。下面不妨小品幾則。
題京都長郡會館
同科十進士
慶榜三名元
此聯文采略微不足,主要是喜慶,說的是歷史事實。甲辰順天鄉試,周公壽昌中南元。乙已會試,蕭公錦忠中殿元,公鼎臣中朝元。是科,湖南共中了八名進士,皆長沙府人。又黃公輔相及其任彭年中州進士,原籍難陵。為慶賀金榜題名,在湖南長沙郡館演戲盡興。曾國藩特撰此聯,一為傳為美談。
自題求闕齋藏書樓
萬卷藏書宜子弟
十年種木長風煙
曾國潘除治軍外,唯一興趣愛好就是讀書。曾賦閑在家曾自言讀書超道光中年百倍,所以十萬冊也許并非虛指。此藏書樓另有一聯“著書許氏九千字;插架鄴侯三萬簽。”
題 石鐘山觀音閣
長笛不吹江月落
高樓遙吸好云來
此聯出自《曾文正公手寫日記》,記道“北風吹雨,登石鐘山觀音閣,蕭然已有秋意。”此聯文辭俱佳,情韻動人,月云悠然,梁章鉅的第三子梁恭辰曾評此聯若摘自盛唐詩句。
題四川桂湖
五千里秦樹蜀山,我原過客;
一萬頃荷花秋水,中有詩人。
曾國藩自注說,癸卯年九月,出差經過四川省新都縣時,張宜事大會邀游桂湖。湖為明 庵舊址,約廣三百畝,皆荷花,緣堤皆桂樹。張君修墓樓閣不俗。酒罷因題聯語。
上聯寫秦樹蜀山之廣大,五千里是泛指,自己僅僅是過客而已,不能長留于此;下聯寫三百畝湖面荷花和秋水。上聯實則有胸襟抱負未展之嘆,下聯只好以荷花秋水略微安慰作者的情懷。此聯的手法吞吐如魚珠,從廣角鏡頭推回到聚焦鏡頭,刻畫深入,情景相融,可謂精構佳制。
題金陵湖南會館聯
地仍虎踞龍蟠,洗滌江心,重開賓館
人似渲蘭況甚,招邀賢俊,同話鄉關
此聯背景是曾國潘攻陷金陵,消滅太平軍以后才寫有此聯。一切語意俱是重拾舊風物,好談舊風情。此聯不為景所寫,不為時所定,乃是當下筆觸,委能動心。
在曾國藩的題聯中還有三副不錯的作品,如題洞口縣曾公祠“資水如帶,鳳嶺如屏,四面盡懷淑氣; 孝子在周,忠臣在漢,千秋無愧宗風。”如題題黃鶴樓“蒼天不忍滅斯樓,全仗那國手神工,再造千秋名勝;黃鶴依然來此地,愿借得仙人玉笛,長吹一片承平。”如題府縣官廳“雖賢哲難免過差,原諸君讜論忠言,常攻吾短;凡堂屬略同師弟,使僚友行修名立,方盡我心。”謹錄入其中,不再細評。
二、贈聯
曾國潘的贈聯以短小精悍著稱,除贈彭雪琴一聯為長聯“馮唐易老,雍齒且侯,三字故將軍,匹馬短衣春射虎;左抱宜人,右弄孺子,孤山林處士,蘆簾紙閣夜談龍。”其余都是七言贈聯居多。其贈聯文采粲然,顯示其作聯雄放蒼矯外內心真情流動的一面,
贈左宗棠
天涯懷友月千里
燈下讀書雞一鳴
須知左宗棠與曾國潘的政見有很大的分歧,在朝堂上多有爭鋒相對。然此并不妨礙兩人心中的互相欽佩與一些私交之情。此聯就寫得很動情,不類既生曾,何生左的感覺。
贈吳莘畬同年
夢泛扁舟鏡湖月
身騎瘦馬劍關云
此聯對仗極為工穩,一字不移,讀來韻律鏘然,題為贈同年,其實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內心與現實寫照,內心向往平和修身,無奈現實得征戰連年。
集詩聯贈劉蓉
此外知心更誰是
與君到處合相親
此聯錄自《養晦堂詩文集》,從曾文正集中可以看出,劉蓉,郭嵩燾,胡林翼,都是曾的至交。郭嵩燾曾寫道:“會曾文正公自京師就試歸,道長沙,與劉孟容舊好,欣然聯此。三人久居公棧,盡數月之歡。”此中劉孟容就是劉蓉,劉與曾相識在京師,曾秉燭夜談,兩人見識與興趣都相投。此聯說的正是此真摯情誼。
贈妓女大姑
大抵浮生若夢
姑從此地銷魂
一說贈妓女,一說贈女校書,聯以鶴頂格嵌入受贈人名。此聯給人溫柔味道,表現出道學先生外的心性活潑一面。
贈何廉昉
萬頃太湖,鷗與陶朱同泛宅
二分明月,鶴隨何遜共移家
太史,何栻,字廉昉,清江陰人,道光進士。曾任吉安知府。罷官后流寓淮揚,以鹽致富,大營第宅,曾贈以此聯。聯用陶朱公范蠡致富與何家何遜梅花典故,出以雅詞而恰如其人,典雅而工。
曾國潘的贈聯除了七言外,八言也是慣例。如贈胡潤之“舍己從人,大賢之量;推心置腹,群彥所歸。”贈澄弟“儉以養廉,譽洽鄉黨;直而能忍,慶流子孫。”贈蕭心莊茂才“大筆橫飛,顛張醉素;名山高臥,鶴骨松心。”另七言贈聯里不少文采卓然,仿佛盛唐詩句中摘出。如贈某人“穿市不嫌微雨濕;過溪翻喜板橋危。”如贈子龢“縱酒長鯨渴吞海;草書瘦蔓飽經霜。”如贈某人“高花風墮赤玉盞;老蔓煙濕蒼龍鱗。”如贈六如鎮軍“萬壑千巖擁仙府;金章玉句鳴天球。”等等。
三、挽聯
曾國藩寫得最好的,大家公認的還數挽聯。吳恭亨說:“曾文正聯語雄奇突兀,如華岳之拔地,長江之匯海,字字精金美玉,亦字字布帛菽粟。” 曾平生喜好對聯,撰作多多,對挽聯尤其用力。他的全集中,即收有挽聯七十七副。 據說曾為了練習挽聯水平,一個人在家里替那些還活著的朋友寫挽聯練手,有次被同鄉好友湯鵬撞見而與之絕交。由此故事說明曾確實是挽聯大家。下面不妨品讀幾則。
挽塔齊布
大勇卻慈祥,論古略同曹武惠
至誠相許與,有章曾薦郭汾陽
曾國藩對帳下兩個滿族將領特別推許,青眼有加,一是塔齊布,一是多隆阿,向有“多龍鮑虎”之稱。塔齊布曾取得湘潭大捷,對曾國潘扭轉戰局取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曾對塔感情尤深。咸豐五年,太平軍名將林啟容鎮守九江,塔齊布久攻不下,在軍中嘔血身故。在這副挽聯中,曾國藩強調了“勇”、“誠”二字,并把塔齊布比作唐、宋名將郭子儀、曹彬。
挽向師棣
與舒嚴并稱溆浦三賢,同蹶妙齡千里足
念吳楚尚有高堂二老,可憐孝子九原心
向師棣是曾的得力幕僚,湖南溆浦人,與舒燾、嚴咸齊名,英年早逝。此聯寫得搖曳多姿,情不自持。
挽乳母
一飯尚銘恩,況保抱提攜,只少懷胎十月
千金難報德,論人情物理,也當泣血三年
乳母,奶媽。曾國藩父曾麟書,對曾自幼嚴管、嚴訓。其乳母在曾家,對曾國藩照顧周到,極盡乳母之恩愛。乳母既亡,撰聯以挽。聯中化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漂母與韓信的典故。明白如話,感人至深。表達了他的感恩戴德之情,發自至性,樸實無華。足見曾國藩的倫理修養和道德境界。
挽莫友芝
京華一見便傾心,當時書肆訂交,早欽宿學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酒樽和淚,來吊詩人
莫友芝,字子偲,貴州獨山人。莫早年游北京時,在琉璃廠書肆同曾國藩相遇,二人一見傾心,遂定交。宿學,指積學之士。莫曾長期佐曾國藩湘軍戎幕,這就是下聯所指“江表十年”。全聯真情催動,不作假言。
挽伎春燕
未免有情,對酒綠燈紅,一別竟傷春去了
似曾相識,悵梁空泥落,何時重見燕歸來
這是一首挽伎女春燕的對聯。上聯寫別情,下聯寫傷情,此聯真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惆悵之情,聯語纏綿連環。
挽胡林翼母
武昌居天下上游,看郎君新整乾坤,縱橫掃蕩三千里
陶母是女中人杰,痛仙馭永辭江漢,感激悲歌百萬家
上聯敘說胡之母親看著自己的兒子馳騁沙場,戰功煌煌。下聯進而說胡有此戰績乃家教嚴母之功勞。此聯曾用拉胡作襯,入情入理,既歌頌胡之母,又側面推崇胡之功,可謂一舉兩得,真老狐也。據說曾對這一副尤其得意。他私下寫信問老弟:“胡家聯句必多,此對可望前五名否?”其情其態,簡直像個爭強好勝又心懷忐忑的小學生。
挽曾楨干
大地干戈十二年,舉室效愚忠,自稱家國報恩子
諸兄離散三千里,音書寄涕淚,同哭天涯急難人
幼弟曾楨干(原名國葆)在天京已經合圍、勝利在望的時刻病歿于軍中,做大哥的心中自然異常沉痛。 正如其挽曾國華“歸去來兮,夜月樓臺花萼影; 行不得也,楚天風雨鷓鴣聲。”手足情深。
在曾的挽聯里還有不少佳聯,如挽梅霖生太史鐘澍“萬緣今已矣,新詩數卷,濁酒一壺,疇昔絕紗景光,只贏得青楓落月;孤憤竟何如?百世貽謀,千秋盛業,平生未了心事,都付與流水東風。”挽謝春池茂才邦翰“春草系詩懷,有人慟哭謝康樂;秋風埋戰骨,無計招魂馬伏波。”挽柯小泉京卿樾“目君為承明著作之才,九列交推非獨我;思親以泣血悲哀而死,萬緣前定不由人。”等等
四、自箴聯
從《曾文正家書》篇章看出,曾國藩一生都在向立功力德立言的方向努力。“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勇猛精進,卓絕艱苦,如斯而己,如斯而己。”---《曾文正公嘉言鈔序》。是以曾國藩寫了不少的自箴格言聯,其寫的格言聯多以注重勸勉實用,注重身體力行,不泛泛空談。下面不妨品讀幾則。
養活一團春意思
撐起兩根窮骨頭
這是一副處世自勉聯。上聯指當下時局動蕩不安,戰火紛飛,曾有意披艱破險,收拾殘缺江山。下聯指其修身剛正,不阿不媚。
世事多因忙里錯
好人半自苦中來
這是一副自誡自勉書室聯。上聯自誡戒驕戒躁,宜慎獨而行。下聯自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半好人意指無完人。
依天照海花無數
高山流水心自知
此聯據說有個故事,曾滅太平軍后,帳下將軍都勸其自立為王,然曾深知自己是不會做出違背自己主張的事,所以寫下此聯反勸將軍們老實規矩。其實是曾深悉外圣內王之術,比一般人深思。
取人為善,與人為善
樂以終身,憂以終身
上聯語出《孟子。公孫丑》---“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下聯語出作者的《圣哲畫像記》,意為終身有樂處之意。全聯意思是學習別人的優點,更好與人交往行善。記住自己的樂處,并不得意過頭。
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
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此聯主要說明曾在時局中謹慎經營,如履薄冰。在詩文中仍以大丈夫情懷自勵。
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無官守,無言責,時事不聞不問,只將艱巨付兒曹
上聯寫曾的出身,地主家庭,以耕為主,然父輩望子成,送其入私塾讀書,并學有所成,成家在故里。整聯其實是回憶錄,回憶曾出山前的幽逸生活。
曾國潘的自箴格言聯易懂不晦澀,且多含有辯證法思維在里面。另有不少格言都是八字章法,是一大特點。如“不為圣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如“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居守口,獨居守心。”如“禽里還人,靜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極樂生。”如“矯激近名,揚人之惡,有始無終,怠慢簡脫;平易近人,樂道人善,慎終如始,修飾莊敬。”以上諸聯,吳恭亨《對聯話》中均有收錄,并認為其“談理較若深邃”,可“以代座右箴銘”,“不可徒作儷言讀”,堪稱的評。
綜觀曾國藩之楹聯大開大合,氣勢磅礴,得到許多聯話名家的推崇。其聯語往往體現為吳恭亨所說 的“以學力勝”又云“曾文正挽人聯語特沉雄,雖小小題目,咸具龍跳虎擲之觀。”朱應鎬《楹聯新話》所評:“湘鄉曾文正公、德清俞蔭甫太史以殊勛碩學咸精此體。蓋期事雖細,至其比事屬辭,得心注手,巧力并絕,非淹博閎深之士弗能也”。曾國藩的楹聯創作,在當時宋詩派與桐城派兩大陣營中十分顯赫,并得以影響眾多湖湘名家。曾國藩的楹聯占有一定的歷史地位,1922年2月,毛澤東當年的日記里曾抄錄了不少湖南老鄉曾國藩的楹聯,并給予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