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中小學教育》21年3月刊
妙用批評藝術提高小學生班級管理水平的思考----推薦人:胡陽新
湖北省巴東縣野三關鎮青龍橋小學 鄧中學 郵編:444324
摘 要:批評是班主任開展教育活動的基本形式。然而,批評也講究方式方法。批評得當不僅不會引起學生反感,反而會使他們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加以改正,使人對教師產生感激之情。反之,粗暴、不講究方式方法的批評會使學生“敢怒不敢言”,心存怨恨,教育效果不言自明。作為一名小學班主任老師,筆者在批評學生方面深有體會,本文對此進行了分析與闡述。
關鍵詞:小學 班主任 教育策略 批評藝術
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班主任如果還是用暴風驟雨般的訓斥來批評學生,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還會適得其反,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甚至還可能造成師生間的感情對立,增加今后教育、轉變的難度。相反,恰如其分的批評,不僅能讓學生改正錯誤,增強其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且還能增進師生感情,從而更好地接受老師的教育。因此,怎樣才能使批評恰如其分便顯得尤為重要。
一、靈活運用按時教育法,批評中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心平氣和地直面學生的不足和失誤,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法,幫其改正錯誤,促其不斷進步。我認為,對一些課堂上輕微違紀的學生,可以以目代言,用神態、動作、人格等作為暗示手段,給其警告,以保護其自尊心,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此時,教師無論是有聲語言或是體態語言,其內容多具點撥、提醒之功能,主要適用于心細、敏感、自尊心強、能知錯就改的學生。只要老師稍稍給予暗示,略作點撥,這類學生就會立即醒悟并改正錯誤。比如:我班的班長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平時表現一向不錯,但有一次在英語課練習對話時,卻借此機會與同桌高聲談笑。于是,我走到他身邊輕輕地敲了一下他的桌子,以示提醒。課后,他來我辦公室領取作業本時,我又順便暗示他:要努力學習,做同學們的榜樣,有時候,能改變現狀的只有自己……這樣點到為止,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有時候,一個眼神,一個細微的表情,足以讓學生讀懂老師對他的關心與愛護,學生自尊心得到保護的同時,也不影響課堂的其他同學,最重要的是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批評方式多元化,讓批評成為學生進步的動力
批評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采用哪種批評方式,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常用的批評方式有:
1.當眾批評與個別批評。這兩種批評方式不能偏廢,一般說來,應盡量減少當眾批評。學生課間犯的小缺點,校外犯的小錯誤,特別是早戀一類的問題,一般不適合當眾批評。當然,該當眾批評的事,若私下解決,就不能伸張正義,集體的正義樹立不起來,這對全班同學都有害而無益。
2.點名批評與不點名批評。大凡有經驗的班主任都知道,點名批評必須慎重,盡量少用。點名批評之前應考慮點名之后,被批評者可能有幾種反應、應如何對待,其他同學可能會有什么反應、應如何對待。若估計點名時被批評者可能大吵大鬧,那應該暫時不批評,認真核查事實,真正分清是非,然后再進行批評。但慎重歸慎重,態度還是要堅決,應該點名的,絕不可姑息。還有一種批評方式,就是班主任不點名,但大家一聽就知道在批評誰,批評者矢矢中的,被批評者卻無從發作。這種批評方式,變相剝奪了被批評者反駁的權利,使批評者處于優越的地位,可以毫無顧忌地諷刺挖苦,最容易傷害學生,被批評者一定懷恨在心,一旦有機會便進行報復。因此,你此時給他一箭,他必定彼時還你一槍。所以,班主任的批評,還是光明磊落的好。
三、懷著愛心,優化批評教育的語言藝術
班主任對學生的批評必須懷著愛心。懷著愛心,含著理解,說出話來就是教育型的,反之就是非教育型的。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批評,要注意語言的運用。
1.用表揚代替批評。每個學生都會有缺點和錯誤,但大多數學生都喜歡聽表揚話,不愿聽批評話,甚至一聽批評就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我們如果用贊揚來代替批評其不足,效果會更好。大家都知道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果”的故事,當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幾個同學時,他只是先制止了他,并沒有立即批評他,而且后來還獎勵了他四塊糖果。陶先生把第一塊糖果獎給王友時說:“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獎第二塊糖果時說:“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 獎第三塊糖果時說:“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 獎第四塊糖果時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塊糖果。”如果陶先生當時大聲訓斥:“你為什么用泥塊砸人?難道你不知道這是違反校規的嗎?”也許就沒有后面王友愧疚的哭了。
2.巧妙地指出不足。一些班主任在批評學生時也會先用贊揚的原則,但贊揚之后便來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但是”,有的學生一聽“但是”二字就反感,認為老師前面的贊揚是言不由衷,是批評的前奏,其結果,不但批評不會收效,就連前面的贊揚也被學生理解為虛情假意了。如果我們不用“但是”這個轉折詞,效果可能就不同。例如:“你在最近一階段表現不錯,如果你能更好地遵守課堂紀律,課后更認真地復習,相信你的成績會進步更快。”巧妙地指出不足,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的不足或錯誤,這樣的間接提醒比直接批評的效果要好得多,更容易為人接受。
四、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批評方法
我們批評學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有所悔悟,并在短期內改正錯誤。批評的目的能否達到,取決于班主任的批評方式。針對不同性格,不同脾氣,不同思想的學生應因人而異。批評學生應權衡利弊得失,也要適度。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教師應循循善誘,對于脾氣暴躁,自我意識強的學生,教師應用“交流式”的批評。例如我班一個同學,一次月考前被某科老師嚴厲批評,他一氣之下,該學科的試卷只寫了名字,以不答試題來宣泄心中的不滿,以此來報復老師,原因是老師得罪了他。看來老師在批評學生時應對癥下藥,把握好批評的分寸,嚴愛適度,恰到好處的適度批評,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對他的批評,引導其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別人,認識顧全大局的重要性,認識自己的問題所在,并激發其不斷完善自己的內動力。后來,我找他分析了原因,并告訴他不能因小失大,要懂得自己這樣做給自己帶來什么,批評他這可不是大丈夫之所為。通過我耐心細致的分析,他拿起試卷,認認真真的在我辦公室把試卷做好了,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只有教師關心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勿庸質疑,作為班主任對學生的嚴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評教育時諷刺、挖苦、奚落甚至辱罵、體罰,這與嚴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評應當是善意的,也要講究因材施教,特別是對屢犯錯誤的同學,應進行細致恰當的批評與分析,春雨潤物細無聲。
五、巧妙溝通,做好批評后的善后工作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們都是把批評看作貶義的,所以聽到批評時,心里總是不舒服,哪怕是最正確的批評,有時也會使批評者和被批評者產生隔閡、矛盾甚至怨恨。可作為班主任,在教育教學當中,對學生的缺點、錯誤又免不了要經常進行批評,有什么方法能消除這種由批評帶來的副作用,使之產生積極作用呢?除了前面敘述的幾點,還要努力做好后面的善后工作。所謂善后工作,就是在公開場合批評了學生之后,要和學生個別交換意見,向學生征詢你的批評與事實是否相符,請他談談挨了批評之后的想法,和他一起找出所以存在這些缺點、錯誤的原因,分析這些缺點、錯誤的性質以及這些缺點、錯誤可能會導致怎樣的后果,并一起尋求改正的辦法、途徑。
進行這種個別談話時,態度一定要誠懇,要以理服人,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一句話,要使學生從心里感到你確實是在關心他的進步,是在為他著想。如果通過交談,發現你的批評與事實不符,使被批評者蒙受了不白之冤,你就應該立即向他當面道歉,為他“平反”。作為一名好的班主任,千萬不能因為怕麻煩而忽視了這種批評的善后工作。
總之,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要懂得批評的藝術,運用情感與智慧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讓他們在感悟與體驗中學會感恩,學會理解,學會寬容。只有這樣的批評才是生動而具體的,才能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來自班主任教師的關愛與溫暖。
參考文獻:
[1]李建昌.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批評技巧分析及闡述[J].考試周刊,2019,20(6):186.
[2]王廣輝.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實踐中的批評藝術與技巧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14(24):21..
[3]李倩云.小學班主任管理中的批評技巧[J].小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14):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