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看網 讀覽天下 《中國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
初中生物教學反思與生物教師素質的提高
湖北省恩施州清江外國語學校 周城 郵編:445000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經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成長=教學經驗+教學反思。當代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生物教師要逐步完善自己,完善教學,使自己快速成長為一個成熟型教師,應該從培養“反思”習慣開始。在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粗淺認識。
1、“教學反思”的內涵及重要性
一個教師有沒有反思的意識、習慣和能力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專業發展的程度和專業發展的層次,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課堂教學質量的層次和課堂教學的品位。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教育行為表現及其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法,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對課堂教學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思維方法、推理過程以及語言表述進行積極的重新思考,最終真正地理解相應的教學活動,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和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
教學反思是一種創造性的過程,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能力、研究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進行調整,教學效果能得到有效提高,使自身教學質量得到總體的提高,使自己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
2、培養“教學反思”習慣的策略與方法
2.1 寫教后記
教后記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它能使教師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教學的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教師不僅要對課堂的事件進行客觀的描述,對事件的發生進行細致的分析,還要對相關問題提出研究方案,從而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更好地指導、改進以后的教學。撰寫教后記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記“敗筆”之處。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教師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多積累“病因”、“病例”,同時有的放矢尋找“辦法”,使之成為以后應汲取的教訓,教學就會逐漸趨于“完善”。例如講授“種群”這個概念時,看起來學生都掌握了,但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一片森林中的桉樹苗組成一個種群”。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理解“同種生物”既包括幼體還包括成體的所有集合。
②記課堂的成功之舉,主要包括教學過程中達到預設目標的做法和措施,教學思想、原理及方法的滲透、遷移和應用的過程,感觸與創新等。如在復習“有絲分裂與減數分裂”時,染色體行為的變化情況,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在教學中,把復雜、繁瑣的知識用簡明的字組成口訣:“有絲同源不配對,減Ⅱ無源難成對;聯會形成四分體,同源分離是減Ⅰ”。這就有助于學生記憶,深受學生歡迎。這些做法顯然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得意”之作。記錄它們的目的是供以后教學使用,并在此基礎上發展。
③記學生見解。學生總會有“創新的火花”閃爍,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思路和好的方法。如講授“運動性失語癥”和“聽覺性失語癥”時,學生經常混淆“S區和H區”,課堂上有一位學生說“speak”的意思是“運動”,可與“運動性失語癥”聯系,即S區受損傷,造成的疾病為“運動性失語癥”。這樣使學生記得深刻,不易混淆,對于這些具有創新性的獨到見解加以反思有助于開闊教學視野,督促教師更加認真備課,實現教學相長,這也可做為教學材料的養分及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得以補充和完善。
④記再教設計。每一節課后要反思教學設計是否需要修正,有沒有更好地促進學生課堂參與的設計,對課堂的教與學和得與失才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對如何再教這部分內容做些思考,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得到進一步地提高。
2.2 寫考后記
考試之后,通過師生交流、生生交流,對于得分率低的試題知識點上,教師要讓學生剖析錯誤的原因,暴露思維的過程,整理正確的解題思路、答題規律,并思考“如何避免同類錯誤反復出現?今后要注意什么?……”教師設計變式訓練并寫出考后記。
2.3 觀摩教學
實踐證明,觀摩課的次數越多,類型越多,教師的反思越深入。觀摩課后的教師交流討論,彼此交換所得信息,可以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如在學習“減數分裂”一節內容時,染色體組、同源染色體、姐妹染色體單體、四分體等與染色體有關的一組概念相互聯系,卻容易混淆。有的教師采取讓學生背誦和組織默寫的方法以強化記憶,這樣的方法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往往是機械地記住了概念的文字表達,而在具體的情境中又無法辨析和運用。而有的教師請學生繪圖分別表示一對同源染色體、一對姐妹染色單體、一條染色體、一個染色體組和一個四分體,可以更好地了解概念。還有的教師通過用橡皮泥制作減數分裂的過程,通過模型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更加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辨析。這樣,通過觀摩教學活動把各個教師好的做法綜合歸納,改進教學行為,使自己快速成長。
2.4 觀看教學錄像
對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錄像,課后觀看有助于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改善教學行為。教師可以通過觀看自己和同行專家的教學錄像,進行對比反思,再現教學中教師未能察覺的問題,是培養教師特定教學情境自我反思能力的有效手段。這種生動形象的教學反饋素材,比較容易激發教師的反思性思維,促進教師分析自己的教學過程。
2.5 傾聽學生的聲音
現代教育理論呼喚“傾聽教育”。教師在課堂上和教學內容講完之后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討論、交流、發言,真誠地聆聽學生的心聲,重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不同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在傾聽中進行教學反思,反思教學中難點如何突破,特別是針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反思其思維的障礙在哪,如何幫助他們沖破這些障礙,消除知識的盲點,積累經驗教訓,切實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6 集體備課
集體備課的目的是通過統一課程的教師在一起交流心得,分析教學進度,教學實施的辦法、手段以及組織形式等,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共商解決的對策。通過合作反思,將自己對某一教學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展現給同事或專家,通過這種教學交流,可以使教師的思維清晰,來自交談對象的反饋會激起教師更深入的思考自己的教學,在交流中取長補短、提升自己。集體備課不但有助于教師的課后反思,而且有助于教師的課前反思。
2.7 教學研究
對于生物教師而言,訂閱《中學生物教學》、《中學生物學》、《生物學教學》、《生物學通報》等專業教育期刊,認真閱讀每份期刊中的文章,并作以及時摘抄、整理、歸納,認真思考,品味其精髓,反思自己對相關教學理論的理解,必然會使自己的教育教研水平大有提高。如2010年第1期《生物學教學》上刊發了張曙輝老師的《中學生物學教師要學會聽課》,該文從解決聽什么、怎么聽等方面的問題進行闡述,對于年輕教師專業成長很有指導意義。教師將教學過程中最典型和最需要探討的教學現象集中起來,以現代教學理論為指導,通過教學反思,對它們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提煉出本質的東西并寫出來,可以促進教師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提高個人綜合素養。
教學研究也可以是教師通過教學反思,針對某個教學環節或步驟,通過收集素材,發現其中的問題,針對此問題開展研究,探索更適應于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
3、教學反思的意義
3.1 教學反思是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 只有經過教學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發現并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實際問題,教師的經驗才會升華到一定高度,且對以后的教學產生影響。教學反思可以使教師將理論與實踐、思想與行動聯系起來,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性知識的融合,提高教師的問題意識和教育科研能力,從而促使經驗型教師向研究型教師的轉化實現自身專業素質的發展。
3.2 教學反思是提升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途徑 教學反思能夠幫助教師從例行的教學行為中解放出來,以審視的態度判斷自己的教學,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學習,使教學方式科學、教學手段高明、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使教學能力大大地得到鍛煉和提升。
3.3 教學反思是有效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的途徑 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實踐以及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能得知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適宜性,也能知道自己教學過程中某些不當做法,這樣便于對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進行調整,教學效果也就能得到有效提高,使自身教學質量得到總體的提高。
總之,教學反思不僅是教師職業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的一個重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