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胡陽新 郵編:444324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走過了一條艱難曲折的發展道路:產生于兩次鴉片戰爭后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發展于甲午戰爭后;進一步發展于20世紀初;短暫繁榮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無暇東顧的間隙;日益萎縮于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新中國成立后,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近代經濟結構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代表著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壓迫和排擠,它始終沒有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形式。
一、發展歷程
第一階段:資本主義萌芽階段
①出現時間:明中后期。地點:江南一些地區。
②背景:在農業、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發展前提下。
③出現標志:手工工場的出現。以絲織業為例,“機戶”開設“機房”,雇用“機工”勞動,機戶就是早期資本家,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 ”就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標志資本主義萌芽。
④在清代發展的表現:規模擴大了;分工細密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了。
⑤緩慢發展的原因:農民受剝削重,極端貧困,無購買力;地主和商人賺錢買房置地,影響擴大再生產;封建國家重農抑商;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在此,一方面點明,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是在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進步成分,體現了歷史發展的要求和前進的方向,它們是封建制度的異己成分,它們的成長在削弱和瓦解著封建制度,是封建制度衰落的表現。另一方面將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與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相比較,得出不同點。
第二階段:產生階段
1、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沿海地區)
2、原因:
①鴉片戰爭前,中國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鴉片戰爭后,外國的工業品開始傾銷到中國市場,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
② 外商企業的刺激。外商在華投資建廠和洋務派興辦近代工業,吸引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
③ 洋務運動的誘導。洋務派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工業企業,促進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產生和發展。
這樣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了。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也誕生了。
3、企業:①上海發昌機器廠;②上海洪盛機器碾米廠;③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④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
4、主要特點(根源:半封殖民地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資金不足,市場狹窄,勞動力素質低,科技力量薄弱);②歐風美雨,催其早產:外國侵略瓦解自然經濟,促使資本主義產生。③夾縫中求生存,具有兩面積性: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制,具有革命性和妥協性的統一。
5、影響:①經濟: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推動商品經濟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
②政治:壯大無產階級的隊伍,推動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③思想: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和民主革命的發展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三階段:初步發展階段
1、時間:19世紀末(甲午中日戰爭后)
2、原因:①內因: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②外內:外國侵略,資本輸出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
3、表現:
①商辦企業數量增加;②企業規模擴大;③資本總額增加;④由沿海向內陸拓展。
4、影響
①經濟上: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進步,進一步抵制了列強的經濟侵略,進一步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②政治上:民族資產階級的隊伍壯大,登上歷史的舞臺。
③思想上:向西方學習開始由器物層面轉向制度層面(戊戌變化、辛亥革命)。
第四階段:短暫的春天(進一步發展)階段
1、時間:1912年—1919年(一戰期間)
2、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障礙;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③抵制外貿,提倡國貨等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高漲;
④實業救國,愛國思潮的推動(中華民國頒布政策,獎勵實業)。
3、特點:①時間短;②輕工業為主(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快);③發展不平衡,包括行業不平衡和區域不平衡(根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④民族工業受到封建勢力和列強的控制,不獨立民族資本主義弱小,封建勢力強大,受到種種束縛。
4、影響:①政治上:壯大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隊伍,推動中國由舊民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②經濟上:進一步瓦解自然經濟,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③思想上: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推動西方啟蒙思想的進一步傳入。
第五階段:衰落階段
1、時間:1919年至1927年;
2、原因:一戰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第六階段:曲折發展階段
1、較快發展: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年至1936年)
(1)原因
①南京國民政府實現了國家的基本統一;
②南京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農業、工業和交通運輸業。
(2)表現
①棉紡織業、面粉業和新興工業部門(化學、橡膠工業)都有較大發展。
②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創歷史最高紀錄。
(3)影響
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基礎。
2、全面萎縮階段: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至1945年)
(1)原因
①日本全面侵華,在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②南京國民政府的反動統治(在國統區實行戰時體制,強化對經濟的全面控制,官僚階層控制經濟命脈,壓榨民族企業)。
(2)影響
①官僚資本迅速膨脹,民族日益萎縮。
3、陷入絕境(1945年至1949年解放戰爭時期)
(1)原因
①美國的經濟侵略和經濟掠奪加劇;
②國民黨反動統治(蔣介石賣國家主權,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協議》增加苛捐雜稅,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官僚資本進行經濟壟斷,掠奪民族企業)。
(2)影響:民族工業受到國內國外雙重打擊,陷入絕境,工廠紛紛倒閉。
4、走向新生(1949年至1956年)
(1)原因:①新中國成立,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②建立社會經濟基礎的需要;
(2)表現:①保護私營工商業的合法經營和發展,開展“五四運動”,打擊不法資本家。
②合理調整工商業,利用民族資本主義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
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二、制約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根本障礙: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民族工業一開始就受到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剝削。
(2)外國資本主義是民族工業的最大障礙:西方列強通過限制機器出口阻止民族工業發展;通過不平等條約攫取種種特權、控制海關等手段大肆傾銷商品掠奪原料,擠壓民族工業的生存空間;帝國主義的侵華戰爭直接摧殘了民族工業;二戰結束后美國一度壟斷中國市場。
(3)民族工業的發展受到本國封建主義的嚴重束縛:甲午戰前民族資本始終沒獲得清政府認可;各級反動政府用苛捐雜稅勒索民族工業;軍閥官僚政府大舉外債、濫發紙幣等也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4)官僚資本阻礙:官僚資本通過國家資本主義措施占據國家資本,推行統制經濟政策,通過統購統銷、專賣制度,利用政治特權掠奪財富;還通過資金入股等方式侵蝕民族工業。
(5)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足(缺乏資本、技術、人才、市場等)、后天畸形(主要在輕工業、沿海和通商口岸,未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
三、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特點分析
第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1936年,資本主義現代工業產值只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0.8%,加上工場手工業產值是20.5%。1949年現代工業產值也只占工農業產值的17%,加上工場手工業是23%。而在這少量的現代工業中,民族資本經營的又是非主體部分。其力量之弱可見一斑。
第二,在民族工業中,工業資本所占的比重小,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所占比重大。抗日戰爭前,民族資本中80%是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它們與工業資本的比例極不相稱。民族資本的這種組合的不平穩狀態構成它的最大弱點,使它無法擺脫對帝國主義資本、封建經濟和官僚資本的依賴,民族資本沒有自己獨立的生產基礎。
第三,民族資本主義工業主要是以紡織、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缺乏重工業的基礎,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形成完整工業體系。在技術、設備以至原材料方面不得不依賴外國壟斷資本和本國官僚資本。因此,有人說,中國工業只不過是裝配工業(即以外國零件裝配成機器)或加工工業(即以外國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商業資本因無強大的國內工業,它所經營的不是批發外貨,就是躉賣原料。這種情況表明了中國民族資本缺乏獨立性。
第四,民族資本所經營的工業,規模狹小,經營分散,技術設備落后,勞動生產率低。多數工廠沒有現代化的機器設備,大多為手工業工場。這種情況,使得民族工業的產品成本高,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民族資本以其分散落后的生產,要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壓力下掙扎圖存,它唯一的辦法就是加大對工人的剝削,力求獲得最大的剩余價值。他們十分害怕工人的覺醒和革命的發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這里。
第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勢力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相當一部分民族資本家的前身是官僚、地主,他們的資本是由地租轉化而來的。不少民族資本家的親友是封建地主,他們在農村進行著封建剝削。由于經營工商業沒有獲利的確實保障,一些民族資本家還用經營工商業所獲得的利潤,到農村去購買土地,然后出租給農民,從而兼有資本家和地主這樣兩重身份。正因為民族資本主義同封建的地主所有制的關系相當密切,他們也就不敢提出徹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政治綱領,從而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去動員和組織中國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的力量。
四、中國近代幾種并存的經濟成分
(1)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自然經濟是封建社會經濟的基本形式,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這里的“足”并非富足,而主要是指維護較低生產力水平上的男耕女織和很少商品交換這種經濟形式。其發展趨勢是走向解體,但長時期內繼續存在并占主導地位,是晚清政府、北洋軍閥政權的經濟基礎,是中國社會最落后的生產關系和阻止中國進步的根源。因此中國要富強必須反封建。外國資本主義企業是適應西方列強侵略需要而在中國出現的經濟形式。在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下其勢力突飛猛進,從60年代起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漸控制了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上外國侵華勢力事實上成了凌駕于清王朝之上的“太上皇”。中外反動經濟政治勢力勾結是造成中國人民苦難、阻礙中國發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國要富強也必須反侵略。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近代前期最進步最革命的經濟成分,主要表現是為社會變革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提供了經濟基礎。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缺陷--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在得到長足進步后仍然無法改變這一局面。從分布區域上看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從資金技術上看難以與外資抗衡;從部門上看主要是輕工業;從發展原因上看客觀上是西方列強矛盾提供的一個機會等等。不難看出其發展的艱難和軟弱,這也必然決定了資產階級政治運動的缺陷和失敗。
(2) .官僚資本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經濟。
對官僚資本主義,需要明確,它是中國的“土產”,但它并不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而是為了適應列強在華傾銷商品、資本輸出和掠奪資源而產生的,它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它產生和發展的規律與西方資本主義截然不同,尤其能表現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的特點。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起步就以壟斷的形式出現等等。新民主主義經濟,首先肯定它是“革命型”經濟形式。它并不是一種完整的經濟形式,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特殊性質決定的處于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過程中的過渡形式。新中國成立以前的新民主主義經濟主要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根據地或解放區的經濟基礎。正如民主革命陣營由多個革命階級階層組成一樣,它本身又是由多個經濟形式構成--一個體小農、小工商業者、開明的地主富農、民族資本企業也包括在內,以及帶有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農業互助經濟和公有性的軍事和民用企業等。正因為是作為革命過程的過渡經濟,所以更重要地表現為革命經濟政策: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保存或限制富農經濟,保護中小工商業者,反對官僚資本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著民主革命各革命階層的經濟利益。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不斷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的過程。
(3). 中國近代經濟形式的發展趨勢和相互關系。
這一時期并存的經濟形式: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以及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關系:①自然經濟依附于外國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阻礙民族資本主義;同時其他四種經濟形式的發展都在瓦解著自然經濟。②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相互勾結、依賴、相互矛盾。③民族資本主義在封建經濟、官僚資本和外國資本主義夾縫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時又具有依賴性。④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受著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同時其發展在日益改變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況。發展趨勢及政治影響: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外反動勢力壓制和排擠下,日益萎縮,證明在中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道路走向末路。②封建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主義經濟處于衰落消亡的過程中,中國反動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的國民黨政權走向覆滅。③新民主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并成熟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狀況最終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