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國家采用武力侵略中國,強迫清政府與其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中攫取了協定關稅、設立租界、領事裁判權、片面的最惠國待遇等特權,控制了中國社會經濟命脈,從此,中國逐漸地從封建社會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并建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體系。
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從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袁世凱竊取政權后,中國進入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袁世凱在經濟上表示要以發展"實業為先務" ,并令有關部門制定和頒布了一些經濟政策和法令,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時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袁世凱政府卻出賣國家經濟主權,以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并借外債達47870 萬元。
1918~1927年,帝國主義不僅控制中國社會經濟命脈,而且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
這個時期,由于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軍閥、地主階級、官吏殘酷地統治、壓迫和剝削農民,造成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和衰落,大批農民破產。中國農村經濟衰落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期間,由于帝國主義在中國大量收購農產品,運往歐洲市場;壟斷階級擴大資本輸出,在中國投資建立工廠,就地利用廉價農產品作為原料;中國民族工業興起對農產品原料的需求日益擴大;這一切都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而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則是促進農產品商品化的一個原因。據有關資料記載,1913~1921年,中國對外貿易總值從973469千海關兩擴大至31507376千海關兩。
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農產品商品率提高。因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商品入侵農村,破壞了農村的自然經濟,迫使農民多售農產品換取貨幣,購買工業品。因此,農民出售的農產品在全部農產品中所占比重不斷提高。1921~1925年,河南、河北、山西、江蘇、浙江、福建、安徽等省的農民出售的農產品約占全部農產品的40-60 %左右。
二是商品性作物播種面積擴大。主要是棉花、大豆、花生、油菜、芝麻、小麥、玉米等商品性作物播種面積不斷擴大。 1924~1929年度棉田面積在總耕地面積中所占比重從1914~1919年度的14%上升到18%,而稻谷、小米、大麥、高梁、罌粟等自給性作物的播種面積則逐漸減少。擴大經濟作物播種面積,不僅破壞自然經濟結構,而且使經濟作物商品化的程度繼續擴大。
三是農業產品出口增長。這是農產品商品化發展的一個標志。這個時期,中國農村逐漸成為帝國主義的農業原料產地和工業品傾銷市場。從辛亥革命后至1927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額成倍增長,進口商品有洋油、砂糖、紙煙等,出口商品有農產品及手工業品等。1920~1930年,農產品原料出口額分別占出口總額的36%和45%以上。棉花、煙草、茶、絲繭、大豆、花生、豬鬃、桐油、木材、皮革等農業原料在出口商品中又占重要地位。
農業資本主義是在中國農業自然經濟瓦解和農產品商品化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業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發展有以下標志:
一是富農經濟的興起。20世紀20年代,隨著小農經濟的分化,大部分農民失去土地,紛紛破產,淪為貧雇農;少數富裕農民發財致富,購買土地,成為富農。富農除自己參加勞動外,雇傭長工經營,出租土地,放高利貸,有的兼營工商業,如創辦榨油作坊、開設店鋪等。如" 上海彭浦創立江南養雞場,資本3 萬元,雇傭數名工人".這樣,在農村經濟中出現了資本主義的雇傭關系。但富農僅占農戶總數的5-10%左右,占耕地總面積的30%左右。在封建關系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一般很難發展為農業資本家或租地農場主。但富農經濟的興起,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加劇了農村的階級分化。
二是出現了農墾公司。清朝末年,在農業中出現了墾殖公司。北洋軍閥年代,農墾公司有所發展。1912~1919年,全國有農墾公司171 家。農墾公司是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方式,大都是合股投資建成,投資人主要是軍閥、官僚、買辦商人、工業資本家和華僑等。農墾公司主要是從事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經營活動。其經營范圍包括種棉、造林、種桑、種橡膠、飼養牲畜和經營園藝等,因農墾公司的經營目的是以廉價領取官荒,從事土地投機買賣,放佃收租,牟取利潤,因此,它既具有資本主義農業的經營性質,又具有封建的色彩。
三是經營地主增多。20年代,中國的經營地主日益增多。所謂經營地主,就是指占有較多土地,自己不參加勞動,而靠雇工種地,以剝削雇工剩余勞動為生者。經營地主除經營土地外,還建立商店,從事商業活動,剝削雇工。有的放高利貸,剝削農民。因此,經營地主不僅具有封建性質,而且具有資本主義性質。但中國經營地主數量不多,無法象普魯士式或美國式的地主那樣向農業資本主義化發展。
20世紀20年代,隨著自然經濟的解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手工業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它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中國手工業歷史悠久、行業多。這個時期,中國的農村手工業如紡織、織布等獲得了較大發展,生產規模也不斷擴大。1919年,河北高陽縣有414 個村莊從事手工織布,有織戶11000 多家,1926年,織布機從1919年的19000 架增長至29000 架,年產布達500 多萬匹。紡織收入約占農戶總收入的80%。
二是出現了資本主義手工工場。由于手工業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一部分資本實力雄厚的手工業者逐步擴大織機等生產資料,雇傭工人生產,于是出現了手工業作坊或手工業工場,每個工場約雇傭工人5-14人左右。這樣,在手工業織戶中出現了資本主義關系。同時,包買商也將農村中分散的手工業者組織起來,建立分散式的手工工場,雇傭織戶、支付工資,于是織戶和商人之間出現了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煙業、榨油業、織布業、麻布業等行業中也產生了資本主義手工業工場。
三是手工業從盛至衰。20世紀20年代末,由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壓制,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手工業工場向近代機器工業發展,從此,中國的手工業從昌盛走向衰落,現有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也日益減少了。1923年,熱河有包買主67戶,1929年減為40戶,減少了40%。1919~1927年,中國的主要手工業品,如綢緞、繭綢、土布等15種產品的出口數量都下降了30-70 %左右。隨著手工業的衰落,工場倒閉,工人失業。
20世紀20年代,由于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侵略的刺激和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其表現如下:
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官僚資本主義工業企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其主要表現:
一是擴大官辦軍工企業。辛亥革命后,一部分官辦企業轉到了北洋軍閥政府手中,北洋軍閥集團,除繼續經營這些官辦、商辦、官商合辦的軍工企業外,還撥款擴建原有企業。1921年,擴建了河南鞏縣兵工廠等。
二是建立新軍工企業。20年代初,湖南軍閥建立了湖南兵工廠,有工人500 多人,專門從事軍火生產。
三是官辦民用企業增多。1914~1919年,中國資本投資建立了廠礦企業379 家,資本總額計8580萬元。20年代,北洋軍閥官僚集團投資建立了一些官營民用企業、工礦企業。黎元洪在山東建立了中興煤礦,周學熙在天津創辦了華新紗廠,交通系在山西建立了同寶煤礦等。北洋軍閥集團在經營官辦民用企業中獲得了暴利。1919-1924 年,中興煤礦的年均利潤高達200 萬元。北洋軍閥官僚資本創辦的企業控制了中國煤礦產量的50%以上。
20年代,銀行業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其發展的標志:
一是銀行數量及資本的增長。辛亥革命后,銀行業迅速發展。1912-1927 年,中國的銀行數從1896-1911 年的17家增長至186 家,銀行資本也從1912年的3630萬元擴大到15800 萬元。這個時期,經價實力較強的銀行是新華商業銀行、中國實業銀行、上海銀行和大陸、中南、金城、鹽業銀行等。但在競爭中先后有135 家銀行倒閉。
二是銀行業擴大。這個時期,銀行除經營一般存款、放款業務外,還代行國家銀行職能,鑄造貨幣、發行紙幣、發行公債等。銀行業務主要為帝國主義、軍閥政府、官僚買辦階級服務。銀行利率為10%以上。
三是錢莊業萎縮。錢莊,又稱銀號,是20年代的一種信用機構。它分布于上海、北京、天津、沈陽、廣州等大城市。主要經營兌換銀錢、存款放款、開發莊票、發行銀錢票等業務。在北洋軍閥時期,錢莊業開始萎縮、衰落,并逐漸被銀行業取代。1916年,各錢莊有資本24603 萬元,占銀錢業資本總額的87%;而銀行有資本3780萬元,占銀錢業資本總額的13%。1920年,錢莊資本減少至3131萬元,在銀錢業資本總額中占37%,而銀行資本增長至5199萬元,占銀錢業資本總額的63%。1926年期間,隨著銀行業的發展,中國出現了華北財團、浙江財團、華南財團三大財團系統,這意味著金融壟斷的產生。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至20年代末,因帝國主義無力加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等原因,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1922年,中國民族工業企業從1914年的146 家發展為379 家,民族工業資本也從4100萬元增長到1.6 億元。1927-1930 年,全國華商紗廠計有376 家,紗錠為1268萬枚。而且生產機械化水平也有所提高。
另一方面是民族工業部門行業增加。在民族工業中除了紡織、面粉、針織、卷煙、火柴、造紙、制糖、榨油等輕工業外,還有采礦、煤炭、鋼鐵、機器制造、水泥等重工業。但輕工業較重工業發展快一些。
這個時期被稱為民族工業發展的黃金時代。著名的民族工業企業有榮宗敬兄弟創辦的申新紡織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大中華橡膠廠,中華第一針織廠,永利化學公司,久大鹽業公司,民生實業公司,漢冶萍公司等。這些公司的特點是資本雄厚、規模大、有經營特色。
再一方面是資本主義手工業工場的發展。這個時期,在紡織、冶煉、鹽業、瓷器等工業中建立許多資本主義手工工場。20年代末,全國棉紡織業計有資本主義手工工場2000多家。城鄉手工業產值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為30%。
此外,北洋軍閥政府為了取得資產階級的支持,在20年代期間,先后頒布了一些保護民族資本工業的法令,如獎勵工藝品章程、公司條例及其實施細則、公司法、商標法、商品檢驗法等。這些法律、法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但自1930年以后,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國家官僚資本的壟斷,南京政府的搜刮,民族工業逐漸衰落。主要是工廠減少,開工不足。如1930年全國新設工廠119 家,1932年減至87家。
1935年以后,中國民族工業又獲得了明顯的發展。1936年," 全國新建工廠193 家,全國登記的工礦企業計2441家。"。
隨著工農業的發展,商業也有所發展。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對外貿易額增長。1929~1931年,中國的商品出口貿易額從1919~1921年度的9 億元增長至14.6億元,進口額從12億元擴大到21億元。這個時期,出口商品主要有絲、茶、花生、棉花等農產品和手工業品。進口商品主要有棉紗、棉布、紡織品、煤油等。由于帝國主義國家實行高關稅政策,壓低價格,造成了中國商品出口貿易額的下降,阻礙了中國農業生產的發展。
其次是國內商業的發展。中國國內商業發展的標志:
一是,商業行業增加。在商業中,除了經營洋貨、西裝、呢絨、皮鞋、珠寶首飾等行業外,還出現了大飯店、咖啡店、舞廳、夜總會等新行業。其服務對象是洋人、買辦、資產階級和地主等。
二是,出現了資本主義商業制度和經營方式。在20年代,先后出現了北京證券交易所(191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1920年),自1921年以來又出現了面粉、金業、雜糧、花紗布等交易組織。
三是,出現了一些新型的商業企業。這個時期,在商業中出現了百貨商店、商業公司等組織,著名的有:上海先施百貨公司(1917年)、寶元通公司(1920年)、上海永安公司(1918年)、美亞絲綢公司(1920年)、大新公司等,這些新型商業企業,都按照資本主義方式從事商業經營活動,牟取商業利潤。
從1935年至1936年,中國的對外貿易獲得了迅速的發展。1936年對外貿易額從1935年的14.95 億元增長至16.48 億元,擴大了10%以上。
1935年10月,國民黨實行幣制改革后,國家官僚資本加強對民族工商業的控制與管理,并提高官僚資本在全國工商業資本中的比重,這個措施限制和阻礙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