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自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推薦人:胡陽新
湖北省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 李國翠 郵編:444324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的目標應當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人”。葉圣陶的語文教育思想中一條重要理論就是教師是為了不教而教,隨著社會和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我們完全可以斷定,今后的文盲乃是不會自學的人,決不會是不會識字的人。本著這一原則,語文的教改故而不能只注重短時間的效率,而應是從長遠的觀點出發,交給學生們學習的方法,這種方法應該是終身受益無窮的。目前,傳統的理論是培養學生讀、寫、聽、說能力,而筆者認為這四種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應放在一切能力之首。下面試從三個方面論述這一問題。
一、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可能性
按學制計算:一個學生六歲上學,十二歲念完小學,十五歲初中畢業升高中,經歷了學習被動階段和主動階段,到了高中應該是主動進攻階段了。一般說來,小學生的學習自覺性較差,需要老師帶強制性的灌輸知識,到了初中,學生一般會利用工具書認讀課文了,但由于語文知識方面還學得不多,某些問題還需依靠教師講讀,所以這個時期學生一般不評價教師授課水平的高低。他們開始感到知識的大海是無邊際的。到了高中,情況就變了,學生一般都已掌握了一些自學的簡單方法,如開始讀小說注重情節和人物;讀散文開始注意結構和語言;讀詩歌開始注重意境和韻律等等。如果教師在這個時候,仍然象初中階段那樣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那就會使學生倒口胃,認為語文教學就是那么一回事,每篇文章要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千篇一律,枯燥無味。有遠見的教師一定會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因為自學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括了認讀、理解、聯想、思考、表達、創新六個方面,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對一篇文章能提出問題、能分析問題、能解決問題、能表達問題。
高中生的年齡一般在十六至二十歲之間,這時候正值一個人理解能力最強,記憶力最好的黃金時代,如果教師有目的的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是完全可能的:
其一、因為這個年齡的青年興趣廣泛,求知欲強。他們之中大多數已開始擺脫父母的孩提教育和媽媽教育,開始到學校寄宿過獨立生活。他們開始羨慕成人的那種穩重,特別羨慕個別教師的那種對知識的滔滔不絕的解說;他們希望自己有口才,有能力占勝別人;希望自己有多方面的知識。課堂內的教學已不能滿足他們的知識胃口,他們開始讀大部頭的書,學會引經據典,學會自己找理論根據去反駁別人,來證明自己看法的正確性。
其二、這個年齡層次的青年想象豐富,無所顧及。他們對現有的生活規律已不滿足,開始幻想美妙的明天,開始設計自己色彩斑瀾的生活之路,開始注重儀表、服裝、發型。除學校開設的課程外,課外大部分學生已開始讀《紅樓夢》、《水滸傳》、《人生與伴侶》、《家庭》等書刊,有時看到有趣時,甚至連上課時也看,無所顧及,分析其原因,大部分學生認為語文課千篇一律,枯燥無味,如同老北京的傳說。還不如雜志上的文章過癮。 那么究竟教育學生怎樣對待課外書刊呢? 這就急需要教師對他們的自學及時加以指導和幫助。
其三、高中時代的學生大都熱情飽滿,富于開拓,不僅喜歡順向思維,也喜歡逆向思維。他們通過自學得來的知識在課堂上開始評價教師講課的風度和技巧,特別是知識性方面的錯誤非常敏感。筆者在給學生上莫泊桑的短篇小說《項鏈》一文時,大家共同討論瑪蒂爾德夫人形象的意義,有幾個學生就提出自己與傳統說法有悖的觀點,說瑪蒂爾德夫人是一個忠于愛情,勤勞健康、恪守信用的家庭主婦,并能就文章的內容舉例說明。此時,筆者因勢利導,點撥全文的中心事件是借項鏈、戴項鏈、丟項鏈、賠項鏈。告訴學生評價人物時不應只停留在局部和表面現象上,更重要的是看一個人的行為動機。這樣一點撥,同學們很快統一了認識,認為瑪蒂爾德是“一夜風流,十年辛酸”,是自討苦吃。同時我在課堂上鄭重向學生表明,持有這種意見的學生富有開拓精神,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果在學業上能有這種精神,那是很可寶貴的。
綜上所述,培養高中學生以自學為主不是不可能,而是勢在必然,完全可以。
二、改進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
語文學科的教改,說來說去,無非兩個方面,一是教材的改革,二是教法的改革。
教材改革應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項式為多項式。在全國統一規定基本篇目之外,應允許各地區的教師另行編輯鄉土教材,從而為各地的經濟建設服務。關于此類問題,本文不再重點論述,筆者認為重點論述的是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這兩點又應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核心。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因為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是科技發展的時代,只有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力,才能在科技信息的洪流中及時地充實自己的知識 ,提高自己的技能 ,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對今后的繼續學習和從事工作都有重大的意義。這種能力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學習的組織能力。包括接受和擬定活動的任務,合理規劃活動和創造良好的活動條件的能力;二、篩選吸收學習信息的能力。包括查閱圖書目錄,使用各種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能從中辨別真偽,進行取舍;三、進行學習智力活動的能力。包括形成活動動機,聚精會神的領會教材,合理的識記,能發現問題,從中找出主要的東西,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獨立地進行練習,在學習認識活動中進行自我檢查等能力。這幾種能力構成一個有機的系統,各種能力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缺一不可,故而我們必須全面認真的培養。
要認真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作為教師施教切忌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應多用導讀法、啟發法、質疑法,堅決改掉一節課滿堂灌的陳舊教法。大膽讓學生按照老師布置的預習思考題去自學,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功能,展現訓練為主線的施教方法,逐步養成學生的自學習慣,就一篇文章而言,其步驟可為:1.審題通讀,識體寓目。2.圈點勾畫,認字查詞。3.詩句分段,譯注編綱。4.略懂章法,明確中心。5.抓住關鍵,深入分析。6.略領特色,提出難點。7.摘抄佳句,精讀背誦。8.縱橫比較,舉一反三。9.查問思議,解決問題。10.小結練習,自測自評。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教學環境,系統運用暗示、聯想的方法對學生進行一種以學生思維為主要的教學方法,它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之中產生超強記憶力和最佳思維力,使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之中學到知識。
三、課型設計的改革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保證
搞教改并不是什么搞“花花點子”,而是從學生的實際,教學的要求,科研的趨向出發,以實效為標準。呂淑湘先生也曾說過:“教學,教學,要教會學生學”。從語文教學全過程來看,學生始終應是主體,最重要的不是使學生掌握學習內容,而是讓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達到會學。根據語文課的特點,它雖然具有工具課的性質,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不能讓學生從小學到高中永遠是學生,如同母親希望自己的嬰兒不要一輩子靠吃媽媽的奶生活一樣,而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也可以讓學生當老師。教師應大膽的把那些課外閱讀課或淺顯的文言文課文讓學生自己教,教然后知困。這樣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自然鴻溝就會縮小,會在心里上鼓舞學生更加富于進取。因此,筆者認為高中每周如開設五節語文課,那么可以這樣分布:示范課、質疑課、表達課(含語言表達和習作課)、檢驗課、講評課。如每周按六節計算,可這樣安排:教師示范輔導課二節,學生自學二節,作文和口語表達各一節。這樣既兼顧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這樣不斷改進授課類型,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才能落到實處。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綜合藝術,又是一門科學。教法上是無統一標準的,應允許百家爭鳴,但應立足于宏觀和微觀的研究,要強調培養能力為主,因為語文課知識幾乎涉及一切科學領域,如果對一個學生來說,語文課學得不好,其他學科就會受到影響。科學家們預言:二十一世紀將是語言學科領先的世紀,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不要妄自菲薄,而要順應歷史潮流,千方百計地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語文水平,這應當是我們廣大語文工作者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神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