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情境,激發自主探究欲望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比如,上《瀑布》這一課時,要學生背對講臺,播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聽,爾后問:“剛才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想想這聲音像什么?”有的學生回答:“嘩嘩的流水聲,就像大海的驚駭浪。”有的說:“像洪水從山上直瀉下來的聲音。”這時,教師說:“瀑布為什么會發出這么巨犬的聲音?瀑布是什么樣子的?請同學們轉身看錄像。”這時,學生迫不急待地轉身來看瀑布,當學生看得如癡如迷時,教師滿懷激情地朗讀詩歌第2、第3兩節。“山路忽然一轉,啊,望見了瀑布的全身……時時來一陣風,把它吹得如煙、如霧、如塵。”在這里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又特意讓學生背著講臺聽,激發著聯想,也激發著探究瀑布偉大景觀的欲望的。為了解瀑布的景觀打下思維定勢。當學生轉身看到瀑布的景象時,如身臨其境、聽其聲、觀其境,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在歡樂的心態中學習知識。
二、開放課堂,發掘自主探究潛能。
在富有開放性的問題情境中,學生路開闊了,思維火花閃現了,這時教師如果沒有給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學生又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這樣會嚴重阻礙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學內容的設計盡量是開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要為學生提供探究的機會,那就是要變先.講后練為先嘗試再點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這樣有利于學生主動再創造,有利于學生猜測與驗證②。如教學《鳥的天堂》群鳥齊飛、眾鳥齊鳴這一部分時,我是這樣組織的:“你們喜歡學鳥的哪些句子,為什么?”這時,有的學生回答說:“我喜歡‘我繼續拍掌,樹上就變得熱鬧了,到處都是鳥聲,到處都是鳥影。’這句話。它使我想象此時此境,鳥兒飛得很快,看不到鳥兒的具體形態和數目,只能聽見它的聲音,看見它們的影子掠過,我覺得這樣寫非常。”有的說:“我喜歡大的、小的、花的、黒的、有的站在枝頭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這說明各種顏色的鳥很多,我見都沒有過。”另一個接下說:“我也喜歡這句,從叫、飛、撲這幾個描寫鳥的動作的詞,我覺得鳥生活得很快樂。”還有的說:“我喜歡描寫小畫眉的那段話,那只小畫眉樣子真可愛,叫聲非常悅耳。”在這種開放式的教學中,學生的路開闊了,思維的火花閃現了,學生以積極主動態度參與探究。
三、適時點撥,誘導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學中,教師是引導者,基本任務是啟發誘導,學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務是通過自己的探究,發現新事物。因此,必須正處理教師的“引”和學生的“探”的關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邊際去探究,也不能過多牽引。我們認為:“一是要適當點撥。當學生在思維的轉折處,或知識的重、難點處經過自身的努力,還感到無法解決時,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撥,給學生某種啟發性啟示,撥開學習上的迷霧,使學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點撥的關鍵是要符合學生的需要,使學生能順利進行探究。如教學《跳水》第4段,學生細讀后,教師提問:“船長用什么辦法來救他的孩子?”這時學生回答后,教師又問:“除了船長的這個辦法,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可以救孩子?”這時,學生們有的說:“可以給孩子送上繩子,讓他們抓住繩子溜下來。”有的說:“可以在甲板上鋪上厚棉被。”有的說:“可以派直升飛機去救他下來。”等等,大家各抒己見,但都停留在用什么辦法救孩子上,這時我感到需要適時點撥、誘導。于是,又問:“這些方法來得及準備嗎?為什么?”這樣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思路,自解其難,進一步認識到跳水是使孩子脫險唯一安全有效的辦法。在學生探究時,教師應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時,還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導學生逼近結論。
四、課堂上合作探究,訓練自主學習的能力。
1、交流自學成果。在課堂上,讓學生交流自學成果。在互相交流中,使大家思維相互碰撞,努力撞擊出創造思維的火花。交流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也可以讓學生先在四人小組交流,然后派代表在全班匯報。。教師要認真聽取學生的匯報,還要引導學生有序匯報,匯報時要讓學生先從解題入手然后再理解課文;先匯報查閱到的收獲,再提出疑問和想知道的問題。教師還要鼓勵中下程度的學生積極參與,對他們的積極性要倍加呵護,努力營造全員參與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2、合作學習,探究疑難。讓學生對“交流成果”環節中所提出的問題以及普遍存在的模糊認識進行討論,在合作學習中大膽質疑解疑。討論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同桌互幫,四人小組研討,全班辯論等,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臺,使教師指導和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誘導。如:“你認為他說得對嗎?為什么?”“對他的回答你滿意嗎?你有什么不同的見解?”等等,把學生的思維推向高潮。討論中,教師要做到:(1)要密切關注討論的進程和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調整和引導;(2)要發現多種結論,特別注意和自己備課時不一致的結論,變教案為學案;(3)要充分調動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及時發現優點,特別是善于捕捉后進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鼓勵。討論要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③。
五、課后留創新作業,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課后,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改革,努力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1、留因材施教的作業。教師要客觀看待學生身上存在的學習能力方面的差異,留作業應做到因材施教,采用按能力分組、分層、適度布置作業。如學習了課文后,我設計三個層次的作業(1)自由讀你喜歡的段落,抄寫課后詞語;(2)摘抄并背誦你認為優美的詞語,喜歡畫畫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3)寫讀后感或請你當一回導游寫一段導游詞。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項來完成。這樣,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訓練,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學生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2、留課外閱讀的作業。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減輕學生的腦力勞動,最有意義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課外閱讀的作業,不但擴大了學生的閱讀面,使學生更好地學習,而且能促進學生積累詞語,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學生閱讀和寫作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3、留寫日記的作業。日記是學生暢談自己喜、怒、哀、樂的廣闊天地,是學生訴說心里話、觀察社會、評頭論足的陣地,學生在寫日記時覺得有話可寫、樂寫、想寫。留寫日記的作業,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持之以恒,學生的寫作水平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
4、留想象的作業。亞里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發現、發明等一切創造活動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善于創造必須善于想象。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捕捉課文中可延伸、可拓展、又能升華和突出主題的地方,鼓勵學生發散、變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興趣。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于是,我讓學生在課后充分發揮想像力。
通過學生不斷地自主探究,將逐步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勇于實踐的習慣;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敢于大膽發表見解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習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眼前問題的習慣。總之,我們要從素質教育的高度來認識學生的主動參與,正確處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系,努力把知識的傳授課變成研究課、探究課,開發學生潛能,培養學生能力,讓學生的聰明才智、創潛能得到充分發展。
探究式教學的缺點是比較適合小班教學,在許多大班級實施時難度較大,另外耗時比較長,在課時比較少的學科實施探究式教學時只能夠選擇性應用。
四步探究式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