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發《素質教育》2017年9月
高中英語多元激勵性課堂教學評價機制的構建與實踐運用
湖北省恩施市第三高級中學 吳賀娟 郵編:445000
[內容摘要] 為了建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方式多樣,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對改進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了激勵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的特點是主體多元化、內容多樣化、方法多元化。在實施發展性評價中,注意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
[關鍵詞] 激勵性評價,實施策略 激勵功能
高中新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在使用新教材,以新的教學理念貫徹新課標的過程中,迫切需要與新課程相配套、與所教學生實際相符合的評價方法。為落實新課改關于“建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方式多樣,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突出評價對改進教學實踐、促進學生發展的功能,淡化評價選拔與甄別功能”的要求(唐翠華,2008),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實施發展性評價就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激勵性評價是1967年由美國著名評價學專家斯克里芬提出來的。這種評價強調要開展以調節教育過程、保證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為目的的評價活動。在英語教學中,則要求對學生的英語學習過程進行持續的評價──不僅評價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要對他們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情感、態度、學習策略等方面的情況進行評價。發展性評價的終極目的不是檢測學生學了多少知識,而是旨在幫助學生增強自信,獲得成就感,使他們能夠有效地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培養合作精神。
激勵性評價在評價主體上,要求以學生自評為主,小組、教師和家長共同參與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可采取建立學習檔案袋、訪談、課堂學習活動評比、自我評價等方式進行。評價內容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行為、作業情況、英語課外活動表現、學生作品以及課外閱讀情況等。評價方法上也是多元的。要求老師做到口頭評價與書面評價相結合,即時評價與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相結合,成長記錄袋評價與激勵式評價相結合,以激勵式評價為主。
1.評價主體多元化
我們改變過去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和教師等參與到評價中,構成多元評價主體。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出發對教育活動進行更全面、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另一方面,由原先的評價對象成為評價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也不再處于過去單純的被動狀態,而是處于一種主動的積極參與狀態,充分體現了他們在教育評價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這十分有利于教師、學生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對自己的活動進行自我調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從而不斷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1.1 學生自評
學生自評,一方面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學生自評可以是書面的,讓學生在教師確定的評價內容上自我評價,也可以是口頭的,隨機性的。
1.2 學生間互評、小組間互評
為了達到學生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取長補短的效果,可采取學生間互評、小組間互評。
1.3 家長、教師評價
如果為了達到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了解,教師需從家長那得到更多有關學生學習的信息時,可采取家長評、教師評。
2.評價內容多樣化
我們在評價時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關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積極情感的體驗等,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擁有自信。因此,我們設計了英語課堂小組活動評價表、學習態度和習慣的評價表以及英語課外活動評價表等。不僅考查學生認知層面,而且重在考查學生行為層面,因為我們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和課堂上,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2.1 課堂表現評價
課堂是學生在學校中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促進著學生的每一步發展。因此,課堂表現評價在整個學生評價中是極其重要的。課堂表現評價首先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教師對此應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學生通過反饋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法來改進學習。課堂表現評價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學生在參與中進一步熟悉所學過的內容,熟悉已有的技能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為開展自我評價打下基礎。
就英語教學而言,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為了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使用所學的語言,讓學生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運用和鞏固所學的知識。因此英語課堂非常重視 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語境,以調動學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愿望和積極性。在開展課堂活動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然后以口頭方式呈現討論的成果。高中學生很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而且學生一般更容易接受同齡人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英語課堂中開展小組互評的活動可以對學生產生激勵的作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身的優點與不足。而對別人作出評價的過程其實也是自我反思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的要求。在英語課堂中開展小組評價,教師必須首先明確評價的標準。為此,教師可以提前把對學生的要求和評價項目,評價依據等制成評價表,為學生進行評價提供依據。
表一 英語課堂上小組活動評價表
評價標準
評價項目
Excellent
優秀
Good
良好
Medium
中等
Try hard
還需努力
1.研究和收集信息
收集大量信息,所有信息都跟主題相關
收集一些基本的信息,大部分和主題相關
收集少量信息,和主題部分相關
不收集和該主題相關的任何信息
2.完成小組角色任務
完成所有分配的任務
幾乎完成所有任務
完成少量任務
不做任何工作
3.任務分擔情況
不需要提醒就能完成
經常做自己的任務,偶爾需要其他組員的監督和提醒
幾乎不能獨立完成,經常需要監督和提醒
依賴性強,從不主動完成所分配的任務
4.小組合作情況
經常與組員商量,有不同意見能與組員協商
大多能與組員合作,有時固執己見
很少合作
固執己見,不與組員交流,從不合作
學生在開展活動時可以參照評價表,自覺地調整自己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力求達到優秀的水平。與此同時,通過對其他同學的評價,看到別人的可取之處,從而促進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開展小組評價活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單純以教師為評價主體的評價方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自我反思和總結,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
2.2 學習態度和習慣評價
為了鼓勵學習態度認真,有著良好學習習慣,但學習成績卻暫時不太理想的學生,我制作了下表,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作出評價。
表二 學習態度和習慣的評價表
評價標準
評價項目
Excellent 優秀
Good 良好
Try hard 還需努力
學習態度
上課專心聽講,積極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懂就問
上課有時開小差,大部分時間能專心聽講,有時主動回答問題
上課時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很少主動地回答問題
學習習慣
上課認真做筆記,課后認真整理筆記
上課有時做筆記,但課后不能及時整理筆記
上課不做任何筆記
經常主動提出問題,不懂就問
有時提出問題,有時明知不懂也不問
被動接受,從不提出問題
上面的評價表還不完善,但通過這樣的課堂評價肯定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同時也對其他同學起到導向的作用,鼓勵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
2.3 課外活動的評價
為了給學生創造語言實踐的環境和機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學習興趣,在課外舉行一系列的英語活動,如組織學生舉辦English Corner,設計形式多樣,趣味性強的活動,如猜謎語、腦筋急轉彎;英文經典名曲歌詠比賽;英語故事接龍;1分鐘即興命題演講;短劇表演等營造濃厚的英語口語氛圍,并在活動中師生之間進行交互評價,使學生在聽、說、讀諸方面都得到提高,增強了學生的自信,更增強了學生提高英語口語的信念和熱情。按照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全面性、多元化、開放性原則,可制定對學生進行英語活動的形成性評價表格。表格體現對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各個方面進行量性和質性方面的評價。
表三 英語活動過程評價表
語言微技能(micro-linguistic skills)
日常交際技能(routine skills)
交際應變技能
(improvisation skills)
參與表現
(Participation behaviour)
累計分值
綜合評價
語音
語流
詞匯
語法
情景反應
描述能力
交流能力
猜測能力
糾錯能力
表達規則
應變能力
參與意識
與同學合作情況
創新精神
張三
B
C
B
B
A
A
B
C
B
B
B
A
B
C
55
B
A級
B級
C級
D級
語音清晰,發音、語調正確,語言流暢,用詞生動、準確;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善于與別人交流。
語音、語調基本正確、但語流語感有待改進,愿意參與活動,能使用學過的詞語。
個別單詞發音有待改進語調較生硬,語言未能正確表達思想,缺乏主動性,能進行簡單的語言交流。
只會說出少量單詞,不愿參與活動,與別人進行語言交流感到很困難,語流不流暢,說話結結巴巴。
說明:分四個級別填寫表格:A(優秀)=5分,B(良好)=4分,C(合格)=3分,D(不合格)=2分。
2.4 對作業與學習態度的評價
對學生的作業、態度的評價,以“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為原則(王淑艷,2008),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地評價學生,多表揚,少批評。態度評價應與成績分開。只要學生是經過思考做出的作業,態度都應評為A+。學生作業包括課堂作業和課外作業兩部分。課堂作業類型主要有:聽寫(詞、段、篇章);聽力理解訓練;筆頭小測驗等。課外作業類型主要有:個人活動的針對性鞏固練習,單元過關題(整套);作文等。小組活動的專題研究、作品展示和表演活動等。對于課堂作業,批改分為“A+, A, A-”等幾個等級,一般不出現B、C級,讓學生在鼓勵中愉快地上課。
對于課外作業,評價形式靈活多樣,以求令學生有機會展現個性、長處,從成功的喜悅中不斷增加學習的動力。
2.5 小組專題研究、作品展示和表演活動作業評價
小組活動的專題研究,作品展示和表演活動的作業,可以選以下形式:配合某一單元內容的專題研究,編寫圖畫故事,組織圖片說明,收集物品的展示和說明,廣告設計與說明展示,藝術作品展示與說明,墻報、小報設計,服裝設計與說明展示,歌曲、舞蹈表演,手工作品展示和說明等。
評價活動一般由師生共同參與。對專題研究和作品展示,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其中教師一人為一組)師生共同投票,把全部作業分別評為一、二、三等獎。對表演活動作業,讓學生根據如下的活動表現與合作學習評價參考表評分。
表四、小組專題研究、作品展示和表演活動作業評價
評價內容
優秀
很好
好
進步中
分工合理性
任務完成過程
互動表現
作品/表演質量
對于上面表格,如果分工合理,工作量平均分擔;自始至終都全力投入;組員之間互相幫助;整個內容完整,設計新穎為優秀;如果以上所敘述的各項略微差些為很好,然后是好,各方面表現欠佳的為進步中。
總之,評價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得到反饋信息,以便調整教學活動,做到教學互動、教學相長,因此,教師應通過英語作業評價方式和方法的改變,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從被動的學習局面下走出來,積極思考,主動的完成作業,并感受作業所帶來的成功與喜悅,在富有個性的學習中快樂的成長。
3.評價方法多元化
在學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給予評價和反饋是實現評價發展性功能的重要途徑,有效地改變了評價過分偏向終結性的現象,同時也有助于實現評價的個性化。我通常是這樣做的:
3.1 成長記錄袋評價
為了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并關注個體差異,我運用了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收集學生課內課外活動中的突出表現,能激發學生發展的閃光點,父母的期望,教師、同學和自我評價,特殊的作業,裝于檔案袋中,作為自己成長進步的實錄,既能記錄學生的階段發展情況,又能記錄學生整個受教育過程中的各方面發展情況,充分體現個體差異,還能加強自我反省和自我評價能力。
3.2 口語評價
在評價中我們把考察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作為評價的一項重要舉措。我們在英語考試中實行了口試,不但考察學生的語言應用的能力,還考察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及表達和實際能力。
3.3 動態性評價
為了使評價不僅關注結果,也關注學生成長的過程,可通過給予多次評價的機會,促進學生的轉變與發展,尤其注重即時評價對學生發展的激勵作用(羅傳俊,2007)。此外,我還給予學生多次測試機會。一次,一個學生由于沒好好復習,測試時有點兒緊張,第一次測試只得了三顆星,該學生主動要求重考,第二次測試,經過充分準備他得了五顆星。這樣真正體現了評價與考試發展性功能的途徑。測試是考察和檢驗,更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
3.4 即時評價
注意對學生日常學習和發展的評價,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點滴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和反饋,這種評價叫即時評價。口頭式、談心式評價是我常用的即時評價。我在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斷利用口頭評價對學生的發展狀況進行評價和反饋,如:“太好了”“你真棒”“你的進步真大”等(黎少芬,2006)。
3.5 激勵式評價
除口頭評價外,我還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書面的激勵式評價,如:“你今天感冒了,還發著燒,可作業卻做得這么好,你真了不起”“這是你的作業本嗎?老師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你的進步真快呀”等等激勵式評語(石巖,2006),特別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更要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用謹慎的評價語言,讓學生更充分地看到自己的優勢與進步,從而對未來充滿信心。
可見這種激勵式評價,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有效地促進學生朝向既定的學習目標。此外,我還注意充分發揮評語的優勢和激勵性作用,給學生寫隨機評語,一句句飽含激情的評語,使學生興奮,家長感動,拉近了教師、學生、家長的距離,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進步和努力方向。
3.6 日常評價、階段評價和期末評價相結合
在學期末我發給家長的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單上,以星級的方式將學生各方面給予評價,徹底結束了以一次成績定終身的選拔式評價。這樣做使學生和家長不再只是關注期末測試,體現了發展性評價的精神,并將評價融入日常教學中,做到教評相長。
參考文獻:
[1]唐翠華.對運用檔案袋進行評價的反思.[J] 師道.2008年第12期.
[2]王淑艷.巧用評價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J] 教育藝術.2006年第3期.
[3]羅傳俊.多元化教育評價初探.[EB/OL] .
http://www.czpuxiao.com/UploadFiles/2007.doc.[4]黎少芬.結合形成性評價,優化英語課堂教學.[J].機械職業教育.2006年 第7期.
[5]石巖.構建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探索.[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年第10期.
上一封 下一封
?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