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黃晶
生命力就是創造愛情的最大能力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什么是“給”?
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實際上卻有雙層意義。十分流行的誤解是把“給”解釋為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一個還沒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貪婪階段的人對“給”的理解就是這樣。
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富裕、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我感覺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
“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通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一個人究竟能給予別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他的生命給予別人。他要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因此他的給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雙方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缺乏積極關心的行為,不是愛情
如果有一個母親拒絕給孩子喂食、洗澡和關心他身體的舒適,那么無論這位母親如何強調她對孩子的愛,也不會有人相信她。但如果她關心孩子,她的愛就令人可信了。對動物和植物的愛亦是如此。如果有一位婦女說她很愛花,卻忘記澆花,我們就不會相信她說的話。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么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今天人們常常把責任心理解為是義務,是外部強加的。但是責任心一詞的本來意義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愿望的答復?!坝胸熑巍币馕吨心芰Σ蕚鋵@些愿望給予回答。
尊重別人不是懼怕對方。尊重這個詞的出處就是有能力實事求是地正視對方和認識他獨有的個性。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尊重決無剝削之意。
我希望一個被我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于我。如果我愛他人,我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只有當我自己達到獨立,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別人,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尊重對方才成為可能。
人們只有認識對方、了解對方才能尊重對方。如果不以了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的。了解的方式多種多樣。成為愛情要素的了解是要深入事物的內部,而不是滿足于一知半解。我只有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而把對自己的興趣退居二位,我才能了解對方。
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
才能在愛中了解他的本質
希望同另一個人結合以逃避自我孤獨的監禁,同另一個完全符合人性的愿望有緊密的聯系,那就是認識“人的秘密”。生命從其純生物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奇跡和秘密,而在人的范圍內,每個人對自己和對別人都是一個不可解答的秘密。我們認識自己,但盡管作了一切努力還是不認識自己,我們認識他人,但我們還是不認識他們,因為我們和他們都不是一回事。
我們越深入我們生命的深處或另一個人的生命深處,離認識生命的目標就越遠。盡管如此,我們不能阻止這種深入了解人的靈魂的秘密、了解人的核心,即“自我”的愿望將繼續存在。
有一種可以認識這一秘密的令人絕望的可能性——那就是擁有掌握對方的全部權力,利用這種權力可以隨心所欲地支配他,讓他按照我的意志去感受、去思想,把他變成一樣東西,變成我的東西、我的財產。在這方面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施虐淫者的極端作法,施虐淫者要求并能使一個人受苦,他折磨和迫使那個人泄露他的秘密。
要求發現人的秘密是恣意暴行和破壞狂的基本動機。艾薩克·巴比爾很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思想。他摘引俄國內爭時一位軍官的話,這個軍官剛剛把他過去的主人踩死。軍官說:“用一顆子彈——我想說——用一顆子彈只能把這個家伙干掉……開槍是永遠不能深入他的靈魂,到達他作為一個人和有靈魂的地方。但我毫無顧忌,我已經不止一次踩死敵人,每次都超過一個小時。你知道嗎——我想知道,生命到底是什么,我們天天遇到的生命到底是什么?”
在孩子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條通向知識的捷徑。孩子隨手拿起一樣東西,把它弄壞,以便認識這樣東西。他抓到一個蝴蝶,就很殘忍地把翅膀折斷,他要認識蝴蝶,迫使它交出自己的秘密。在這兒,殘暴有一個較深的動機:那就是希望認識事物和生命的秘密。
愛情是積極深入對方的表現。在這一過程中,我希望了解秘密的要求通過結合得到滿足。在結合的過程中,我認識對方,認識自己,認識所有的人,但還是“一無所知”。我對生命的了解不是通過思想傳導的知識,而是通過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方式——通過人與人的結合。施虐癖的產生是為了了解秘密,但卻一無所得。只有愛情才能帶給我知識,在結合的過程中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在愛情中,在獻身中,在深入對方中,我找到了自己,發現了自己,發現了我們雙方,發現了人 。
即使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比現在高出一千倍,也不可能深入事物的最本質的東西。我們對自己是一個迷,別人對我們來說也永遠會是一個迷。
我必須客觀地去認識對方和自己,以便使自己能夠看到對方的現實狀態或者能夠克服幻想,克服我想像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圖像。我只有客觀地認識一個人,我才能在愛中了解他的真正本質。
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賴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戀幻想,并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 本文摘編自弗洛姆的《愛的藝術》
『 名家公益講座 』
7月3日徐凱文老師首次開講
● 十分心理名家公益講座7月3號,北京大學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徐凱文首次對外開講他的近期臨床工作思考:為什么你看起來很好,匱乏感卻綿延不絕?
如需授權轉載請向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