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壺口瀑布回太原,路過山西臨汾市繼續向北,進入山西省洪洞縣境內,縣城邊有一處人文歷史景觀,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 雖然這是個近幾年才開發出來的景點,但已具有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國內唯一民祭圣地的名聲,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祭祖習俗已收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園區由移民古跡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體驗區三部分組成,有碑亭、一代大槐樹(仿)和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牌坊、中華姓氏苑等50余處風景文化景點。 元末明初,中原地區兵亂、水患、蝗災頻頻而發,民不聊生,致使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從明代洪武年間開始,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穩定中原,決定啟動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參見《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全國范圍內的歷經50余年的向中原地區移民高潮就開始了。與太行山下的中原地區相比,元末明初的山西省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水旱蟲災,風調雨順連年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其人口超過地域廣大的河北、河南兩省之和,因此必然會從山西移民中原。據不完全統計,從明洪武3年(1370年)至永樂15年(1418年),近50年的時間里,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黃河的京、冀、豫、魯、皖、蘇等省,500多個縣市,涉及812個姓氏。由這里遷往各地的移民又經過六百多年的輾轉遷徙后,如今移民后裔數以億計,遍布全國30個省,致使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大槐樹移民的后裔。
獻殿。獻殿位于祭祀區的最前方和中軸線上,面闊五間,進深五進,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全木結構建筑。 祭祖廣場和祭祖堂。園中主要建筑之一,也是園內最大建筑,堪比北京故宮太和殿的陣勢,看得出大殿及周邊建筑的設計者和建設者的手筆很大,這在國內猛增GDP及地方政績的時代,屢見不鮮。祭祖廣場是祭祖活動的主要場所,東西寬99米,南北長93米,采用混凝土墊基,青石板鋪面,可容納萬人祭奠典,很氣魄! 廣場的正面是三座雄偉的建筑,祭祖堂、朔源堂、望鄉閣,合稱兩堂一閣,是全國最大的姓氏祠堂,為天下民祭第一堂。祭祖堂建筑風格為仿明代建筑,重檐歇山頂,坐北朝南,堂前置銅鼎香爐。 祭祖堂內有手繪52幅移民壁畫,供奉了距今考證的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排位,不僅充分體現傳統文化,也突出了祭祖主題。
離開祭祖廣場,向左前行就來到廣濟寺。廣濟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到此。當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如今新復建的廣濟寺,好像香火不是太旺,可能是建筑太新了,缺少點兒千年老廟的風采。 走出廣濟寺大門就來到了大槐樹(復原品)、二三代大槐樹、碑亭,以及槐木化石和千年槐根。第一代大槐樹早已不在了,人們在它的原地制作了一個復原品,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征,遷入新地后,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并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對故土的思戀。二、三代大槐樹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
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
槐木化石是從洪洞西山煤礦挖出來的,據專家考證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上面的許多地方已經炭化,這形象地說明洪洞早在億年前就有了槐樹的身影,所以被稱為“槐鄉大地”是當之無愧!
移民浮雕圖,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人們別離鄉土、遷徙途中的情景。 在這里了解到“解手”一詞的由來。故土難離,更不要說從一個富裕的地方遷往民不聊生之地。地方官員們為了盡快順利的完成移民計劃,便使用了“誑山計”,故意散布出謊言說:在山西只有洪洞縣,在河北只有棗強縣的人不往山東遷移,老百姓信以為真,為了躲避遷移,紛紛逃往洪洞、棗強兩縣避難,不長時間,洪洞棗強兩縣人口驟增,朝廷看見時機已到,派重兵把洪洞棗強兩縣圍了個水泄不通,抓捕大批百姓,強行向山東遷移,為了不使遷移途中百姓逃跑,采取了武裝押解的辦法。因為被押解人員眾多,押解士兵不夠用,便將幾個人用繩子捆住手臂,連成人串,每串由一個士兵押解,被押解的百姓只能扶老攜幼,肩挑行李,艱難的緩慢前行。
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員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說:“行,我給你解開手?!备髀费航獯箨牰际沁@樣,時間長了,便用“解手”一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把“大便”演變為“解大手”,把“小便”演變為“解小手”,沿用至今。 待續: 民間故宮靜升王家大院-2015山西(3)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