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癬是由一些發內型或發外型小孢子菌或毛癬菌感染頭皮和毛發所致的皮膚病。分為黃癬、白癬和黑癬三種。中醫稱“白禿瘡”、“蛀發癬”、“癩痢頭”,俗稱“癩子頭”。傳染性強,主要發生于兒童。通過衣帽、床單、枕巾、理發工具等間接傳染,也可以通過人體和動物直接傳染。
病因病機:
中醫學認為,頭癬主要是因為正氣素虛,肌膚腠理失于固護,風熱邪毒乘虛侵襲頭部。或內有濕熱蘊結,蘊久而蟲生,外有風熱蟲毒侵于皮膚,聚而不散,久則肌膚皮毛失養而致病。
西醫學認為,頭癬的致病菌主要是毛癬菌屬和小孢子菌屬。黃癬是許多蘭毛黃癬菌,白癬是鐵銹色小孢子菌,羊毛樣小孢子菌等,黑癬主要是紫色毛癬菌和斷發毛癬菌所致。
診斷及鑒別診斷:
1.頭癬的診斷
(1)黃癬:中醫稱“禿瘡”、“瘌痢頭”,黃癬有三大典型特征,即菌痂、萎縮性瘢痕及禿發。早期毛囊口周圍皮膚發紅,繼而出現小膿皰,干后成盤狀黃痂中央毛發貫穿,去痂為鮮紅色糜爛面或形成潰瘍,有鼠臭味,愈后形成萎縮性瘢痕,毛發不再生長,形成永久性脫發斑,自覺瘙癢,病程緩慢,青春期可減輕,若不治療可終生不愈。
(2)白癬:中醫稱“白禿瘡”,好發于兒童,初起為毛囊性丘疹損害,很快變為灰白色鱗屑斑片,圓形或不規則形,初起為一個至數個灰白色鱗屑斑點,擴大成母/子斑,呈衛星狀分布,界限清楚。
(3)黑癬:中醫稱“肥瘡”,由毛發癬菌引起,多發生于兒童,成/人也可發病。開始毛囊口產生丘疹或小膿皰,皮損在頭皮表面頭發即折斷,形成黑點狀,發病緩慢,愈后可有瘢痕及脫發。膿癬是由白或黑癬并發而來,比較少見,由動物親和性細菌引起。
2.頭癬的鑒別診斷:
(1)銀屑病:有紅色的斑片,有較厚云母狀銀色鱗屑,頭發不脫落,不發生禿疤,頭屑多,易脫落。
(2)濕疹:頭皮部長有水皰,糜爛、流水、結痂,局部瘙癢,一般不脫發。
實驗室檢查:
(1)黃癬:發內苔絲或鏈狀孢子,可見氣泡、氣溝,黃痂內也有苔絲及孢子。
(2)白癬:發外孢子呈鑲嵌狀。
(3)黑癬:發內孢子呈鏈狀。
(4)濾過性紫外光檢查:黃癬為暗綠色熒光,白癬為亮綠色熒光,黑癬無熒光。
辨證論治:
1.內治法(一般不內治):
濕熱內蘊型:臨床表現:頭皮瘙癢劇烈,浸淫流滋,散在性膿皰丘疹,口苦,咽干,大便干結,小便紅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止癢。
方藥:黃連解毒湯合六一散加減。黃連9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滑石20克,白鮮皮12克,苡仁20克,赤茯苓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通草10克,銀花18克,蒲公英12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瘙癢甚者,加刺蒺藜、地膚子、防己。發熱者,加石膏、知母、連翹。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
2.外治法:
(1)將病毛發根拔除,外搽十一稀癬藥水或皮炎寧酊。
(2)外搽達克寧霜或酮康唑軟膏,交替使用。
(3)獨角蓮磨醋外搽,療效明顯。
(4)苦參30克,黃柏30克,馬齒莧30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2克,硫黃12克,枯礬12克,花椒12克,煎水外洗。
頭癬的西醫療法:
(1)抗真菌類藥物:對淺表型真菌感染首先選用抗淺表真菌類藥。
制霉菌素,每次150~400毫克,每日3~4次,口服。
伊曲康唑(斯皮仁諾),每次100~200毫克,每日1次,口服。服1周,休息3周后再用藥1周。
大蒜新素,每次6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
(2)皮質激素:對膿癬的治療可短期用。
(3)抗生素:對重癥化膿性癬癥可用抗生素。
①青霉素,80~160萬單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嚴重者可加大劑量靜脈給藥。
②安必仙,每次250~500毫克,每日3~4次,口服。
其他療法:
X線脫發治療:先將頭發剪短,除去黃痂,采用X線前、后、左、右、中五點照射法,照射10日內將病發完全拔光。并于每日清晨洗頭后,涂以5%硫黃軟膏,每晚洗后涂2%碘町,持續1~2個月。多在4~6月后長出新發。此療法適用于4歲以上無明顯器質性疾病的患者,無腦膜炎、腦炎及癲癇史;頭部無化膿性感染,半年內未用過X線或其他脫發劑者。
預防和護理:
(1)消滅傳染源,積極醫治頭癬患者。務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以減少感染來源。
(2)切斷一切傳播途徑,加強個人和集體衛生,尤其是要加強理發室、托兒所、幼兒園、小學等的管理,定期檢查。
(3)經常將毛巾、帽子、枕套、梳子等煮沸消毒,防止再感染和傳播。家有病貓、病狗亦應同時處理。
(4)每日洗頭1次,每周剃發1次,去掉帶菌的毛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