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 發病年久,漸重。 下肢:自膝蓋到腳心,常年寒涼較甚。雙膝蓋、小腿正側面、腳腕、腳心(脫鞋后)時常感覺冷風吹 猶透骨之感,大腿正面偶也發凍,還有臀部一帶時常感覺涼。上身:只是肩胛發涼。天涼時這些部位更易凍。常年(除7~10月天熱好一些)衣服要比別人穿多些,晚上及午休蓋被子時,要把腿腳和脖子處都蓋嚴實,總覺得有涼風,可蓋嚴實(或穿厚了)身上又出汗,本身汗就多!睡覺也不太好...就算蓋嚴實睡著了,翻身時脖子處、腿腳處的被子可能就晾開一些,到凌晨肩胛處(現在是兩個肩頭到前面鎖骨)寒涼酸疼、小腿腳腕發涼,人自然就醒了...不活動時穿的厚患處也仍然涼!穿、蓋厚了身上又經常出汗濕漉漉的。戶外干點體力活倒是不感覺涼,但不可能常干。運動鍛煉活動量小改善不明顯,活動量大人覺精力不支也堅持不下來…熱水泡腳后、活動停歇后,馬上覺得又涼,太艱熬啦! 自覺與有些腰腿痛患者有兩點不同:(1)患處主要是寒涼/發冷,疼痛次之(疼好像只在肩胛受涼后有酸痛感),冷風入骨的感覺主要發生在小腿(腿肚子以下的小腿前面及側面)和腳腕、腳心(脫鞋后);還有膝蓋。(2)雙肩頭經常涼,但上肢活動不受限,手并不涼!?冬天感覺手好像還比較耐寒! 多年前曾看醫生,吃過改善微循環方面的西藥,不顯效果;2011年8月住縣醫院康復理療科1月余,行扎針、烤電、拔火罐、中藥熏蒸等治療,又吃了十余副中藥(按腎陽虛/寒濕痹用藥),仍覺沒效果。今年患處寒涼/發冷的癥狀愈加重了!!好像唯一有變化的是:原來雙肩胛及后脖子處整個發涼,現在是倆肩膀頭及向前的鎖骨部位發涼;雙腳腕及腳心、小腿及膝蓋仍覺涼甚、冷風入骨,這些部位和肩頭發生癥狀的頻次最經常、最難忍;臀部一帶仍覺涼。 1、屬于哪方面的疾病,如何治療? 2、是否與淺靜脈剝離有關? 說明:1984年在市一院做過雙下肢靜脈曲張手術(好像是分段結扎剝離),前些年發生過下肢深靜脈炎(血栓);本人平時基本上腰不疼頭不暈;汗多;以前經常耳鳴,現在耳鳴基本沒了;有的時期失眠較頻繁;前列腺查過有增生,目前排尿順暢,有時候尿不盡、有余瀝,陰囊潮濕。
甘肅省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科王晉平:脈管病 中醫稱周圍血管為脈管,故將周圍血管疾病統稱為“脈管病”。脈管病是指發生于心、腦血管以外的血管疾病。可分為動脈病和靜脈病,動脈病包括動脈硬化性閉塞癥、糖尿病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栓塞、多發性大動脈炎、動脈瘤等,另外還包括肢端動脈舒縮功能紊亂疾病,如雷諾氏病(癥)、紅斑性肢痛癥等;靜脈病包括血栓性淺靜脈炎、深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靜脈曲張等。 常見的脈管病的種類:靜脈曲張,脈管炎,老爛腿,下肢潰爛等
甘肅省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科王晉平:脈管炎癥狀 1、 疼痛:早期病人在一定的速度下行走一定的路程感到小腿或腳掌酸困、疼痛,被迫休息或慢走才能緩解。后期出現持續疼痛,尤其以夜間為重,形成靜息痛,常使病人抱膝而坐。 2、 發涼和感覺異常:患肢發涼、怕冷,對寒冷十分敏感,尤其以指(趾)端最為明顯。因神經末稍受缺血的影響,患肢可出現疼痛感、針刺感、麻木感、燒灼感等異常感覺。 3、 皮膚色澤改變:因動脈缺血使皮色異常蒼白,由于淺靜脈張力減低,皮膚在蒼白的基礎上也會出現潮紅或青紫,肢體下垂時更為明顯。 4、 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足背及脛后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同時皮膚干燥、破裂,汗液停止,無汗毛,指(趾)甲增厚、變形,形成甲溝炎等營養障礙。 5、 壞疽和潰瘍:脈管炎的后期如果治療不及時,加之誤治、外傷、熱敷等,很容易形成潰瘍和干性壞死。 6、 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紅結節):約50%的病人在發病前和發病的過程中,小腿或足部淺靜脈反復出現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表現為紅索條結節狀,伴有輕度疼痛,急性發作2-3周后,癥狀消退,消退后留有色素沉著,一處自愈,另處又起。
甘肅省人民醫院中西醫結合風濕免疫科王晉平:外治參考處方:處方:生川烏、生草烏、獨活、桂枝、防風、透骨草、艾葉、川椒、細辛、紅花等適量。水煎熏洗患肢。有潰瘍者不得使用。---百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