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又稱胃脘痛,早期多由外邪、飲食、情志所傷,因病情遷延不愈多見脾胃虛弱癥狀。臨床主要表現為胃脘部隱痛、痛處喜按、空腹痛甚、食少納呆、納后痛減…。本文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胃痛,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選自2007年12月至2008年l2月我社區醫院門診,根據臨床表現、胃鏡檢查及病理學檢查均符合胃痛的診斷標準。將29例胃痛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14例中男性9例、女性5例;平均年齡43.6(25~67)歲;平均病程7.6(4.2~12.7)年,其中淺表性胃炎7例、萎縮性胃炎5例、膽汁反流性胃炎2例。治療組l5例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平均年齡42.7(23~70)歲;平均病程7.3(4.5~12.3)年,其中淺表性胃炎6例、萎縮性胃炎7例、膽汁反流性胃炎2例。兩組患者按照中醫辨證分型均屬脾胃虛弱型”。兩組資料在性別、年齡、病程及分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病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②胃痛或合并有胃脹、噯氣、泛酸、納呆、乏力等;③符合胃鏡和病理診斷標準。
1.3病例排除標準:排除患消化性潰瘍、胃癌、心腦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疾病者。
1.4治療方法:對照組口服奧美拉唑20 mg/次,2次/d;阿莫西林500m9/次,3次,d;呋喃唑酮100mg/次,2次/d,3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組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處方為:黃芪18g、炙甘草9g、當歸3g、陳皮6g、升麻6g、柴胡6g、白術9g、自芍12g、炒白扁豆9g、薏苡仁6g,痛甚者加高良姜、烏藥;脾虛甚者加黨參,兼胃陰虛者加沙參、麥冬;兼濕熱者加竹葉、白芍:兼氣滯者加厚樸、枳殼;兼血瘀者加丹參、川芎,1劑/d,水煎服,早、晚兩次溫服,3個月為1個療程。用藥期間注意忌食辛辣刺激食品等。
1.5療效判定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胃鏡顯示胃黏膜形態恢復或基本恢復,病理檢查固有腺體萎縮及黏膜增厚均有明顯減輕,其他病理改變亦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胃鏡及病理檢查有明顯好轉。無效:癥狀、體征、胃鏡和病理檢查均無明顯改善。
1.6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l3.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檢驗。P<0.05時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對照組14例中痊愈3例(21.4%)、好轉6例(42.9%)、無效5例(35.7%),總有效率為64.3%;治療組15例中痊愈9例(60.0%)、好轉4例(26.7%)、無效2例(13.3%),總有效率為86.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0.029,P<0.05)。
3.討論
補中益氣湯出自李東垣《脾胃論》,為補氣升陽、甘溫除熱的代表方,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的功效,用于治療脾胃氣虛、氣虛下陷及氣虛發熱等證。方中黃芪、白術、炙甘草健脾益氣,共奏補中益氣之功;當歸補血活血;陳皮理氣調中散滯氣:柴胡、升麻升舉脾之陽氣、調達氣機;白芍養血柔肝;薏苡仁、炒扁豆健脾益氣。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扶正驅邪的作用。
臨床研究發現,應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脾胃虛弱型胃痛,療效優于奧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因此采用中醫中藥辨證施治,合理用藥,可益氣溫中,扶正治本,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胃黏膜再生,提高機體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