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是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于孔子,與孔子并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與孔子一樣,孟子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zhuǎn)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并推行于天下。孔子和孟子都曾周游列國,游說于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們的政治主張。儒家積極入世,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實際上代表的是整個儒家學(xué)派的共識。濟世安民,匡正天下,便是儒家的政治理想。
儒家精神
然而理想太美好,而現(xiàn)實卻總不能盡如人意。當時運不濟,形勢、環(huán)境皆不允許我們施展抱負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努力磨礪自己,提升自身修養(yǎng),不隨波逐流,堅持正道,這便是“窮則獨善其身”。后來的士人,多有遵循著這樣道德理念和處事態(tài)度。
東晉著名醫(yī)藥學(xué)家葛洪在《抱樸子·名實》中說:“執(zhí)經(jīng)衡門,淵渟岳立,寧潔身以守滯,恥脅肩以茍合?!?/p>
陶淵明被譽為中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的鼻祖。 他丟下一句“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就毅然決然丟下烏紗帽而回家種地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得其樂,活出了人生的另一番精彩。
士人們胸懷天下,心系蒼生,誰不想做出一番事業(yè),開出一個太平盛世?然而進不能進時,便只能退而守身,獨善其身。當風云際會,時機來臨,卻必定會積極入世,兼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