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疾病診斷
1.西醫診斷標準
參考《中國臨床皮膚病學》(趙辨主編,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第2版)
(1)持久性皮炎或濕疹樣皮損,可伴浸潤性丘疹和斑塊。皮疹主要累及曝光區,也可擴展至非曝光區,偶呈紅皮??;
(2)覆蓋區皮膚進行最小紅斑量測定,患者對UVB異常敏感,也常對UVA甚或可見光敏感。光激發試驗和光斑貼試驗可陽性;
(3)組織病理無特異性,類似于慢性濕疹和(或)假性淋巴瘤。
(二)證候診斷
參考《中醫外科學》(陳紅風主編,唐漢鈞、艾儒棣主審,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年第2版)及《中醫皮膚性病學》(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主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出版)日曬瘡部分。
熱毒熾盛證:日光暴曬后皮膚出現水腫性紅斑、丘疹、水皰等,自覺刺痛、灼熱、瘙癢,伴有口干欲飲,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紅,苔薄黃,脈數。
濕毒蘊結證:日光暴曬后皮膚出現紅斑、丘疹、水皰、糜爛、滲液、結痂等多形性損害,自覺瘙癢、刺痛,伴身熱,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小便短赤等;舌紅,苔黃膩,脈濡或滑數。
血虛風燥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皮損為黯紅色斑、斑丘疹、斑塊、鱗屑,色素沉著,粗糙肥厚,劇癢難忍;伴口干咽燥,乏力;舌質淡,苔白,脈弦細。
氣滯血瘀證:病程較長,反復發作;皮損為黯紅色斑、斑丘疹、斑塊,色素沉著,粗糙肥厚,瘙癢明顯;伴口苦、心煩易怒、失眠等;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舌底脈絡迂曲紫暗,舌苔薄,脈弦或澀。
(一)辨證論治
(1)熱毒熾盛證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推薦方藥:犀角地黃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藥物組成:水牛角、生地黃、牡丹皮、赤芍、黃連、黃芩、黃柏、梔子、生石膏、竹葉等?;蚓哂型惞πУ闹谐伤帲òㄖ兴幾⑸鋭?。
(2)濕毒蘊結證
治法:健脾除濕解毒
推薦方藥:清脾除濕飲加減。藥物組成:白術、茯苓、山梔、茵陳、生地黃、黃芩、蒼術、澤瀉、 連翹、甘草等?;蚓哂型惞πУ闹谐伤帲òㄖ兴幾⑸鋭?/p>
(3)血虛風燥證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
推薦方藥:當歸飲子加減。藥物組成:生地黃、白芍、當歸、川芎、制首烏、白蒺藜、荊芥、防風、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4)氣滯血瘀證
治法: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推薦方藥:丹梔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物組成:牡丹皮、梔子、柴胡、茯苓、白術、桃仁、紅花、生地黃、赤芍、當歸、川芎、 地膚子、白鮮皮、烏梢蛇、甘草等。或具有同類功效的中成藥(包括中藥注射劑)。
(二)中藥提取物治療
根據病情選擇中藥提取物治療:病情較輕的可選用甘草提取物制劑,病情較重的可同時聯合使用雷公藤類藥物制劑。
(三)其他中醫特色療法
以下中醫療法技術適用于所有證型。
1.中藥外治
(1)中藥塌漬:選用甘草等中藥煎煮取汁,紗布浸入藥水敷于患部,每日4~5次。
(2)中藥汽化冷噴:中藥局部濕敷后用冷噴機對患處汽化治療。
(3)中藥外搽:根據患者皮損特點可選用清熱燥濕、潤膚止癢、活血消斑等功效的中藥溶液、洗劑、軟膏等外用。
2.針灸治療
(1)體針法:辨證選取天柱、風池、風門、肺俞、百會、尺澤、足三里、太沖等穴,每日1次。
(2)耳穴埋針法:辨證選取腎上腺、神門、肺、大腸、內分泌等穴,用皮內針埋入,每天按壓數次,每次壓10min。
3.耳穴壓豆
辨證選取腎上腺、神門、肺、大腸、內分泌等穴,將中藥無不留行籽至于小塊膠布中央,然后貼在穴位上,囑患者每日按壓穴位數次,每次壓10min。
(四)西藥治療
參照《中國臨床皮膚病學》(趙辨主編,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第2版)。局部治療可以外用糖皮質激素制劑及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系統治療可選用煙酰胺、羥氯喹、沙利度胺,輔以抗組胺藥。急性加劇期,可加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或雷公藤制劑控制病情。酌情考慮使用免疫抑制劑硫唑嘌呤。對上述治療無效者可試用環孢素A。
(五)護理調攝要點
1.嚴格避光,避免人工紫外線光源如熒光燈、石英燈、電焊弧光等。
2.外出應戴寬邊遮陽帽、打遮陽傘、穿長袖衣褲、使用寬譜遮光劑等。
3.避免接觸和攝入光敏物,如菠菜、油菜、芥菜、雪菜、莧菜、芹菜、小白菜、刺兒菜等富含呋喃香豆素的蔬菜;喹諾酮類、磺胺類及四環素類抗生素、香豆素類如甲氧沙林、部分抗腫瘤藥如長春花堿、部分抗真菌藥如灰黃霉素、部分抗組胺藥物如撲爾敏、異丙嗪及某些中藥如白芷、補骨脂等;忌食辛辣刺激食物。
4.避免搔抓,以免繼發感染。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擬定。
(一)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皮損完全消退,癥狀消失,積分值減少≥95%。
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癥狀消失,95%>積分值減少≥70%。
有效:皮損部分消退,癥狀消失,70%>積分值減少≥30%。
無效:皮損消退不明顯,癥狀消失,積分值減少不足30%。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評價方法:根據EASI評分(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指數評分)法和VAS評分(瘙癢程度直觀模擬尺評分)法對患者不同部位皮損癥狀嚴重程度,所占面積的大小、瘙癢程度進行評分。
(二)中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
痊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
顯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95%>證候積分減少≥70%。
有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70%>證候積分減少≥30%。
無效:中醫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參考文獻:
1. 陳紅風主編,唐漢鈞、艾儒棣主審.中醫外科[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95-197.
2. 楊志波,范瑞強,鄧丙戌.中醫皮膚性病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223-225.
3.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95-298.
牽頭分會:中華中醫藥學會皮膚科分會
牽頭人:刁慶春(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主要完成人:
刁慶春(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陶春蓉(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郝 進(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
閆國富(重慶市中醫院/重慶市第一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