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善弈者謀勢。 教育深度轉型要求學校重塑管理文化。在這方面,尉氏縣民開中學(以下簡稱民開)洞悉走勢,穩進先行,引領變革,開拓了學校管理發展的新方向,解放了教育教學生產力,為中學教改定位了全新坐標。 民開用實踐啟示我們:辦學境界決定著發展態勢,發展方式決定著競爭格局。 辦學境界決定發展態勢 從1萬元啟動資金到累計資產2000萬元,從鄉下到縣城,從650余名學生到3000多名,從辦學條件的現代化到學校管理的現代化……民開的核心發展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創辦人孫獻民辦教育的境界與情懷。 “我從小過著缺吃少穿的日子,奶奶逃荒餓死在陜西,爺爺和二姐因為饑餓相繼離開人世,孩提時代的我目睹著家鄉的貧瘠、農村的落后,體驗著農民的艱辛,心中便燃起一股強烈愿望,希望父老鄉親都能過上好日子。”孫獻民說,“我8歲那年,父親對我說,小三兒別玩了,該上學了,也該起個名字了。我說,您別管了,我自己起好了,叫孫獻民!在我當時幼小的心里就深深地埋下了要為農民作貢獻的種子,我心想長大后哪怕有一點能力,也要貢獻給父老鄉親。” 2000年2月,孫獻民憑著一腔熱血、一股激情和一種追求,多方籌資,開始在自家責任田里建教學樓。他為學校起名“民開中學”——為農民子弟開辦的學校。 孫獻民特別重視對師生人生境界的提升。在民開發展史上,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孫獻民轉到了高三(1)班,班主任正在組織學生搞“開火車”比賽,以“我能”“我不能”為題,每人說一句話。一組同學說道:“我能心平氣和”“我能報答父母”“我能超越自己”……另一組同學則說道:“我不能輸”“我不能放棄”“我不能盲目”……最后老師總結時說:“實施我所能,摒棄我所不能,一切盡在行動中。”看過之后,孫獻民說:“活動搞得很好,但如果滿分100分的話,我只打30分。”班主任問原因,他說:“你所培養的都是勇士或者志士,而不是將軍或者領袖,因為在學生的發言中,沒有出現‘我不能讓祖國落后’‘我能讓全國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等。教育不僅要讓學生考上學,更要幫助孩子樹立遠大的目標,讓他們擁有博大的胸襟,能為祖國造福,為人民造福。” 重新定位處室職能 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處、課程設置與績效評比處、名師培訓與教學研討處、優質服務與美化環境處、家校共育處、模范青年成長中心……這些有著全新稱謂的處室,讓民開顯得與眾不同。 2008年,民開根據育人的需要,將政教處更名為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處,把它的主要職能定位于學生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定時定點定量組織活動,善待和幫助后進生;繼續打造激情校園,做到口號響亮有士氣,解散整齊有序,預備鈴宣誓有激情,就餐文明排隊…… 教務處更名為課程設置與績效評比處,它的主要職能是確保高效課堂的有效運轉,落實好績效工資,探索與完善日清及周清,將日清、周清轉化為有趣味的游戲,讓學生就像迷網絡一樣癡迷于學習…… 師訓處更名為名師培訓與教學研討處,它的主要職能是組織教師學習,寫教學反思、育人案例,建立教師成長檔案,制訂青年教師成長計劃,開展校本研發…… 后勤處更名為優質服務與美化環境處,招生辦更名為家校共育處,團委更名為模范青年成長中心…… 這些都被寫入民開文件。 在采訪中,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處的張留偉主任把學生心靈規劃工作的流程概括為發現問題—交流溝通—坦誠相待—緩和關系—憧憬未來—共同提升。 “很多學校的政教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處理犯錯誤的學生的。我們則特別注重真正的平等交流,引導學生多說,教師認真傾聽,讓學生的心靈得到釋放。”張留偉說,“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我們往往不會就錯誤談錯誤。” 在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辦公室,記者看到了一個上網成癮、不顧學習、與父母關系僵化的學生案例: ……我忍不住再次翻墻外出上網,正玩得過癮時,有人拍拍我的肩膀,回頭一看,是學校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處的老師……面對數位老師的教導,我聲淚俱下,也寫下了保證書。又過了一段時間,我感覺控制不住自己了,又怕再次面對老師那真誠的面孔,我又轉向用手機上網……心靈規劃與行為規范處的張主任和我進行了第一次談話,我敞開了心扉說真話。我說其實從小學到初中,我都是同學、老師、家長心目中的好學生,可現在變成這樣,沒有人愿意和我交往,沒有人愿意幫助我,我現在憎惡所有的人,就是開除我,我也沒有一絲害怕。沒想到張主任聽完后問我中招考了多少分,還問我現在的成績。那天,我出奇地認真學習了一天。 ………… 學校組織出去旅游,我不想去,可老班非讓我去,他說:“如果因為錢的問題而不去,我就給你拿。”那天參觀了鄭州大學,大學的美麗風光深深吸引了我,那一刻我產生了一個想法,一定要讀一所好大學。我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 ………… 這一案例折射了民開人心靈規劃的情懷與智慧。 追求文化管理 “要想干總是有辦法的,不想干總是有理由的”“用力做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才能做到優秀”“工作學習的計劃性,不僅會使你一天的生活過得有秩序,而且會使你的一生有所作為”…… 這些理念和文字被民開人用醒目的方式置于校園的顯著位置。 落實“教師發展是民開的第一要義”的理念,就是要確立一種以教師為本位的嶄新的學校管理文化。孫獻民說,學校不是某個人的學校,而是全體民開人的學校,學校應該是每位民開人都應關注并為之付出的大家庭,所以應該讓大家有話語權、參與權與決策權。 為了讓教師在學校“感受好”,民開改變領導講、教師聽的會議模式,變領導唱獨角戲為讓教師暢談教育理想、展示自我風采的沙龍。在民開,無論是每周的班主任論壇,還是日常的業務研討,都會按照“圍繞主題—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梳理總結”的流程進行,形成了“會前有策劃,會議有程序,會后有士氣”的會議風格。 “三流校長看門房,二流校長進課堂,一流校長管思想。”在孫獻民看來,粘貼在墻上的只是口號而已,真正為師生普遍認同并成為其生活方式的東西才是學校文化。 在民開的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孫獻民在教學樓前遇見一位父母在外地做生意的女同學,他看見地上有紙片,就對女同學說:“同學,請把地上的紙片撿起來好嗎?”沒想到,她倒反問一句:“老師為啥偏讓我撿?”“不是偏讓你撿,而是今天我們兩個碰見了,以往總是我撿,今天就想讓你把它撿起來,沒有非要你撿的意思,如果你不愿意,我撿起來就是了。”“老師,還是我撿吧。”這個女孩子說著就把紙片撿了起來,放進了果皮箱內。孫獻民問她:“你剛才不愿撿,現在卻心甘情愿地撿了起來,為什么?”她說:“剛才我認為你是在為難我,那么多同學你不讓撿,卻讓我撿,現在我明白了,你是在幫我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更讓我擁有一顆為大家、為集體做好事的美好的心。”這個女同學一邊說一邊就笑著跑走了。 這樣的師生關系是民開文化的最好詮釋。用這樣的方式做教育,讓民開人在當地的口碑越來越好。 為了讓學生在學校“感受好”,民開每個月都要進行學生幸福指數書面調查。其中有一項是:“你在哪位教師的課堂上感到幸福?”越來越多的學生由一開始的空白,逐漸變成了“很幸福”“十分幸福”的書面評價。簡單的書面調查逐漸成為拉近師生關系的紐帶。 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民開人發現:強制管理并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只會讓教育變得更糟糕。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需要,民開逐漸形成了“文化治班”的育人模式。 在高一(2)班聽課時,記者發現黑板的上方是醒目的班訓:“要站就站排頭,要爭就爭一流。良心無愧,信心無畏,恒心無敵,青春無悔。得意,失意,永不在意;進步,退步,永不止步。”教室的后墻是“相親相愛一家人,高一(2)班生日表”……其實,高一(2)班只是一個縮影,在民開,用文化的方式來管理班級已經成為常態。 調整發展方式 作為一所生源并不理想的民辦中學,改變教學成績的取得方式,是民開必須要跨過的一道坎。 “小孩子寧愿去端盤子,去工地,也不愿意上學,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在學校不幸福、不快樂。”孫獻民說,“我們民開人應該眼睛向內,多修煉自我,少埋怨學生,想辦法讓不想學的學生想學,不會學的學生會學,考不好的學生考好。” 為打造快樂高效課堂,民開提出“課堂上要有三聲,即自發的笑聲、掌聲、贊揚聲,讓師生共享美好與快樂”。為了讓多數教師都能接受并容易操作,民開研發出了一種很實用的方式——“目標、激趣、把關”教學模式。 一位教師評價認為:“假如眾多的教學方法是武術的各個流派的話,那么‘目標、激趣、把關’就是一招制勝的散打。” 目標,就是要明確讓學生學會什么,提高什么能力,受到什么教育。激趣,就是把激發學習興趣放在突出位置上,并貫穿課堂始終,使學生在快樂的狀態下,愉快地獲取大量知識。把關,就是使學生獲取的知識和能力,能夠及時得到強化、規范化,從而固化成學生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這一教學模式有四個模塊:一是學生自學目標,二是合作完成目標,三是拓展質疑目標,四是分層把關目標。這些都要求做到節清、日清、周清、月清。這種模式在民開已經普遍實施,效果明顯,在課堂打瞌睡、看課外書、做小動作的現象基本絕跡,學生動起來了,老師講得少了,主要精力放在培優補差、設計教案上。 “目標、激趣、把關”教學模式的實施與完善,改變了師生教與學的方式,使民開教學成績的取得方式發生了可喜的質變,實現了學校發展方式的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