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知識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閱讀與創(chuàng)作
【父母必讀】
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要做好這三件事
作者:薛 梅
我們都知道,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
有的影響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有的則是我們極力想要避免的;有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有的則埋藏得很深,深到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今天的文章,帶我們?nèi)タ匆豢茨切┞癫氐煤苌睿灰妆徊煊X的影響。
不交往的孩子
文/薛 梅
—01—
是什么阻礙了他與別人建立聯(lián)系?
曾經(jīng)有個媽媽找我,說她的孩子已經(jīng)六歲半了,但他從來不與人交往。這個問題讓她很焦慮,也很擔憂,擔憂以后這個孩子怎么上小學,怎么適應社會。
當我在幼兒園觀察這個孩子一天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并不像媽媽說得那樣“沒有與人交往的能力”。
為什么有這樣的判斷呢?
當我看到他在沙池里面玩沙時,旁邊有其他的孩子(大約4歲左右)也在玩,他會主動介入到其他孩子的活動中去。當其他的孩子要挖沙坑,而他不接受要按照自己的方式玩時,其他孩子說:我們不愿意你和我們一起玩。小男孩一下子就愣住了,低下頭,有點不知所措,緊張下選擇了離開。
我看到小男孩生命內(nèi)在還沒有力量讓他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他還沒有意識到在與別人交往時是需要合作的,需要理解到別人的想法和行為的。
緊接著,我又看到:
有兩個剛到的小男孩(大約3歲半左右)進到沙池里挖沙子,他看到后,站起來走過去迅速地想介入到這兩個孩子的活動中,迫切地說:“我跟你們一起玩吧。”
兩個小男孩看了他一眼,其中一個男孩堅決地說:“我們不想跟你玩。”
當聽到被拒絕的話時,這個孩子的肩膀一下子緊張地聳了起來,然后雙腿很無力地向后退。他慢慢地退到了自己剛才玩沙的地方,低著頭,雙手無力地抓著沙子,一下一下地抓著、松開、抓著、松開……之后的半個小時,他就一直一個人在玩。
我看到他內(nèi)在是有與別人交往的意愿,但是因為內(nèi)在的自我力量太弱了,當別人拒絕他的時候,他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只能選擇了退縮和回避。
午餐時,老師來到沙池,叫小朋友去吃飯。他可能想問老師今天吃什么飯,但卻不抬頭看老師,一直低著頭,用眼角掃了一眼老師后,又將眼神聚焦在自己正在抓沙子的手上,像是自言自語的樣子大聲地說:“今天中午吃什么飯?”老師回復了他。
聽到老師的回復后,他迅速地抬起了頭,對著老師很有力量地說:“我還要再玩10分鐘。”
老師同意了他的要求,我看到他臉上流露出一絲被關注到的滿足和微笑。
我看到小男孩生命內(nèi)在是非常的渴望與別人建立關系,強烈的渴望在關系中被看到,被接納的。
那是什么在阻礙著他與別人建立關系?是什么在形成著他面對關系時所呈現(xiàn)出的那份恐懼、猶豫、無力的心理呢?
—02—
為什么你不讓孩子跟小區(qū)的其他孩子玩?
第二天,我把觀察到的結果告訴了媽媽,并且非常肯定地告訴她:“我觀察到你的孩子是有與別人交往的意愿的,只是他現(xiàn)在自我的力量太弱了,還沒有心力去感受別人,了解別人,還沒有能力與別人建立關系,也沒有力量處理在交往中發(fā)生的事情。我想知道家庭提供的交往環(huán)境是怎么樣的?”
媽媽告訴我,每天孩子從幼兒園放學后就會直接帶回家了,她做飯,孩子就會看書玩積木,等到做完飯以后就吃飯,吃完飯以后就給孩子洗澡,洗完澡后就會和孩子一起閱讀故事,然后陪孩子睡覺。這就是孩子和她全部的生活,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一直是這樣子的,非常有規(guī)律。
聽到媽媽的描述,我發(fā)現(xiàn):孩子離開幼兒園這段期間是沒有機會跟別的孩子交往的。這個發(fā)現(xiàn)真的讓我很震驚也很好奇。
我問媽媽:“聽到你的描述,孩子好像沒有機會跟幼兒園以外的孩子交往,你為什么不讓你的孩子跟小區(qū)的其他孩子玩呢?”
媽媽想了想說,因為我們接受的教育跟其他孩子的教育不一樣,所以孩子之間的交往方式都不一樣,我覺得沒必要跟他們一起玩。另外孩子在一起玩,總會發(fā)生一些沖突,我不想跟其他的大人來解釋這些事情。
聽到這里我明白了——
媽媽因為自己恐懼與別人發(fā)生沖突,恐懼處理關系中發(fā)生的狀況,恐懼與別人建立交往關系,就很刻意地不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交往,這樣的刻意在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可以發(fā)展交往的環(huán)境和機會。因為媽媽的恐懼讓孩子失去了發(fā)展交往的最重要時機。
想到這我對媽媽說:“我看到你在有意的回避,不讓你的孩子跟幼兒園以外的孩子玩,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交往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機會。我不知道你在擔憂什么?”
—03—
因為童年的創(chuàng)傷,她剝奪了孩子生命的成長……
當我問完這句話以后,媽媽一下子哭了,好久媽媽都不說話了。接著媽媽在哭泣中講到她童年的一段經(jīng)歷,我知道這段經(jīng)歷對她的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她說到:“這段經(jīng)歷讓我對外面的世界沒有安全感,讓我很恐懼與別人建立關系,讓我很害怕與別人發(fā)生沖突。當有了孩子之后,很害怕我的孩子跟別人在一起會發(fā)生沖突,我就盡量避免沖突的發(fā)生,就讓孩子盡量少到小區(qū)里,少到公共環(huán)境中。”
基于對孩子的愛和母親對孩子本能的保護,媽媽就盡力為孩子和自己營造了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一個沒有沖突的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媽媽和孩子都被“保護”了起來。
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這種“保護”相當于一種剝奪,對生命成長的剝奪,正是這份保護,讓一個六歲半左右孩子的交往能力停留在三歲階段。針對這個孩子的現(xiàn)狀,我給媽媽的建議是:
—01—
媽媽從現(xiàn)在開始要有意識的放下自己成長中所形成的恐懼和擔憂,從作為一個母親的角色和責任去看待孩子的生命成長和發(fā)展。同時,必須立刻要有意識地擴大孩子的交往環(huán)境,讓孩子可以與幼兒園以外的孩子交往。
—02—
媽媽要主動邀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家里玩,形成一個小的交往圈,讓孩子在自己的家庭中,在這個放松的環(huán)境中,能夠形成與別人的交往關系,形成積極而有力量的的心理體驗,讓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能力和自信逐漸建構起來。
—03—
周六周天盡量帶孩子去大自然中玩。當爸爸有空的時候,盡量能夠陪伴孩子一起玩。
同時在學校里面,我請老師有意識地關注到這個孩子的交往狀況:
當孩子與別人發(fā)生沖突,當孩子面對不了被拒絕的時候,老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去面對別人的拒絕,要引導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界限,同時也需要維護自我界限;
當孩子無力表達出自己的心理需求時,要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心理需求;
當孩子想介入別人的活動,不知如何表達或者沒有勇氣表達時,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愿,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介入到別人的活動。
—04—
你是否無意識地限制孩子對關系的探索?
一年后我再次見到了孩子的媽媽,媽媽說他的孩子已經(jīng)上小學了,孩子已經(jīng)變了,能感覺孩子比之前快樂了很多。他的生命充滿了活力,跟別人交往的時候非常自如。媽媽還告訴我,從大班的第二個學期開始,孩子已經(jīng)能夠與五六個孩子一起交往了,也開始可以跟陌生的孩子短暫地玩了。
當進入小學以后,由于班里的孩子很多,他的孩子就會嘗試著跟不同類型的孩子進行交往,經(jīng)過一個學期以后,孩子就選擇了三四個跟他在興趣、心理和精神上非常相似的孩子進行交往,現(xiàn)在有了固定的朋友圈,也形成了非常好的交往關系。
當媽媽放下自己生命中的恐懼和擔憂,開始真正地關注到孩子的生命成長時,孩子的生命就迅速發(fā)生了變化,很快回歸到他生命正常發(fā)展的軌道上了。
因為成人自己對人際關系的恐懼,對關系中發(fā)生的種種狀況的恐懼,就會在無意識中限制了孩子對關系的探索,限制了孩子交往關系的發(fā)展,與此同時限制了孩子在關系中認識自己,確定自己、形成自己的機會。
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共同建構一個愛的、尊重、平等的關系模式,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其中,與自己、與他人、與自然、與世界建立愛、尊重、平等的關系模式。在這樣的關系中,讓每個孩子都充分而完整地發(fā)展著自我,建構著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