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轉載)
作者:求索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即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然而,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絕對主宰,大部分時間里,學生或在緊張地記筆記,或在忙著找書上的知識點,被動地接受知識。應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況呢?應該從“學”入手,“以學論教”,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用真誠、贊賞的語言,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真正實現師生互動。
一節充滿活力的課,不是看教師的表現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課堂中,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處的運用,是否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是否讓每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因而,作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一、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教師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學生學習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如在每課教學前指導學生做課前準備,查閱資料,同時教師自己也進行充分的活動準備。課堂上,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各種活動之中,學生的表演或回答問題,都會得到教師真誠的鼓勵和稱贊。學生從教師的眼神中感受到自信。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指導者、輔導者和教導者。學生在課堂上,完全沒有對教師的畏懼和約束感,師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學生在內心接納了教師,喜歡了教師,就會樂意參加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思維活躍,個性得到發展。
二、讓課堂生動、有趣
教師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能激起學生內心深處的學習興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薄昂谩焙汀皹贰蹦苁箤W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愿望,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充分發揮出來,就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課程標準,提出教學問題。所提問題必須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
(2)根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和好動的年齡特點,設計出操作性強的課堂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參與和競爭意識,讓書本知識在學生學習活動中“活”起來。
(3)通過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引導學生在生活實際中應用所學的知識并指導自己的實踐。
三、給學生提供展現自己的舞臺
教師上課不能根據書本的知識直接把結論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的方式,收集查找資料,整理資料,共同解決教師所布置的任務和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學習促進,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和參與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定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自己學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善于思考、善于質疑的精神。在活動情境中,教師要始終扮演倡導者、組織者的角色,讓學生成為導演、演員,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活動中根據自己的特長展示自己,找到自信,體驗成功的喜悅,并在展示中認識了自己,學會了尊重別人,欣賞別人。
四、讓積極的評價體系成為激勵學生進步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過:“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后,我得到了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育成功與失敗,我是決定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氣氛和情境的主要原因。作為教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和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可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具有多么重要的影響。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意對學生的活動和學習過程進行積極的評價,對不同表現的學生都給以不同程度的鼓勵。學生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信任、尊重和贊賞,自信心就會大大增強。這是學生不斷進步的動力。同時也讓學生參與到自己評價自己、小組成員中相互評價的過程中。而且我們的評價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過程與方法的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反思能力,使學生看到自己在發展中的長處,從而增強繼續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新課改要求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想盡一切辦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最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改變傳統的知識講授型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增強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