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百問》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氣,大地漸暖,清氣上升。清明前后也是一年中養生的黃金時節。在我國,人們就將“順時養生”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重在與自然結合,平衡身體陰陽,使臟腑、氣血、精氣都達到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
清明是仲春和暮春的交界點,正是上升清氣、清除濁氣的好時節。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 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此時應順應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肺氣和心氣,使之不斷充沛。
這個時節呼吸道、關節炎等慢性病容易復發,要注意忌食海魚、海蝦、羊肉、竹筍等發病食物;多吃養肝補血、健脾除濕的薏米粥、首烏粥、雞肉等,也可適當多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
1
扶正氣,平陰陽
《黃帝內經》中提出,我們的生命活動要順應自然規律。清明時節,萬物生機勃勃,此時養生,要把握三個原則:扶正氣、平陰陽、調情志。
中醫認為正氣就是人體的一種抗病能力。《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也就是說,如果人體正氣旺盛,外界致病因素就不會侵犯人體,即使侵犯到人體,病癥也很輕,很快會恢復健康。因此扶正氣,可以有效地防止病邪入侵,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
扶正氣要注重飲食,春天特有的各種芽菜、春筍、新鮮的綠葉菜如薺菜、菠菜等,充滿著生機和活力,都是扶正氣的好食材。
清明前后,自然界陰陽相對平衡,我們要趁此萬物萌發的季節,融入大自然中去,舒展運動,來調整人體的陰陽。比如登山,就可以疏通經絡,暢通全身的氣血,對脊柱、肌肉,心肺功能都有很大益處。
2
養肝氣,生陽氣
春季調養情志,應重在養肝氣:
一是要保持心情舒暢豁達,身體氣機暢通,氣血運行和緩,則肝氣得以調養;
二是要避免急躁和憤怒,導致肝氣受損。因此在春季我們要盡量使自己心胸開闊,樂觀愉快,讓情志生機盎然,保持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
肝氣過旺必然會傷脾,脾又是后天之本,氣血的運化都要靠脾來實現,所以清明節要以“調達肝膽,生發陽氣,強健脾胃”為養生要點,同時也要做好關節保暖工作。
陽氣生發之際,怎么能少得了艾灸呢?
自古以來,扶陽有三種方法:灼艾、丹藥、附子,灼艾第一。其中,灼艾就是艾灸。溫補陽氣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艾灸。
艾灸是歷代養生大家所推崇的中醫綠色療法。艾灸產生的溫熱之氣,作用于人體表面穴位,通過經絡直達五臟六腑,可為身體補充陽氣。
女性灸關元、三陰交
關元和三陰交都是女性的福穴。艾灸關元,可以補腎壯陽、溫通經絡、理氣和血、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艾灸三陰交,可調補肝、脾、腎三經氣血,調節內分泌失調,補充氣血,改善女人氣色。
老人灸中脘、足三里
老人腸胃不好,食欲不振怎么辦?中脘有健脾和胃的功效;足三里是溫陽補虛的要穴。老人常灸中脘、足三里,調和脾胃吃飯香。
小孩灸大椎、身柱
身柱穴,在日本被稱為"小兒百病之灸點",有補益肺氣、止咳平喘、溫化痰濕、健腦益智、防病強身的功效;大椎穴是日常保健要穴,可為人體迅速補充陽氣。
小兒灸大椎、身柱穴,可以振奮陽氣,強身健體,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抵抗力。
3
清明食艾,無病無災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清明前后氣溫起伏多變,適當固護正氣有助于驅邪防病。而艾草,就是此時最佳的選擇。
為何清明節吃艾草,會被稱為一年中最好的時節?
艾草的生長其實從三月份開始,而當它生長到五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些衰敗了,三月份的艾草太青嫩,營養價值不高,而五月份的艾草衰敗了功效并不強大,相對來說四月份清明節前后的艾草,可以說是一年中最好的艾草了,在這個時候食用艾草不僅是習俗,也能夠讓身體收獲很多好處,讓你更為健康。
我們常說“杏為醫家之花,艾乃醫家之草”。用艾草做的青團吃起來清甜甘香,軟糯可口,還帶有淡淡的艾葉香氣。因此,清明吃青團,和端午插艾葉一樣,都是有一定的養生保健作用的。
清明時節做青團是我國多地傳統美食,除了艾草,很多地方還用一種開黃色花的“田艾”來替代,食用田艾能調中益氣、去水腫、止白帶、解毒。
清明節到了,建議大家適當進行戶外運動,有利于體內陽氣生發,配合艾灸養生,扶陽驅寒、疏肝泄熱、健脾補氣。清明節氣灸一般在節氣前后連灸3~5天,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