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我國城鄉一體化發展現狀及未來展望

美國的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斯蒂格列茨曾指出,21世紀影響人類發展進程的兩大關鍵因素,就是中國的城市化和美國的高科技。假設你來到中國,如果是走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等繁華都市,你一定不會懷疑進入了世界一流的發達國家;如果走進中國西南、西北的小村莊,你也一定會感受到置身落后地區的心靈震撼。

2011年“城市中國”元年:城鎮人口首次超過鄉村人口

對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來說,201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成為“城市中國”元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了一半,達到51.3%。這對于一個有上千年農業文明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民大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中國城市化率這個數據值得仔細研讀。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總人口數是13.39億,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6.66億人,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6.73億人,占50.32%。根據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年末全國大陸總人口為13.48億人,其中城鎮人口為6.91億人,鄉村人口是6.57億人,城市化率首次超過一半達到51.26%。

這個城市化率預示著什么發展機會?對于世界發展來說,一個人口超過13億人的大國,在人口數量上超過所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將形成一個近7億人的城市市場,對全世界經濟發展將會產生重要影響。對于中國發展來說,城市化率超過50%表示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互相促進取得了重大成果,中國城鎮化戰略開始邁入一個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期。

這個城市化率也展現出我國城鎮化面臨的重大挑戰。按照統計局定義,我國城鎮人口是城鎮常住人口,包括在城鎮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所有人口。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流動人口(離開居住地半年及半年以上)是2.6億人,不包括這些流動人口,城鎮戶籍人口是4.3億人,我國城鎮化率僅為31.9%。根據調查估算,我國大約有1.5億流動人口已經居住在城市。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使得這些城市建設者不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和城市發展成果,這成為中國社會管理中最為突出而又最難解決的一個難題。

中國二元經濟圖景:城鎮群落與鄉村群落比較

根據國務院2008年發布的《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以民政部確認的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轄區為劃分對象,城鎮包括城區和鎮區,城區是指在市轄區和不設區的市,區市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它地區;鎮區是指在城區以外的縣人民政府駐地和其他鎮,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民委員會和其他區域,另外與政府駐地的實際建設不連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獨立的工礦區、開發區、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特殊區域及農場、林場的場部駐地視為鎮區。鄉村是指上述城鎮以外的區域。

城鎮群落得到國家扶持并取得了巨大發展,鄉村群落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因補貼城鎮而出現了發展滯后。特別是因為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我國城市和鄉村形成了以計劃經濟為根本特征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形成了明顯的差別,這是我國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基本社會矛盾。根據民政部《2011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我國城鄉單位總體情況如下: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省級行政區劃單位34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332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853個(其中包括市轄區857個,縣級市369個,縣1456個,自治縣117個),鄉級行政區劃單位40466個(其中包括鎮19683個,鄉12395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共計67.9萬個,其中:村委會59.0萬個,降低0.8%,村委會成員231.9萬人,比上年減少1.5萬人;居委會89480個,增長了2.8%,比上年增加3.3萬個,居委會成員45.4萬人,比上年增長3.4%。

我國的城市數量和發展規模得到很大發展,特別是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東部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形成了不亞于國際大都市的繁華都市。1978年我國城市總數為193個,2011年增加到657個,2012年又設立了三沙市;1978年我國小城鎮2173個,到2010年增加到19410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3%左右的國土面積,集聚了13%左右的人口,創造了36%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公用設施服務能力明顯提升,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從2000年到2011年,我國城市用水普及率上升了約33個百分點達96.7%,燃氣普及率上升了47個百分點達92.0%,污水處理率上升了48個百分點達82.3%,人均道路面積從6.1平米上升到13.2平米(2010年數據),人均居住面積從20.3平米上升到31.6平米,普通中學從17803所增至19445所,醫院衛生院從18657所增至19950所。

我國的鄉村群落雖然總體發展水平有很大提高,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其發展現狀還是落后的,并且出現了加速縮減的趨勢。從2004年到2011年,我國鄉級政府從17534個減少到13587個,縮減了22.5%;我國的村委會從644166個減少到589653個,縮減了8.5%,減少總數為54513,七年時間里平均每年減少7788個,每天平均減少22個村委會組織。從2000年到2011年,我國鄉村人口減少了1.5億以上,從8.1億人減少到6.6億人,減少了18.78%;我國鄉村人口在1995年達到峰值,為8.6億人,16年來共減少了2億人,減少了23.3%。

我國不僅存在城鎮群落和鄉村群落的二元經濟社會文化結構,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還形成了“城市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1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12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6261 萬人,比上年增加983萬人,增長3.9%。其中,外出農民工16336萬人,增加473萬人,增長3.0%。住戶中外出農民工12961萬人,比上年增加377萬人,增長3.0%;舉家外出農民工3375萬人,增加96萬人,增長2.9%。本地農民工9925萬人,增加510萬人,增長5.4%。外出農民工人均月收入水平2012年末僅為2290元,比上年提高241元,增長11.8%,但增加額比上年同期減少118元,增幅回落9.4個百分點。從以受雇形式從業的農民工的居住情況來看,在單位宿舍中居住的占32.3%,在工地或工棚居住的占10.4%,在生產經營場所居住的占6.1%,與他人合租住房的占19.7%,獨立租賃住房的占13.5%,有13.8%的外出農民工在鄉鎮以外從業但每天回家居住,僅有0.6%的外出農民工在務工地自購房。雇主或單位為農民工繳納養老保險、工傷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的比例,分別為14.3%、24%、16.9%、8.4%和6.1%,分別比上年提高0.4、0.4、0.2、0.4和0.5個百分點。解決城市二元經濟結構中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問題,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核心任務之一。

中國二元經濟歷史:城鄉關系的發展演進

我國二元經濟城鄉格局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四個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以農保城(1949年至1978年),推行重工業發展戰略,城鄉關系是以農村保城市為特征的全面計劃經濟體制發展階段。農村對我國工業化和城鎮的支持,主要是通過繳納農產品剩余提供積累和降低城市成本,具體形式包括農業稅、剪刀差方式的統購統銷,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和全民公有制的計劃招工,基本杜絕了城鄉之間的人口自由遷徙。從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間,我國的城鎮人口比重從10.6%上升到17.9%,不僅低于世界城市化率,還低于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率。在第一階段中,政府是城市化直接主體,受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制約,農村勞動力處于隱形失業狀態,城鄉運行具有高度排斥市場經濟的特征。在推行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國城鄉差距在收入上不明顯,主要體現在城鄉享受的國民福利待遇不同。

第二階段城鄉競爭(1979年至1997年),農村改革深化,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城鄉關系開始了城鄉競爭發展階段。伴隨著農村從安徽開始的農村承包制改革,特別是我國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我國城鄉關系的性質和形式發生變化,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開始出現,市場經濟規律開始發揮作用,農民開始進城提供廉價的勞動力,鄉村資源包括資金和土地開始支持工業化,我國鄉鎮企業92%分布在自然村,由于布局分散,社會成本極高。這一階段我國的城鎮化率開始獲得發展,從1979年的19.99%,到1997年發展為29.92%,在這18年中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長近一個百分點。這一個時期一個明顯特點是,城鄉差距開始縮小,1978年到1984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6.4%,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城鄉人均收入比從2.37:1減少為1.86:1,城鄉收入差距出現明顯縮小。

第三階段重城輕鄉(1998年至2003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深刻影響,我國進一步推進城市國有企業體制改革,城鄉關系又一次出現了差距拉大的局面。為了應對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開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絕大多數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都圍繞城市展開,我國城市化率開始快速發展,同時城鄉之間差距開始拉大。我國城市化率,從1998年30.4%增加到2003年40.53%,6年里城市化率提高了1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約1.7個百分點。從1985年開始,我國農村人均收入增速達到頂點,1985年至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4.3%,而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7%;2003年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9422元,農村人均純收入是2936元,城鄉差距達到3.2:1,如果將各種福利這算進來,城鎮與農村的收入福利差距實際上達到6:1。

第四階段城鄉統籌(2004年至今),城鄉關系進入城鄉統籌、協調發展階段,但是農村發展沒有全面分享城市發展的成果。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代表大會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五個統籌”即統籌區域發展;統籌城鄉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其中統籌城鄉發展就是要更加注重農村的發展,解決好“三農”問題,堅決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逐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城鄉關系進一步演化,我國城市化率從2004年的41.76%,增加到2012年的52.57%,9年提高了10.8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并且城鎮人口首次超越了農村人口,取得了歷史性的變化。但是由于政府成為城市化的主導者,特別是因為土地制度和土地財政的存在,我國城鎮化的成果卻沒有被城鄉居民公平享受到,城鄉差距并沒有縮小。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2004至2012年分別是3.21:1、3.22:1、3.28:1、3.33:1、3.31:1、3.33:1、3.23:1、3.13:1、3.10:1,九年里幾乎沒有縮小。

中國二元經濟的特殊性:城鄉關系與世界各國比較

我國城鄉關系具有特殊性,不僅表現為城鄉經濟結構的自然演進和升級,更重要的是伴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城市化進程還存在著巨大的改革紅利。本節主要從城鄉經濟結構升級的角度,從世界范圍看我國城鎮化具有四個方面的特殊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民智庫 |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點與難點
返鄉特輯(之四) | 陳恭: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鄉村中國的現代性轉型
【前沿】周立:城鄉一體化不是“化”掉鄉村
城鎮化難題:農民如何變市民
曹鳳岐:新型城鎮化帶來三重利好
將應對農民荒作為重大國家戰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市| 江孜县| 洞头县| 班玛县| 丹阳市| 霍州市| 巴林左旗| 镇康县| 江津市| 亳州市| 夹江县| 南召县| 大足县| 辽阳市| 兰西县| 陈巴尔虎旗| 全椒县| 大港区| 遂溪县| 唐山市| 长泰县| 广南县| 搜索| 阳信县| 马山县| 门头沟区| 东安县| 高碑店市| 尤溪县| 祁阳县| 新和县| 衢州市| 曲靖市| 太谷县| 西峡县| 湘乡市| 民乐县| 宁晋县| 棋牌| 平陆县| 梅河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