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20年,中國將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化,但相當大一部分人仍然沒有擺脫“年輕在城市、年老回農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農村”的“候鳥生活”……
圖為甘肅蘭州市的農民工。曹志政攝
本期嘉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韓 俊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馬曉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司長 李兵弟
主 持 人:記者 郭麗君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日前發布的《中國發展報告2010》指出,今后20年,中國將以每年2000萬人的速度,實現農民向市民的轉化。也就是說,到2030年,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實現4億農民進城變市民的大潮。
“十二五”期間,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仍處于快速推進時期,土地的集約化和農民工的市民化將同步推進。
當前,中國有數以億計的農民外出進城打工,過著“年輕在城市、年老回農村;工作在城市、保障靠農村”的“候鳥生活”,他們在為城市的發展做出貢獻,卻享受不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福利,成為城市的“邊緣人”。如何讓農民成為市民的同時,保護農民的利益成為城鎮化的難點之一。在近日舉辦的“中國(清徐)縣域經濟論壇”上,記者就此對三位專家進行了采訪。
農民如何不再成為“邊緣人”
記者:到2015年,我國城鎮化率將提高到52%左右,城鎮人口將超過農村人口。而以劃分農業人口與非農業人口為特征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得當前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農民無法真正變為城市市民。如何讓身在城市的農民心也在城市,改變他們仍為城市邊緣人的現實?
韓俊:我國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一直是農民變市民的“瓶頸”。當前不僅許多中小城市,包括一些大城市都已經不同程度地放寬了農民工進城定居的限制,預示著阻礙農民工市民化的戶籍藩籬即將被逐漸拆除。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是一個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簡單的換一個戶口本。農民變市民,應該給農民多種選擇,應當允許各種過渡形式的存在,這也是全國各地經驗的總結。
吸納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定居并使之向市民轉變,是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大舉措。應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中心鎮落戶條件的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
記者:未來,在中國的城鎮化過程中,將會有3億到4億農民進城,尤其是有一些80后、90后農民工,他們進城后呈現出哪些新特點?
馬曉河:應該重視新生代農民工為主體的城市化過程,他們對土地的情結弱化,思想觀念、生活習慣、行為方式已日趨城市化,融入城市、身份轉變的意愿也更強烈。現行土地制度的傳統城鄉二元體制的慣性力對農民工市民化具有強大制約作用。即便是2007年出臺的“永久不變”的土地新政,對于依靠土地生活的農民確實具有“定心丸”的特殊效力,然而對于一心向往城市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
此外,80后、90后農民工走進城市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掙錢養家,而是成為體面的城里人。然而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他們的收入并不高。在強烈的反差之下,他們更容易和城市居民形成同一空間的對立,即城鄉的分裂。這種從遠距離到近距離的對立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潛在性問題,如果不加大力度予以扭轉,這對我國社會結構的轉變是有害的,所以應特別注意。
因此,要把農民工納入城鎮公共服務的范疇,幫助他們解決居住問題,為他們在城市落戶創造條件,包括各種社會保障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