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病人問我腳后跟疼痛怎么辦? 就在今天我的門診上碰到兩個病人,兩個病人都有腳后跟疼痛,而且互不認識,他們都聽別人說腳后跟疼痛就是骨刺,多走路,或者多按摩,能把骨刺磨掉,于是,他們就拼命走路,有一個病人甚至光著腳每天堅持走鵝卵石的路面,這兩個病人來就診的時候,都是腳后跟無法著地,因為一著地就疼痛劇烈。這還是在上海,全國各地對于腳后跟疼痛不理解或者沒有認識到的人到底有多少?我想我這里有必要跟大家普及下腳后跟疼痛。
腳后跟疼痛,我們醫學上又叫跟痛癥,也有人叫足跟痛,其實就是跖筋膜炎。跟痛癥的發病原因有好幾種:
1、跟骨的骨刺 長期的壓力刺激或者炎癥,會導致跟骨下方偏內筋膜附近處骨質增生,形成骨贅。在側位 X射線照片上顯示為骨刺。后者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它與足跟痛的因果關系很難肯定,跖筋膜炎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但是一般有很大的骨刺,基本上腳后跟都會有些疼痛,所以說只能有一部分相關。并不一定是全部。
2、跖筋膜炎 長期的站立或者長期的負重,會引起導致跖筋膜的壓力增高,導致跖筋膜的不斷的斷裂,不斷的再生,從而炎性因子不斷浸潤,達到一定的程度,會引起慢性疼痛。
3、跟骨滑囊炎 跟骨的長期摩擦,會導致局部滑囊增生,從而引起滑囊炎,最常發生于跟骨與皮膚之間的滑囊,滑囊壁可變肥厚,囊內充滿滑液,局部腫脹,并有壓痛,稍微一用力就有明顯的疼痛加重。
4、纖維脂肪墊炎 長期的負重,長期的運動,長期的跟骨壓力,會導致跟骨下方的纖維脂肪墊增生,從而引起炎癥,從而進一步引起疼痛。
跟痛癥的好發人群有很多
1、長期站立或者長期走路、運動的人群。長期站立或者長期走路、運動,導致局部的壓力增高,從而產生炎癥。
2、長期坐著的人群。不僅僅是長期站立,長期走路的人會產生炎癥,長期坐著的人,長期保持同一個體位的人,腳后跟也容易產生炎癥,從而引起疼痛。
3、腳后跟受過傷或者跟骨骨折過的人。腳后跟受過傷或者跟骨骨折,容易引起局部跖筋膜受傷,從而引起慢性疼痛。
4、糖尿病、類風關、扁平足等疾病的人群。患有以上疾病的人群,腳后跟疼痛的幾率明顯較正常人高。
跟痛癥的主要臨床表現就是腳后跟疼痛,尤其是走路負重的時候,腳后跟疼痛加重,很多患者發生開步走的時候,或者半夜起來或者凌晨早上起床的時候剛下地非常疼痛,稍微走走路會感覺好一點。這是很多人認為走路走多了跟骨骨刺能磨掉的原因。跟痛癥有很多人,有足部的一些畸形,比如說拇外翻,比如說平足。
如果得了跟痛癥,如何處理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休息制動,盡量讓跟骨少受壓,盡量避免負重活動,最好能夠臥床休息。如果實在無法臥床休息,可以穿腳后跟軟一點的鞋子,比如真空氣墊鞋,或者可以網上買足跟墊、或者后減壓鞋。
第二,可以口服非甾體的藥物,可以有效地抑制炎性因子,這種藥物在醫院里都有配的。
第三,可以局部打封閉。
第四,可以到醫院的理療科做做理療。
第五,如果癥狀嚴重無法緩解,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有很多種術式,包括跟骨骨刺切除術,目前還有關節鏡下跟骨骨刺切除術,跟骨鉆孔減壓術等等。
總之,跟痛癥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一旦得了跟痛癥,一定要盡早處理,時間拖的越長,好的越慢,復發率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