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一場讀書會上見到了這位“耶魯媽媽”,一開始,她拒絕了記者的采訪,再三邀約后,她囑咐記者:在未征得女兒同意之前,不要寫女兒的名字。問及女兒考入耶魯的秘方,蕭女士回答說:“鼓勵她多讀書。”在她看來,考入哈佛、耶魯之類的名校,并不值得夸耀。“考上名校就是成功?不能這么說。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而我的經驗,就是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在她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就。”
愛上語文,不做“死讀書”女孩
2010年,秦同學在世界外國語中學初三畢業時考出了609分的中考[微博]高分。當年《新民晚報》發表的一篇相關報道寫道:“對于秦同學來說,似乎并不是太辛苦的事。考試難得那幾天,她復習之余,仍會翻翻心愛的課外書,看看新聞,她的學習生活,從來就那么輕松。”
2013年,秦同學在華師大二附中的同學們正在埋頭復習迎接高考[微博],她卻已經手握耶魯大學提前錄取的Offer,成為當年學校高三“出國班”(由已被海外大學和清華[微博]北大提前錄取的學生組成)的畢業大戲總導演。一批理科班出來的學霸們,在她的指導之下,一起演出話劇《十二怒漢》。
在秦同學小的時候,家里不太讓她看電視,大人會給她講故事或朗讀;等她能識字看書時就讓她多看書。蕭女士發現她看書時神情比一般同齡人要專注,心也特別靜得下來,于是就潛移默化培養女兒對閱讀的興趣。
秦同學生長在一個書迷之家,她的外公是一位歷史老師,藏書豐厚。外公時常將報紙上看到的好文章勾畫出來,供她學習參考。
蕭女士則充當女兒童年時的讀書“情報員”,每當看到有什么好書,就積極向她推薦。
秦同學上小學時,班上風靡武俠小說,她也跟風鉆研,精心刻畫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令她頗為著迷。外婆曾擔心外孫女只顧看小說耽誤學習,媽媽蕭女士卻不反對,而是提出一個小要求:讓女兒閱讀小說之后,寫一篇讀后感,長短形式不限。實踐證明這對孩子提高寫作和閱讀能力甚至學習文言文是很有幫助的,也培養了孩子寫日記寫游記的習慣。
初中高年級階段,秦同學逐漸對哲學產生興趣。她通過《蘇菲的世界》等簡單讀本,探索新的領域。那段時候,她變得特別愛提問。有時候,提出的問題過于“高深”,讓蕭女士都感覺難以解答。
“這段時候,我發現自己讀書少了。”蕭女士說。由于自己從事貿易工作,出差較多,加上大人的惰性,工作之后最多只看與職業相關的書籍。但是,當女兒慢慢長大,“情報員”的角色顯然已不能滿足女兒的需求。蕭女士決心充當孩子的閱讀陪伴者,她和女兒一同閱讀。空余時間,全家召開“讀書分享會”,一家人不分長幼,各抒己見。
秦同學樂在其中,在一場場家庭頭腦風暴中學習如何思考。
三位好老師,助推文學興趣
除了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外,秦同學在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的班主任恰好都是語文老師,而這些老師,都給秦同學的語文學習幫助很大。
小學一二年級,秦同學在家附近的一所公立學校讀書。由于不控制生源,她的同學里既有保潔工的孩子,也有菜場賣菜阿姨的孩子。教師隊伍的質量也差強人意。唯一讓蕭女士感覺幸運的是,學校的語文老師是從附近一所重點小學調過來的高級教師。她的課堂善用“鼓勵教育”,當秦同學表現出一點點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時,那名老師就會給予微笑和言語鼓勵,這讓孩子的語文學習充滿動力。
秦同學的初中就讀于民辦私立學校——世界外國語中學。這所學校以培養英語聽說讀寫能力見長。此外,除了開設常規課程外,還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上課。秦同學選擇了“中文課”。
世外的中文選修課的上法和一般語文課堂很不一樣。教師孫亮畢業于北大中文系,在上魯迅的名篇《孔乙己》時,老師居然穿著一襲舊長衫走進教室,還原魯迅筆下人物的扮相。上課的時候,老師經常采用講故事的方式,和學生一起閱讀經典小說。每年暑假假期,學校也會給孩子列出推薦閱讀書單。
初中畢業,秦同學懷揣著北大中文系夢想的考取了華師大二附中的人文創新班。
秦同學高一時的班主任、語文老師趙老師是華東師范大學[微博]中文系的博士畢業生,也是上海作協成員。”學識足夠,對教育也很有想法。”蕭女士回憶說,開家長[微博]會時,她可以感受到老師很強的條理性和計劃性。
在女兒眼中,趙老師亦師亦友。女兒高一時,正巧世博會,趙老師帶著學生們在世博會展開許多豐富的人文活動。同時,學校和上海博物館有著多年正式合作關系,在上博當志愿者也是人文綜合實踐課程的一部分。
高一第一學期結束,趙老師懷孕生子,接替人文創新班的語文老師,同樣來自華師大中文系,教學水平也相當出色。
高中階段,秦同學最喜歡的作家是村上春樹、塞林格和海明威。這個心思細膩,熱愛文字的女孩介紹說,她喜歡村上春樹筆下那份獨特的詼諧,蒼涼的虛無感和多樣而特別的內涵;享受《麥田里的守望者》中與年輕人的心態非常契合的意識流;欣賞海明威作品中極簡的語言,“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風格。
秦同學發現,語文閱讀素養的提高,對SAT、托福[微博]等標準化考試的成績提高,也大有幫助。
網絡上,有一篇《SAT2330:關于她的二三事》的文章,介紹了秦同學學習SAT的“獨門秘方”。“遇到心有戚戚焉的詞句會摘錄,當時抄了不少優美的SAT閱讀中的段落。”秦同學介紹說。而這樣一種對“心有戚戚焉”的句子的摘抄,更多的是一種內化的過程,從考試原文中,將那些經典的語句用法消化自己的知識,既能尋找到考試出題的一些規律,亦能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高二那一年,秦同學獲得了SAT2330,托福118分的好成績。
適合文科生的博雅教育
高一剛進入華師大二附中時,秦同學的夢想還是北大中文系。高一寒假去美國費城參加常春藤模擬聯合國大會的經歷,讓她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產生了興趣。
當時,共有2300名世界各地的中學生代表參加了位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內的模擬聯合國大會。華師大二附中代表的國家為多米尼加和蒙古。最終,秦同學與另一名同學同學表現出眾,獲得了杰出代表(OutstandingDelegates),成為來自中國的代表在本次會議中獲得的最高獎項!
模擬聯合國大學結束后,秦同學在學校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美國知名的常春藤名校。
回國之后,她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放棄國內高考,準備出國。
對于蕭女士來說,陪伴女兒做出這個決定,也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壓力。對于華師大二附中的優等生來說,考入中國最好的大學希望很大,清華北大的保送名額、加分名額也比一般學校多很多。但一旦決定去美國,并不定保證可以進入TOP10的大學,同時,“保送”,“加分”國內名校的資格也就失去了。
高二升高三的暑假,秦同學前往美國排名十多名的文理學校參加夏令營。在和那些大學兼職學生的聊天過程中,她發現這所不為中國人熟知的文理學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有學業以外的特長,他們知識面非常廣泛,談吐、氣質,人文素養,都十分吸引人;那里的教師教授對學生非常有愛心,對學生的提問極其耐心,工作非常敬業,學識淵博,為人儒雅。
回國后,她告訴蕭女士,即使考不上美國TOP10的學校,能考入這所文理學校,她也覺得很理想,也愿意去念。
“不少學生設定的目標很高,一旦沒申請到,往往打擊會很大。我年年聽說這樣的例子:SAT滿分的學生,卻被所有名校都拒了,俗稱‘全聚德’。”蕭女士稱,自從有了這所保底學校后,女兒就可以卸下思想包袱,朝著一流名校沖擊。哈佛大學強調綜合能力和領袖氣質,普林斯頓大學偏向理科研究,而耶魯大學對于具有人文氣質的秦同學來說,再適合不過。蕭女士介紹說,女兒在耶魯大學本科階段的前兩年,接受博雅教育(又稱通識或通才教育),后兩年會選擇一門她心儀的專業攻讀。
2012年秋天,秦同學申請了耶魯大學提前錄取EA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的申請系統有別于其他學校)。同年12月中旬,她順利接到了兩所學校發來的Offer。
“耶魯媽媽”的經驗談:
成功不是進名校,而是培養有“特點”的孩子
很多人來問我“成功之道”。考上名校就是成功嗎?不能這么說。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只要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讓他/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很有成就感。就我個人的經驗,家長對孩子興趣的引導十分關鍵,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應該觀察他/她的專注力體現在哪些方面。美國頂尖大學也特別強調學生所具有的個人特點。據我所知,有一位高爾夫球高手就因為有體育特長進了杜克大學。
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哪里讀書都是好的
由于我的女兒就讀過民辦初中,后來又讀了公立高中,也有不少人問我,究竟如何擇校?高中時應該讀國際學校、私校還是公立學校,讀國際課程還是國內課程?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在哪里都是好的。許多中國家長本身有“名校情節”。我的建議是,家長自己調整心態,盡量“脫俗”一些,安定一下,不把焦慮傳給孩子。究竟為什么出國?這個問題留給孩子自己去回答,讓孩子自己去思考未來想走的路。
理性參與對孩子的教育
究竟要不要選中介?根據我了解到,目前真正DIY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學還比較少,一般都是找顧問。我們也不敢冒險。申學顧問通常會介紹美國大學的整體情況,選擇幾所適合孩子上的大學并做更深入的情況介紹,告訴我們準備工作,以及科目考試的時間表。
在選中介的階段,家長參與非常重要,完全交給孩子不行,因為孩子還缺乏判斷力;完全家長包辦也不好。我陪女兒參加了五六場宣講會,有一次,她在人人網上看到一個文理學院招生官的聯合宣講會,于是我陪她去了,她在里頭面試,我就在外面與機構的顧問聊。最終,母女商量選擇了某家著名留學[微博]機構幫我們申請美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