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網11月19日電 最高人民檢察院今天正式發布《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共11章124條,自發布之日起施行。《民訴監督規則》根據修改后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分別設置專章規定了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對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監督和對執行活動的監督。
《民訴監督規則》從多方面對檢察機關辦理民事訴訟監督案件活動進行了約束,設專章規定檢察人員辦案回避制度;確立案件“受審分離”原則,受理與辦理分別由控告檢察部門和民事檢察部門負責;設專章規定案件管理部門對辦案期限、程序、質量等進行管理監督。
《民訴監督規則》全面貫徹落實“檢務公開”要求,在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告知、案件審查公開聽證、辦案流程和時限公開等方面作出了明確具體的規定,著力推進民事訴訟監督工作的公開透明。最高檢新發布的《民訴監督規則》將規范化和制度化貫徹始終,細化了檢察機關辦理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的程序,對于案件的受理、審查、監督方式的適用、案件審批、法律文書制作等,均設置了詳細具體的工作流程,著力保證監督質量和監督效率
《民訴監督規則》充分保障當事人行使民事訴訟法賦予的申請檢察監督權利,設專章規定了受理當事人監督申請的條件和程序,明確了當事人申請監督的案件類型,列舉了當事人需要提交的材料,明確了受理監督申請的檢察院和部門。
《民訴監督規則》對民事訴訟法的新規定進行了細化,分別設置專章規定對生效判決、裁定、調解書的監督,對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的監督和對執行活動的監督,并細化了監督條件、監督方式和監督程序,確立了對人民法院民事審判活動和執行活動進行監督的新格局。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人民檢察院辦理民事訴訟監督案件,不收取案件受理費。申請復印、鑒定、審計、勘驗等產生的費用由申請人直接支付給有關機構或者單位,人民檢察院不得代收代付。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再審時,人民檢察院應當派員出席法庭,宣讀抗訴書,并對依職權調查的證據予以出示和說明。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人民檢察院發現民事調解書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級人民法院提出再審檢察建議,也可提請上一級人民檢察院抗訴。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民事訴訟監督案件,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采取的調查核實措施包括查詢、調取、復制有關證據材料,委托鑒定、評估、審計,勘驗物證、現場等,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民事訴訟監督案件,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組織有關當事人聽證。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可以邀請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或當事人所在單位、居住地的居民委員會委員以及專家、學者等參加聽證。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人民檢察院受理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監督的案件,或者對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違法行為監督案件和對民事執行活動監督案件,應當在三個月內審查終結并作出決定。
《民訴監督規則》規定,當事人提出民事訴訟監督申請,由作出生效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或審理、執行案件的人民法院所在地同級人民檢察院控告檢察部門受理。當事人應提交監督申請書、身份證明、相關法律文書及證據材料,并可委托代理人。
《民訴監督規則》,民事案件當事人在具備以下三種情形時可向人民檢察院申請監督:一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調解書符合民事訴訟法第209條第一款規定的;二是認為民事審判程序中審判人員存在違法行為的;三是認為民事執行活動存在違法情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