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詩是詩詞中的一個文學(xué)載體,它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xiàn)人文思想,這一類詩詞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它與詩人的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比如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鄭板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等都是非常出名的詠物詩。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林逋的詠物詞,林逋一生不仕,長期隱居西湖孤山,以種梅養(yǎng)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他擅長寫詩,詞僅存三首,這首《點絳唇》就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
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
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
這首詞主體是春草,詞人借詠春草來抒發(fā)離愁別緒。上片寫暮春景致,“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西晉石崇那繁華富麗的金谷園,如今已是雜樹橫生、蔓草遍地,荒涼無主了。“亂生”二字描繪出了雜草叢生的荒涼狀。“誰為主”暗含世事滄桑之嘆。
“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這是一番多么凄涼的暮春景象啊!春色凋零,花朵紛紛墜落,枝頭稀疏的余花,也被疏雨打落在地。這兩句飽含著詞人無限傷春之情懷。
下片抒寫離情。“又是離歌,一闋長亭暮”,“長亭”,古代為親人送行,常于長亭設(shè)宴餞別,吟詠留贈;“暮”字暗示了離別之人難舍難分的心情。由于別意綿綿,依依不舍,不知不覺暮色已經(jīng)降臨。
“王孫去,萋萋無數(shù),南北東西路。”“王孫”本是古代對貴族公子的尊稱,后來詩詞中,往往代指出門遠游之人。寫離情,大抵都要與芳草相聯(lián)系,芳草象征著親人對遠行之人的思念。未三句以茫茫無涯的芳草作結(jié),寫出了送行之人的無限惆悵和依依惜別的感情,給人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
近代詞學(xué)家薛礪若《宋詞通論》中評這首詞:林逋的《點絳唇》為詞中詠草的杰作,詞境極冷絕凄楚,與歐陽修的《少年游》,梅堯臣的《蘇幕遮》,都為詠春草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