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京津冀的“蘇錫常”在哪里
學者建議:京津冀應發展五大副中心城市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王紅茹| 北京報道
京津冀三地2013年GDP總量6.2萬億元,江浙滬三地2013年GDP總量11.83萬億元。京津冀的GDP僅相當于江浙滬的52.4%。
然而,若京、津跟滬相比,差距不大。2013年北京GDP 1.95萬億,天津1.43萬億元,上海2.16萬億元。顯然,“河北洼地”成了京津冀發展的羈絆。
江浙滬之所以強大,與“蘇錫常”城市群不無關系,這塊面積并不比京津冀大的版圖上,每一個城市亮出來,都是中國經濟版圖上響當當的角色。
京津冀的“蘇錫常”在哪里?
需培育更多的
人口在200萬到500萬的大城市
京津冀腹地,尤其是河北,有太多城市渴望從環首都經濟圈中崛起。
自今年4月“保定將成為政治副中心”的傳言見諸輿論,關于副中心的提法就未曾間斷。不只保定,離北京較近的石家莊、唐山、廊坊,甚至更遠的邯鄲、秦皇島,一波接一波的“副中心”輿論造勢,都顯示出這些城市強烈的“副中心”情結。
作為中國經濟的強大發動機,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之路正為京津冀發展戰略的形成提供日臻成熟的范本。
據北京大學楊開忠教授介紹,在長三角,市區人口大于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有上海和南京;在京津冀,有北京和天津——特大城市人口對比,雙方不分伯仲。但是,市區人口在200萬到500萬的大城市數量,京津冀與長三角相比,差距實在不小。在長三角,有杭州、蘇州、徐州、淮安等9個城市,而京津冀只有石家莊和唐山兩個城市。
此外,100萬到200萬的中等城市中,長三角有鹽城、宿遷、臺州等6個城市,而京津冀地區只有邯鄲和保定兩個城市。
常年研究區域經濟的楊開忠教授指出,城市發展的早期是單中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轉向多中心化,再發展下去,就成了區域。
楊開忠說:“目前京津冀發展處在一個多中心化向完全一體化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階段,應該努力去解決京津冀多中心化發展的問題。”“要把培育200萬到500萬人口這樣一些大城市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重要任務提出來。這些大城市,都可以稱作京津冀的副中心城市,或者是京津冀的區域中心城市。”
京津冀需要5個副中心城市
楊開忠認為,縱觀河北各市,石家莊和唐山已經初具規模,毋庸置疑,可以擔當起這個區域中心城市的重任。除此之外,在河北境內還需增加3個副中心城市:保定、邯鄲和滄州。
讓保定、邯鄲和滄州成長為能夠擔當京津冀發展重任的城市群,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部,距離北京大約152公里,300多年以來,從來都是京畿重地,并與北京、天津構成黃金三角。2012年,保定市政府明確提出將“做大做強汽車、新能源兩大支柱產業”確定為保定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這兩大產業在保定發展迅猛。
從產業的角度,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認為,保定的優勢是新能源和汽車。此外,由于距離北京較近,保定發展部分服務業、文化創意、現代農業也頗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