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個孩子按1、2、3……依次報數,從報奇數的人中選取k個孩子,他們所報數字之和為1949,問k最大值為多少?
A.43B.44C.45D.46
1.【答案】A。解析:奇數個奇數的和為奇數,故k的最大值應是奇數,排除B、D;從1開始,45個連續奇數的和是452>1949,排除C,此題答案為A。
2.
申論:考問北方復興:“北風還能刮多久”
在世界經濟版圖上,“北強南弱”由來已久,但在中國,經濟格局卻長期保持“孔雀東南飛”的態勢。過去20多年間,中國南方借助外資急涌而入和體制改革先發優勢,把資源豐富、科技領先的北方漸漸甩在身后。現在,資本流和經濟增長曲線雙雙向北傾斜,國家對西北、東北和天津濱海新區也先后伸出扶持之手,中國經濟重心北移的外部條件已然彰顯。懸念是:北方,你做好迎接北移的足夠準備了嗎?
從各大網站的熱議,到專家學者的直面交鋒,北移命題依舊充滿爭議,只不過焦點已由“北風是否吹起”轉變為“北風還能刮多久”。一方面,官方發布的經濟統計數據,民間機構拋出的調查報告,跨國公司的產業布局調整,都傳遞出北方復興的種種利好訊息;另一方面,北方也因經濟結構偏“黑”、偏重,生態脆弱,區域壁壘遠未消除,體制與觀念有待更新等,備受詬病,輿論對北移可持續性的考問始終未曾止息。
21世紀前20年是中國經濟發展最關鍵的20年。地域遼闊的中國北方是搖身一變為新的經濟增長極,還是曇花一現?答案其實就掌握在北方手中。“諸侯經濟”:北移持續之絆腳石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審視,環渤海地區在中國北方都具備足夠的領袖氣質。換言之,這片從遼東經京津冀延伸到膠東的土地肩負著北方復興的重大使命。有專家曾這樣打過比方——如果把中國比喻成一個巨人,他的頭是京津冀地區,他的兩條腿分別是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兩強的地位由此可見。但與長三角、珠三角相比,環渤海內部的產業聯系少之又少,社會發展水平落差較大,仍處于“諸侯經濟”的割據時代。
按照大多數專家認同的觀點,狹義上的環渤海地區以京津冀為中心,以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為兩翼,區域市場要素齊全,高中低端產業基礎雄厚,惟獨缺乏“連橫”的強烈愿望。作為區域中兩個最大的城市和發展支點,北京和天津雖然僅隔百余公里,但很多時候讓人感覺十分遙遠。
天津最早建制可以追溯到金代設立直沽寨,從此開始扮演京師糧道守衛者的角色,直至明朝設立衛城。到近代,天津更是脫胎換骨,成為商賈云集的工商業中心,只是在近50年,其光環才因北京轉變為生產性城市有所黯淡。
一個是一國之都、國際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聽上去與經濟不沾邊;一個卻是北方經濟中心,立誓優先發展產業。單從城市功能定位看,兩座城市似乎沒有互為對手的理由,然而在市場利益的誘惑、GDP重壓和現有體制之下,京津“左右互搏”未能幸免。
與長三角、珠三角借助分工明細的產業鏈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京津相距咫尺卻打造了兩個雷同的產業結構。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李國平發現,在過去十幾年中,京津兩地產業趨同矛盾不但沒有緩解,反而有所加劇。1990年,京津兩地的主導產業只有一項雷同,但到2002年,兩地7項主導產業中居然有4項雷同,其中第一支柱產業均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更有甚者,京津兩地在制定未來發展規劃中,都提出要把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環境保護、新材料以及現代制造業、現代農業等作為產業發展重點。
天津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規劃被批復后,京津兩地在區域發展中的關系又引起各方熱議。
普遍的看法是,京津合則兩利,爭則兩傷,它們的關系走向對環渤海甚至整個北方協調發展都有很強示范效應。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專題研究報告認為,京津兩大都市比肩而立,產業結構雷同,產業規劃又如此相近,注定會刺激過度競爭,消減雙方開展互補性合作的愿望,并加劇兩地的區域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