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聽老年人說自己脖子、后背、或者腰、膝關節怕風、怕涼,頸項部和腰背部肌肉僵硬、脹痛,而且晚上容易起夜上廁所,總是有尿不盡的感覺?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中醫上有什么辦法嗎?
來源于平臺圖庫
我們中醫認為,上面提到的生活現象是膀胱經的運行不暢引起的,膀胱是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之一,位于我們人體下腹部,上經輸尿管連接腎臟,下通尿道。具有化氣行水、貯藏和排泄尿液的作用。膀胱經屬于足太陽經,從我們的眼睛開始經過頭、后背部、下肢后側到足小趾,與膀胱相聯絡,協調膀胱的功能,與腎經共同承擔協調泌尿系的功能。
1:起于目內眥的睛明穴,向上行至頭頂并人絡腦;
2:一分支至耳上角;
3:主干經脈從頭頂向下到枕部,與督脈平行,在脊柱兩側向下循行,在天柱穴則分成兩支,分別距離督脈1.5寸和3寸,經過背腰臀部,入內屬膀胱絡腎,向下貫臀,止腘窩;
4: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經線外側,至胭窩部相合后循行于小腿后側,經過外踝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側端(至陰)與足少陰腎經相接。
來源于網絡圖譜
1.呼吸系統:感冒、發燒、各種急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炎。
2.消化系統:消化不良、腹痛、痢疾、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急慢性胃腸炎、肝炎、膽囊炎。
3.泌尿生殖系統:腎炎、陽痿、睪丸炎、閉經、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附件炎、宮頸糜爛。
4.其他疾病:失眠、腰背痛、坐骨神經痛、中風后遺癥、關節炎、經脈所過的肌肉痛。
來源于平臺圖庫
1.睛明
定位:目內眥角稍內上方凹陷處。
主治:①目赤腫痛,流淚,視物不明,目眩,近視,夜盲,色盲等目疾。 ②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 ③心動過速。
2.攢竹
定位:眉頭凹陷中,約在目內眥直上。
主治:①頭痛,眉棱骨痛;②目視不明,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眼瞼下垂,迎風流淚;③面癱,面痛;④呃逆。
3.天柱
定位:在項部,大筋(斜方肌)之外緣后發際中,約當后發際正中旁開1.3寸。
主治:①頭暈,目眩。②頭痛,項強,肩背痛。③鼻塞,咽喉痛。
4.大杼(骨會)
定位:第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各種骨病(骨痛,肩、腰、骶、膝痛)。②咳嗽。
5.風門
定位:第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外感病證:傷風,咳嗽。②項強,胸背痛。
6.肺俞 (肺的背俞穴)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肺部疾患:咳嗽,咳血,鼻疾。 ②盜汗,骨蒸潮熱。③皮膚瘙癢,癮疹。
7.厥陰俞 (心包的背俞穴)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心胸病。 ②咳嗽,嘔吐。
8.心俞 (心的背俞穴)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心悸,心痛。 ②失眠,健忘,夢遺,癲狂,癇證。③咳嗽,吐血。
9.膈俞 (血會)
定位: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氣機上逆證。②血虛證③皮膚病。 ④骨蒸盜汗。
10.肝俞 (肝的背俞穴)
定位: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肝膽病:脅痛,黃疸。②目疾。③癲狂,脊背痛。
11.膽俞 (膽的背俞穴)
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肝膽病。②肺癆,潮熱。
12.脾俞 (脾的背俞穴)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脾胃腸腑病:腹脹,黃疸,嘔吐,泄瀉,水腫。 ②背痛。
13.胃俞 (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胃脘痛,嘔吐。②腹脹,腸鳴。
14.三焦俞 (三焦的背俞穴)
定位:第1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脾胃腸腑病。②三焦氣化不利病:水腫,小便不利。③腰背疼痛。
15.腎俞 (腎的背俞穴)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腎虛病。②生殖泌尿系疾病。③婦科病。
16.大腸俞 (大腸的背俞穴)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胃腸病證。②腰腿痛。③蕁麻疹。
17.小腸俞 (小腸的背俞穴)
定位:第1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
主治:①泌尿生殖系疾病。②小腸腑病:腹瀉,痢疾。③腰骶痛。
18.膀胱俞 (膀胱的背俞穴)
定位:第2骶椎棘突下,旁開1.5寸,約平第二骶后孔。
主治:①膀胱腑證:小便不利,遺尿。②腰脊強痛,腿痛。③泄瀉,便秘。
19.次髎
定位:第2骶后孔中,約當髂后上棘下與后正中線之間。
主治:①男女生殖系疾病。②泌尿系病。③腰骶痛,下肢痿痹。
20.承扶
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橫紋的中點。
主治: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21.委中(合穴,膀胱經下合穴)——腰背委中求
定位:腘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主治:①腰背及下肢病證。②遺尿,小便不利。③腹痛吐瀉。④丹毒。
22.膏肓
定位: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肺虛證。②虛勞諸疾:遺精,盜汗,健忘。③肩背痠痛。
23.志室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
主治:①男性腎虛證。②小便不利,水腫,③腰脊強痛。
24.秩邊
定位:平第四骶后孔,骶正中嵴旁開3寸。
主治:①腰及下肢痛。②小便不利,便秘,痔疾。
25.承山
定位:腓腸肌兩肌腹之間的頂端處,約在委中穴與昆侖穴之間中點。
主治:①痔瘡,便秘。②腰腿拘急疼痛。
25.昆侖(經穴)
定位:外踝尖與跟鍵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項強,腰痛,足跟腫痛。②難產。③癲癇。
26.申脈(八脈交會穴通于陽蹻)
定位: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主治:①頭痛,眩暈②神志病:失眠,癇癥,癲狂。 ③腰腿痛,足外翻。
27.至陰(井穴)
定位:在足小趾外側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①胎位不正,滯產。②頭目痛,鼻塞,鼻衄。
第一,我們可以經常曬太陽,尤其是下午的太陽,但是不要曬傷。
第二,我們可以后背撞樹或者撞墻,力度依據自身情況量力而行,尤其是老年人骨質疏松,防止撞骨折。
第三,我們經常可以刮刮痧、拔拔罐,促進后背血液循環。
總之,希望能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能夠學點中醫文化知識,在生活中遇到小便不通,遺尿,癲狂,瘧疾,目痛,迎風流淚,鼻塞多涕,鼻衄,頭痛,以及項、背、股、臀部和下肢后側疼痛等證,可以通過中醫傳統療法治療,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