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作為漢文化的重要載體,其博大精深在漢語方言的復雜性上體現的淋漓盡致,中國的方言之多,方言差異化之大,可謂世界罕見,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以漢語普通話作為全國通用語言,然而,漢語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卻出現了成百上千種的地方方言,這些方言在保留古音古韻方面都是非常寶貴的“活化石”。所謂的“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中國大量的地方都有存在。
現代漢語共劃分為七大方言,分別是官話、粵語、吳語、閩語、客家話、湘語和贛語。而每一種方言下面又被分為若干片區。比如官話,除了我們熟知的北京官方(即我們現在使用的普通話),還有東北官話、西南官話、冀魯官話、江淮官話、膠遼官話、中原官話、蘭銀官話等八大片區。其中北京官話就是我們現在所用的標準普通話,官話雖然劃分的片區較多,但其實彼此之間的差距并不大,比如東北官話就特別接近于北京官話,而屬于中原官話的陜西話,河南人也能聽的懂,還有作為西南官話的四川話,貴州人,云南人也都能聽的懂,這些地方的人交流起來就沒那么吃力了。
但有的方言不同片區間的差異就非常大,其中差異最大的當屬閩語,筆者就是福建人,對此是深有感觸的,福建方言非常復雜,廈漳泉講閩南話,而閩西龍巖講的是客家話,閩北南平還有吳語方言小片區,雖然都講閩語,但是講閩東話的福州人和講閩南話的泉州或廈門人只能用普通話溝通,就算是同講閩東話的福州寧德,兩地的人見面也基本只能講普通話。我在福州生活的時候,從連江到福清,雖然都是福州下轄的縣(市),也都講福州話,但由于口音上的差別,最終還是會選擇普通話交流,這就是我前面說到的“十里不同音”,并非是夸大之詞。
方言的形成有著比較復雜的原因,但是歸結一點,還是因為歷史上的移民導致了語言分化與聚合,這在歷史上發生的很多大事件都能找到答案,比如秦朝南伐百越,大量軍人、官員和其家眷移民兩廣,與當地的原住民融合,促成了粵語的形成。又如,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導致了北方官話語音的變化。所以,每一種方面的形成都有它背后的歷史原因。
我再舉一個例子,四川話作為西南官話的代表,使用的范圍極光,不僅在傳統的四川話大本營四川、重慶,甚至于貴州、云南所講的西南官話也和四川話差別不大,甚至于遠在湖北宜昌的朋友,他們在外地說方言也常被認為是四川人,因為宜昌話真的是像極了四川話,為什么部分湖北人也會講四川話呢?
事實上,我們已經弄混了一個問題,官話發源于北方,地處西南的四川人怎么會與生俱來就會講官話,對明末清初那一段歷史略有所知的朋友應該都知道,今天的四川人其實大部分都不是古代巴蜀人的后代,其實是湖北人和其他省份移民到四川的人的后代。明朝中期即有大量湖北人移民四川,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從陜西入四川建立大西國,在四川進行了瘋狂的屠殺破壞,據說他小時候隨父親在四川販棗,被當地人欺負過,所以對川人懷有深深的恨意,四川因為“張屠夫”的到來而慘重劫難,人口驟減,經濟破壞嚴重,出現了十室九空,百里無人煙的蕭條景象。清朝入關后,平滅大西國,在康熙年間下旨將大量湖北湖南和部分南方省份民眾遷到四川充實當地人口,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移民大事件“湖廣填四川”。由于當時的湖廣人講的是當地的江淮官話,移民到四川后江淮官話也被一同帶到了四川,經過與當地方言的慢慢融合,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的西南官話,因此四川話并非土生土長的地方方言。
四川話能夠被納入官話,是因為四川是來源于明朝的江淮官話,而江淮官話的代表,則是明初三代皇帝定都南京所用的南京官話。朱棣在靖難之役后不顧群臣反對遷都北京,也把南京官話帶到了北京,慢慢就形成了北方官話。所以無論四川話還是北方官方,兩者的源頭之一其實都是明朝的南京話,二者都屬于官話,四川也因此成為西南少有的講官話的地區。當然,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方言演變之后,四川話和北方官話也已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別。
又比如云南,云南在古代少數民族的占比是很高的,過去云南并沒有漢族人,從戰國起始有漢人大量移民云南,但云南原住民的占比依然要遠高于漢人,由于原住民占據主導地位,新來的漢人移民很容易被當地人同化,慢慢的也就不怎么講漢語了。明初平定云南元梁王政權之后,朱元璋為了鞏固在云南的統治,開始向云南大量移民。除了通過駐扎軍隊,將他們的家眷一同安置在云南之外,朱元璋還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就是移民南京人,由于當時朱元璋初定都于南京,對南京人不放心,認為他們“陰懷二心”,就強令大量南京人移民云南,這其中還有后來因事被發配到云南的江南首富沈萬三。南京人的到來改變了云南的人口結構,使得來自內陸的漢族移民開始成為云南人口的主體。
由于外省移民的人較多,大家各講各的方言,顯然不利于交流溝通,而由于南京話使用人數眾多,又有政治地位,所以大家就逐漸使用南京話了。到了清初,又有許多四川和湖廣的移民進入云南,新舊移民融合在一起,在南京話的基礎上也就慢慢的形成了今天的云南話。神奇的是,經過幾百年的語言沉淀融合,云南話依然極具南京話的神韻,到云南旅游的南京人都會對云南話感到非常的親切,畢竟五百年前也是親戚。
古代沒有像現在這樣制定一個全國統一的通用語言,因此也導致了因為地方方言太多,不同地方的人來往溝通變的非常困難,如果一個北方人來到南方,他們交流的時候要不要用翻譯呢?沒錯,還真的要用翻譯,特別是像對官話幾乎一竅不通的使用閩語的福建人,就有文獻記載過清朝時有個叫朱潮遠的北方官員到福建辦理一樁案子,堂審的時候身邊就站著一個翻譯,要不然根本就聽不懂閩語,聽不懂閩語案件自然就無從查起,可見中國的方言之復雜,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