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巴西著名作家說過:焦慮與人類同時誕生,且由于我們永遠無法掌握它,我們將不得不學會與它一起生活。
我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經歷過不同形式的焦慮,比如上學時擔心成績不好,考不上大學;畢業了焦慮找工作;工作后又有業績考核、人際關系、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等各種挑戰,再加上生活中婚姻和孩子的各種煩惱,很多人覺得自己像是一個被壓力充滿的氣球,隨時都可能爆炸。
《自我訓練:改變焦慮和抑郁的習慣》的作者盧斯亞尼,是國際知名的心理醫師,有30年的臨床治療經驗,他提出的自我訓練療法,幫助全世界無數焦慮和抑郁的人們擺脫焦慮,重獲新生!
他指出,焦慮和抑郁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思維習慣,而所有不好的習慣,只要通過正確的方法不斷訓練,總有一天你會克服它。
接下來,讓我們跟著盧斯亞尼,來學習如何用自我訓練的三個方法,幫助我們克服焦慮和抑郁的習慣。
你缺乏安全感嗎?
如果在百度搜索“缺乏安全感”這幾個關鍵字,你會得到2000萬以上的詞條信息,這幾年來,“缺乏安全感”不知不覺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詞匯了。
那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是什么呢?比如懷疑自己,恐慌害怕,無法信任別人,完美主義…等等,當我們不斷地縱容自己的不安全感,無法克制,最終就會被不安全感支配,陷入焦慮和抑郁的漩渦,無法自拔。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不安全感其實是一種有害的思維模式,是一種無意識養成的習慣,而練習自我交談,能夠幫助我們很好克服這種習慣,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克服不安全感的自我訓練方法—練習自我交談。
自我交談分為三個步驟。
01
傾聽頭腦中的思想,學會分辨事實和想象。
你有沒有觀察過,自己什么時候會非常焦慮?遭遇后,又都有哪些常見的反應呢?
作者提到,我們在遇到一些特定的場景時,如遭遇壓力、感覺失去控制權、與人發生沖突時,比較容易陷入焦慮,之后,我們比較容易觸發“孩子氣”的想象。
什么是“孩子氣”的想象呢?比如:過分擔心,冷淡封閉,對外界充滿敵意,非常沖動,想要控制一切,充滿負罪感等。
比如有人每天非常悲觀,總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或者總是預設各種沒發生的事情嚇唬自己;又或是想要控制一切,來讓自己覺得安全,再不然就是自暴自棄,覺得自己不配活著…以上種種,都是當我們陷入不安全感時,頭腦的想象。
那如何區分事實和想象呢?
當我們遇到一些挫折或者挑戰的時候,頭腦中會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出現,這個時候,你可以拿出一張紙,把你的每一個想法逐個寫下來,然后在后面分辨哪個是事實,哪個是想象。
例如下面這幾個思想出現:
“工作方案不太好,需要修改”
“他是不是看不起我,存心刁難我”
“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行,我就是個廢物”
“冷靜下來,別再想了,去行動吧”
當你因為工作方案沒做好,老板讓你重新修改,那么,“方案沒做好需要重做”就是一個事實;但是,“老板看我不順眼”“他不喜歡我”“我太爛了,做什么都不行”等,就是自己的想象。
當我們寫下這些話的時候,我們就比較容易分辨出哪些是自己“孩子氣”的想象,哪些是理智的思考。隨著每次的積累,我們不僅會比較容易掌握,自己陷入想象的觸發場景,也會更容易分辨哪些是事實,而哪些又是自己的想象。
02
下定決心,擺脫條件反射式的思維模式
在我們能夠分辨出什么是事實,什么是“孩子氣”的想象后,我們要做的是,下定決心,克服自己的條件反射式的思維習慣。
那什么是條件反射呢?例如,拿手在你的眼前揮一揮,你的眼睛就會不自覺地閉上,這個就是身體上的條件反射。
而很多自毀式的思想,杞人憂天的恐懼,和想要控制一切的欲望,都是我們思想的條件反射。
那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擺脫自己腦中那些喋喋不休,越想越崩潰的聲音呢?
首先,我們要做好三個心態上的轉變:
1.放棄“別人會來救你”的這個想法。
2.你必須承擔起改變的責任。
3.你必須相信自己真的有選擇。
比如,小的時候,如果你的作業總是無法按時完成,你可能會有三種想法:首先,希望爸爸媽媽來輔導你寫作業;其次,你寄希望于老師少布置點作業;最后,你認為自己不可能通過努力,改變這件事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成功地做到一件事,好的心態是重中之重,如果你在意識里認為責任不在你,或者你根本不可能做到,那么,再多的方法,也無法幫助你改變現狀,所以,樹立信心,正確的責任歸因,是成功改變焦慮的第一步。
其次,我們要學會果斷的切換頻道,那什么是切換頻道呢?我們可以給大腦中的各種聲音分頻道,比如放松頻道,恐怖頻道,理智頻道等。
當我們又不知不覺地陷入恐怖頻道,被里面各種恐怖聲音,嚇到不能動彈時,我們就要下定決心,立刻切換頻道,想象著一個遙控器,你按下頭腦中的切換頻道按鈕,切到理智頻道,或者輕松頻道。
比如有一天,你的男朋友很久都沒有回你的信息,你不知不覺的進入了不安全感的焦慮頻道,開始懷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為什么不回信息?以前都是秒回,是不是在外面有別人了?上次跟他說話就不冷不淡的,是不是已經對我厭倦了?
當發現自己又開始陷入想象時,不妨在此時立刻切換到理智頻道,理智頻道會說:他應該只是在忙,沒有看到。等他看到了,就會第一時間回復,你們的感情一直很穩定,他也一直對你很好,所以不要想太多,去忙你自己的吧,等他看到了就會回復你了。
通過果斷地切換頻道,你就能不再被頭腦左右,而是選擇從不安全感的漩渦里,抽身而出,只要你果斷按下“切換”鍵。
最后,要知道,如果你的家里有一條忠犬和一條惡犬,最后哪條能夠活下來,完全看你每天選擇喂養哪條狗,你喂養越多的那條,最終會越來越大,所以,你的思想是看家護院,還是拆家咬人,決定權永遠在你自己的手中!
第三步,心靈柔道,隨它去
有時候,當我們被頭腦中的條件反射思維控制,陷入焦慮,恐慌,無助的時候,好像切換頻道也失靈了,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呢?
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嘗試不再用力擺脫,就像自己跌入了瀑布下的漩渦,我們越是使勁掙扎,越是耗盡力氣,導致死亡的概率就越高。
相反,如果此時你屏住呼吸,放松身體,隨著渦流旋轉,不一會兒,水流就會自動把你送到渦流下面,此時,你就可以毫不費力地游出來。
這就是第三步的“隨它去”療法,“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在凝視你”,有時當我們盯著自己的焦慮情緒,全力想著如何擺脫出來,卻因為過度把注意力放在上面,而無法擺脫。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讓頭腦停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用冥想代替掙扎。
就像《倚天屠龍記》中九陽神功的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
這時候,我們需要一套冥想的呼吸方法,把我們頭腦中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訓練自己的理智“真氣”。
坐在椅子上,用右手大拇指堵住右邊鼻孔,用左邊的鼻孔吸氣三秒,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子,憋氣三秒,接著松開右邊鼻孔,吐氣六秒。換反向重復剛才的動作,用右邊鼻孔吸氣三秒,屏氣三秒,然后用左鼻孔吐氣六秒。
這個方法,能夠幫助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上,進入一種冥想的狀態,進入一段時間的冥想,我們會驚喜的發現,紛亂的思維已經不知不覺地停止了。
好了,我們簡單做個小結,首先,我們學習了焦慮和抑郁不是一種疾病,其核心只是不安全感導致的思維習慣,這種習慣是條件性反射的思維模式。
接著,我們通過分辨頭腦中哪些是靠不住的想象,哪些是可以驗證的事實,我們開始有所選擇,拒絕頭腦中來自條件反射的聲音,及時的調換頭腦中的聲音頻道,選擇喂養理智的思想。
最后,我們學習了“讓它去”的心靈柔道,在無法停止思想時,練習“真氣”冥想呼吸法,幫助我們放松身體,自然停止紛亂的思想。
今天就為你解讀到這里,祝愿大家都能夠克服焦慮的習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