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良心的人,有惻隱之心的人都會希望天下太平、世界大同。如果要想永保世界第一,那就要有肚量、有胸懷、有氣魄,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兼顧他國利益,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即“人類命運共同體”。老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種理念。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這一句版本有分歧。河上公、王弼、傅奕諸本都是“圣人無常心”,帛書本是“圣人恒無心”。圣人“常無心”還是“無常心”?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章句:“'圣人無常心’,圣人重改更,貴因循,若自無心。'以百姓心為心’,百姓心之所便,因而從之。”注解與原文不同,也說“無心”。
王弼注只有四個字:“動常因也。”不好理解。看現代名人學者的解釋:
余秋雨說:“'圣人常無心’,有的版本作'圣人無常心’,但歷來的研究者覺得應該是'無心’,如果說成'常心’就是另一種意義了。后來看帛書乙本是'常無心’,因此就定了下來。”(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147頁。)說得很清楚。
南懷瑾說:“所謂'無常心’就是沒有主觀的成見,沒有我見,沒有主見。那么有道的圣人,以什么為心呢?'以百姓心為心’。”(南懷瑾:《老子他說》續集 東方出版社,2010年,第140頁。)他主張原文為“無常心”。
陳鼓應今譯:“圣人沒有主觀成見,以百姓的心為心。”(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255頁。)“常無心”譯成“沒有主觀成見”,不妥。
劉笑敢認為:“從內容上看,也以帛書本作'圣人恒無心’于義為長。……按常見之傳世本'圣人無常心’,其意義可以有兩種疑問,一是圣人既然無常心,是否可以始終以百姓之心為心呢?二是圣人雖無常心,但仍然是有心,這樣圣人是否能夠真正以百姓心為心呢?這樣,文意就有了動搖的可能。”(劉笑敢:《老子古今》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第487頁。)有道理。“無常心”也可能誤解為有異心。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就是說,圣人常常沒有私心,而是以老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更直白地說,圣人有公心、無私心。常心,通常解釋是平常心或恒心。無心,通常解釋為不是存心、沒有心情、沒有心機。說圣人沒有平常心、沒有恒心是講不通的;圣人沒有心機、沒有私心就對了。圣人是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大公無私。